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二戰五大風雲人物,快看看你都認識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3-12 03: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丘吉爾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畫家、演說家、作家、記者,出身於貴族家庭,父親倫道夫勛爵曾任英國財政大臣。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1874年生於英格蘭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兩度出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領導英國人民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雅爾塔會議三巨頭」之一,戰後發表《鐵幕演說》,揭開了冷戰的序幕。他寫的《不需要的戰爭》獲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16卷、《英語民族史》24卷等。丘吉爾是歷史上掌握英語單詞數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萬多),被美國雜誌《人物》列為近百年來世界最有說服力的一大演說家之一,曾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從1929年到1965年,連續36年擔任英國布里斯託大學校長。

  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二:斯大林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喬治亞人,前蘇聯政治家,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總理)、蘇聯大元帥,是在蘇聯執政時間最長(1924-1953年)的最高領導人。對二十世紀蘇聯和世界影響深遠。

  斯大林曾協助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列寧逝世后擔任蘇聯人民委員會(后改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在任期間提出了「在一個國家首先建立社會主義」的主張,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全力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使蘇聯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但同時也導致了烏克蘭大飢荒和哈薩克大飢荒,他還樹立個人崇拜,縱容李森科主義,發動「大清洗」運動,大量屠殺和壓迫流放反對派領導人以至普通幹部和群眾,造成逾數以十萬人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領導蘇聯紅軍,與盟軍協力擊敗軸心國,取得了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戰後他扶植了社會主義陣營,在冷戰中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峙。1953年3月5日因腦溢血病逝於莫斯科,年74歲。

  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台舉行了一次「最偉大的俄羅斯人」的評選活動,斯大林高居第三(四至六位分別是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寧),僅次於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和斯托雷平。

  

  三:艾森豪威爾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美國第34任總統(1953年-1961年在任)。1890年,艾森豪威爾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丹尼森的一個已經破產的基督徒家庭,他在艱苦生活中磨礪了意志。1915年畢業於西點軍校,畢業時在班上排在第61名,只得到軍士長的軍銜。后在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第19步兵師服役,少尉軍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1944年至1945年裡負責計劃和執行監督進攻維希法國和納粹德國的行動。1948年2月退役,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至1953年。

  1952年作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總統獲勝,成為美國第34任總統,1956年再次競選獲勝,蟬聯總統。1969年3月28日在華盛頓因心臟病逝世。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28名。

  

  四:朱可夫

  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蘇聯著名軍事家,戰略家,蘇聯元帥。

  1896年12月1日出生,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是蘇德戰爭中繼斯大林后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蘇軍統帥,因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卓越功勛,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因此成為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榮譽稱號的兩人之一,深受俄羅斯人民的擁戴和敬愛。逝世於1974年6月18日,享年78歲。

  

  五:巴頓

  小喬治·史密斯·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 Jr.)是美國陸軍四星上將,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先後指揮美國陸軍第7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而聞名。

  巴頓於1885年出生在一個歷史悠久的軍人家庭中,他先進入維吉尼亞軍事學校學習,之後入讀西點軍校。他參加了19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現代五項的比賽,並為M1913型軍刀的設計者。巴頓在潘喬維拉遠征期間首次參與戰鬥,這也是最早的機械化作戰實例之一。之後他加入了美國遠征軍新成立的坦克軍團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巴頓在戰爭期間首度統領位於法國的美國坦克學校,不過到戰爭快要結束時因負傷而離職。在戰間期,巴頓一直是美國陸軍裝甲戰學說發展的一個核心人物,在全國各地出任過眾多職位。他的軍銜不斷得到提升,並在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成為美國第2裝甲師的指揮官。

  1942年,巴頓帶領美軍將士在北非戰場通過入侵卡薩布蘭卡進入地中海戰場,之後他在這裡快速恢復了美國第2軍團受挫的士氣,從而建立了自己是一位有效率指揮官的名聲。巴頓隨1944年諾曼底戰役而指揮第3集團軍回到戰場,他領導了一場非常成功的行動快速穿越法國。突出部之役期間,他帶領第3集團軍解救了被圍困在巴斯通的美軍,並在戰爭結束前率先帶領自己的部隊進入德國本土。戰爭結束后,巴頓曾短暫擔任巴伐利亞的軍政府首長,然後成為美國陸軍第15集團軍指揮官。1945年12月21日,巴頓在歐洲發生一場車禍后逝世,享年60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8: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