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龔鵬程:國學的意義在於它跟每個人相關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2-27 0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龔鵬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歷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台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美國歐亞大學校長等職。精通中國文學、中國史學、中國哲學、中國宗教,是當代知名學者和著名思想家,被人譽為「當代孔孟」,曾獲台灣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傑出研究獎等。2004年起,任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

  

  

  

  以下為龔鵬程教授做客新浪網上大講堂訪談精萃:

  

  龔鵬程教授:國學是中國人本身應該有的學問,並不是少數專家才能鑽研的學問。

  精彩語錄:

  每一個人的學問總是有他的局限,晚清民國初年,那時有很多國學大師,梁啟超、胡適、章太炎、王國維,都是值得我們參考的。有很好的古人資源,我們現代人應該善於利用這些古人資源。

  國學入門有無捷徑

  主持人:國學博大精深,要窺其堂奧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力,入門非常重要。說到入門,您剛好現在也教我們國學入門方面的東西,要入國學之門,有沒有好的方法和途徑?

  龔鵬程:我寫《國學入門》這本書當然是提供一個方法,但是《國學入門》基本上針對重建一個國學的學科,對學校里研究國學的人可以有一個門徑。如果社會大眾願意了解國學,要不就看早期梁啟超先生寫的《國學入門》的書目,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把那些書找來看,也有怎麼看那些書的方法,是很好的參考書。我另外有一本《向古人借智慧》,原來在電台跟大眾講,也可以提供給大眾,如果想了解中國國學和中國古人的想法,可以看那本書。

  

  主持人:說到國學,我特別想了解,您個人最敬佩的一個近代國學研究者是誰呢?

  龔鵬程:我其實沒有欽佩哪一個人(笑)。每一個人的學問總是有他的局限,晚清民國初年,那時有很多國學大師,梁啟超、胡適、章太炎、王國維,都是值得我們參考的,有很好的古人資源,我們現代人應該善於利用這些古人資源。

  主持人:您覺得我們應該兼容並蓄?

  龔鵬程:因為他們各有各的特點,章太炎先生特彆強調文字考據的功夫,可是這個功夫,比如梁啟超或者是胡適未必那麼樣強調經學、小學的功夫。而且現在一般人作為經學、小學的功夫也不像他們那麼紮實了。大家走這條路子可能就望而生畏了。國學是中國人本身應該有的學問,並不是少數專家才能鑽研的學問。

  主持人:每個人的角度都不一樣,我們應該全面認識國學。所以,每一個過去的研究者,大家都應該領略一下。

  

  龔鵬程:對,體會他們不同的風格跟治學方法其實是挺好玩的事。

  研究國學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主持人:您覺得研究國學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龔鵬程:第一,我們身處全球化時代,我剛剛從四川回來,聽到兩個故事。一個是,有朋友在外事單位接待外國使節,有一天他帶他們到成都的青羊宮參觀時,比利時使節就問他有關道教的歷史、易經之類,他根本答不出來。最後是外國朋友給他解釋,說中國這個那個,他聽著覺得非常慚愧。

  另外,川大的謝校長,他是院士,來往的都是國外有文化、有學術涵養、學術地位的人,他就聽他們講外國的藝術家、歌劇、畫家什麼的,他們反過來問中國是歷史古國,都有哪些偉大的詩人、畫家、藝術家?校長是學工程的,答不出來,想了半天只知道李白、杜甫。人家問他,李白、杜甫到底有什麼詩,能不能給我們講一講?這位校長想了半天,說知道李白有「床前明月光」,他們說那個我們都知道,有沒有更長一點的?校長很受刺激,覺得這樣不行。

  

  中國的教育都是各搞各的,學理工不管人文,沒有素養,外國人不是這樣,他們的人文素養非常好,對歷史文化很珍惜,每個人都能談上一點,都能欣賞這些東西,很有品位。所以,他就覺得在學校裡面必須對所有的學生開這個課,讓學生都來通讀。

  所以說,國學重要在:第一,認識自我。認識自己是跟人家交往最重要的一個條件,連自己都不認識,怎麼讓別人認識我呢?這是第一。

  第二,認識我們的行為方式。我們習焉不察的行為習慣、跟人交往的行為,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這些東西。因為我們是在一個歷史文化傳統下慢慢浸潤的,有些我們不太清楚它的來龍去脈。

  我們怎麼樣通過了解國學的方式,重新深入挖掘我們中國人的一些思維習慣、方法,通過國學的研讀,能夠讓我們每一個人能夠更深地了解。這也是我們當代進行新時代人文精神建設非常重要的一環。就像過去我們常常罵小孩「這個人沒家教」。家教的內涵應該是什麼呢?我們已經不是很了解了。

  

  古人對家庭對人文關係的重視,對現代人可以有一些新的提醒。更不要講古人的哲學作品、文學作品是那樣深邃、精美,可以提供給我們更多思想上的啟發。這些都是國學對我們現代人比較重要的一點。

  主持人:您說的第二方面是中國人有很多都不會察覺到的一些獨特的想法,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而國學能夠幫助我們認識這個方面。

  龔鵬程:對。佛教原來是印度的一個宗教,到了中國以後做了很大改變。我們在敦煌藏經洞裡面發現了幾十種抄本的孝經,強調父母恩重,我們要孝順父母。佛教過去是出家的,來到中國以後變得比誰都提倡重視孝道。這些孝道我們不太講了,原來是中國社會中很重要的部分。我們對父母的依戀、關心其實還是有的,不能說沒有。新時代、新社會、新家庭關係里孝道該怎麼做?通過國學我們重新建立一個新時代的人文精神,這是挺重要的。

  

  主持人:很多人都在詮釋國學的一個現實意義或是現代意義,您覺得這種詮釋有助於恢復我們對中華文化的一種信心嗎?

  龔鵬程:國學的現代意義就類似於我剛剛講的,也是國學現代意義的一環。喪失自我,同時就喪失了自信。一個人對自我認識越清楚,自信當然就越好,對自己就更有信心。我們現在恐怕就處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我們要麼顯得特別自大,中國崛起,中國人怎麼樣,但有時顯得特沒自信,因為老是搞不清楚自己,覺得我們崛起什麼的,我們現在無非是學習別人,只不過是學得快一些。物質上可能我們進步很快,人文素養上是不是能夠跟外國並駕齊驅,現在還不知道。這方面也許我們重新談國學更必要些。

  恰好跟我們每個人的內心生活有關

  主持人:現在我們已經在談國學了,你覺得像我們這些人應該怎麼面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呢?

  

  龔鵬程:社會上有好幾種不同的態度。有些人還在談五四運動以來反傳統以及文化大革命以來的做法,談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以此反對我們重新呼喚國學起來。現在是一個新的時代,每個時代對國學的認識其實就基於新時代環境的重新認識,這種抗拒的心理不可取。

  第二種,國學完全庸俗化,什麼都是國學,漢服運動想了一大堆。

  主持人:上綱上線。

  龔鵬程:也沒有必要。我現在覺得我們講國學,還是先立其本,中國人思想裡面有幾個大的根本的東西,其實還是要先掌握的。我剛才也講社會大眾各取所需,但有些東西還是根本的。比如儒家文化中談的仁愛,人跟人相親相愛。仁愛的精神在現社會中其實很值得提倡。

  

  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跟人相處,我體貼你,我考慮到你的感受,其實挺重要的。現在大家都是張揚自我。像中國文化裡面的某些精神,它的根本精神我覺得應該提倡,佛教講了慈悲,講了果報,其實是講人要替自己負責。凡事有因果報應,其實也符合儒家講的積不善其家必有餘殃,有一個自律的原則。

  這些對現代人來講,恰好是治現代病的一些藥方。看起來是復古,其實不是,現在就缺這個,我們其實就應該談這個。

  

  還有剛才講的當代家庭破碎、離散的,核心家庭親子之間相處時間越來越短,親情如何維繫,如何讓親情能夠再產生更大的社會穩定的力量,或者是安定人心的力量,其實非常重要。特別是現代化之後,每一個人都是孤立、遊離、疏離的,人跟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人的壓力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人際關係還是有用的,對現代人來講特別需要。

  

  主持人:現在有這樣一種情況,很多人面對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社會的壓力,沒有時間或者沒有精力去顧及跟自己無關的東西,像這種情況呢?

  龔鵬程:我剛剛講的這些東西不是跟這些無關。儒家是要求助自己,不是外求。孔子一直在講,名、利、錢、富貴不是你要就有。我們人應該做我們自己能做的事,能夠掌握的事。這種自律克己的精神蠻重要,它不是跟自己無關,恰好是跟我們每個人是有關的。

  主持人:所以,我可以把您剛才說的話理解為國學與個體生命之間的關係。

  龔鵬程: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9: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