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道人要內斂

[複製鏈接]

1635

主題

2471

帖子

8711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87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開心樹 發表於 2016-2-6 17: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大家去看法師講座,和世間的演講家講座有什麼區別。演講家需要講的很有感情,甚至很有激情,表現的很激動。但法師講法,不需要,他慢慢的講,你看他好像講給你聽,其實不是,他講給自己聽。完善自己比說服別人更重要。你看佛法,不像天主教,上門給你送福音,跟你說,你來信上帝,你得永生。佛法從來不怎樣?佛法他就喜歡躲起來,躲在山裡,或者藏起來。為什麼?
  這就是道的尊貴,也是佛法的尊貴。他不需要來說服你信他,因為這個佛法是生命層次的東西,不是思維層次的。思維可以用語言來辯論,但生命層次,就不行了。但你只要生命到達那個層次,不用別人推,也不要別人鼓動,你自然會去找佛法,多遠的地方,你都會去。所以佛法永遠不會滅亡,他一直存著,那就是有道的人,才能得到,無道之人,看了也當垃圾。
  一個修行人,他也不會去可以說服別人,他就是慢慢修自己。所以在五台山等各大名山,他們都有修道人在。太平盛世時,他們就躲起來了,天下大亂時,他們又出來,出來做什麼,救人啊。人類有危難,修道人就出來了。體光老和尚說,周恩來是宋朝的禪師再來。那些挽救劫難的,都是大修行人再來。
  要修道,首先必須要內斂。以前叢林,都是冬參夏學,冬天就參禪打坐,夏天出去學習,去大叢林學習。參禪打坐,可以調整身心。一個人想要內斂,那他必須要有身體基礎。首先他腎氣要比較充實,他就不會浮躁。像現在年輕人,天天看電視,或者熬夜,都會導致腎氣消耗,他就很浮躁,看的也很短淺。像諸葛亮說的,非淡泊不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誌是藏在腎氣裡頭。這個身體基礎就很關鍵。
  要內斂的人,誌氣表現出來,就是謙卑。人肚子裡有東西時,他就容易謙卑。最簡單的,你看女人懷孕時,她肚子有孩子,那她就很謙卑,走路不會啪啪響,頭也不會昂的很高,而是放的很低。她的喜悅,黃帝內經講的,「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說的太神。她的喜悅,就藏著,因為無法分享,所以她會一直喜悅。開心時,千萬不要大聲笑,喜悅也是一種能量,你都花完了,悲傷就來了,這個是有身體基礎的。
  那誌氣也要藏著,就像十月懷胎一樣。這樣子叫寧靜致遠。所以學佛人,先不要想著受很多鼓勵和表揚,被人罵一罵,被師父批評,父母批評,這個是很好的。別人一批評,就會收斂,那誌氣就藏得住。如果一點批評都承受不住,或者眼裡容不下沙子,這樣子不管是學佛,甚至過世俗生活,都是很苦的。
  那教育小孩也一樣,不要從小就讓他覺得很有優越感,這樣長大他就很苦。要讓小孩多受苦,他有自己的生命歷程,有自己的福報業力,要讓他去體驗,去放養。不要一直贊美他,這麼小,頂不起大人的贊美。以前人取名,都是取狗啊貓啊,各個都好養。現在人給小孩嬌生慣養,長大後他就很苦了。這也是誌氣的問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7: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