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萬億科研費60%用於開會、出差...? 看看美國

[複製鏈接]

1417

主題

6495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8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霜天紅葉 發表於 2016-1-24 18: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霜天紅葉 於 2016-1-24 02:40 編輯

中國萬億科研費60%用於開會、出差...? 看看美國

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多年間,不光在經濟、政治、軍事上「明爭暗鬥」,在文化、科研、技術方面也是私下「較量」。2015年,《自然》雜誌報告稱,世界科研力量,美國貢獻最大,中國貢獻第二。2014年,《研究雜誌》發表預測,中國的研發總投入將於2022年超越美國。

正當中國撥款用人全力追趕美國的時候。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公報,2014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3312億人民幣。2015年估計不會低於1.5萬億人民幣,按購買力平價計,這已與美國相當。而科研機構頻發貪腐暴露出的問題觸目驚心:過去數年,中國科研經費有60%被用於開會、出差!

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本來是件好事,可是都用於開會和出差是有點說不過去,那為何中國科研經費將如此龐大一筆支出都消耗在開會上了呢?

根據《新京報》報道,中國在報道出的貪腐案件中,科研機構工作者頻頻登上黑名單。類似科研經費「開會出差」被侵佔、挪用等的問題一再曝光。《新京報》認為,這直觀的說明問題根源在現行的中國科研體制尤其是科研經費管理漏洞上。而目前來看,科研經費已經陷入了「投入越多,挪用越多」的怪圈。

報道稱,中國科研經費管理粗放、責任追究機制不健全,是科研經費濫用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另一方面,也源於科研經費報銷制度不合理。一些高校往往忽視了科研人員的人力成本、智力成本,忽視了他們為一個課題殫精竭慮耗費的苦心與付出的精力,這就逼迫科研人員只能憑發票、差旅費為自己報銷。這其實也是科研經費被濫用的深層問題。

中國科研經費亂用,看來已經成為了比較普遍的現象,那美國是怎麼做的呢?

雖然中美在科技領域爭的不相上下,但美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研發投資者,通過高研究水平保持世界競爭力。

美國由於設置、審計、監管很嚴格,並有相關法律,所以科研經費被貪污的事情很少發生。

美國政府資助的科研課題,要經過主管部門日常監督,研究機構內部控制,審計部門事後審計,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才實現了研究經費使用的全過程監控。

此外,美國還特別注重依法管理課題經費,比如美國頒布了《總監察長法》《聯邦會計和審計法》《單一審計法》等法律;如果科研經費被亂用查出問題,責任人就會受到法律的懲處。

根據美國巴特爾紀念研究所(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統計,美國聯邦政府在2015年資助研發資金為1500億美元,增長幅度為1.5%,其中大部分資金分配給那些促進基礎研究的部門,包括 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SF(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Department of Energy』s Office of Science)。美國學術方面的研發投入將增加2.2%,達700億美元。

另據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張有學介紹,美國科研經費中,通常包括用人成本。美國大學教授一般只從學校拿到9個月的工資,其它3個月可從各種基金里獲得。工資在美國科研經費中佔比相當高。美國各科研機構的開支通常都是開會+野外+分析+實驗用品等。當然,開支必須合理也會審查。

  近些年,一批諸如廣州科技和信息化局系統科研單位頻發貪腐,引發各方對科技經費投入方式的廣泛關注。而事實上,過去數年間,全國科研經費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於科技研發的,60%都用於開會、出差等。

  全國各級政府對科研的財政投入都是不小的。而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為主體的格局尚未形成。至於科研經費如何使用效率才高、如何使用才能拉動國家和地區科技的發展與進步,這是急需改革的方面。科研經費的使用究竟面臨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科研機構:

  監管乏力亂象叢生

  在過去的數年間,科研經費使用所暴露出的問題讓人觸目驚心。

  2014年,教育部通報4起科研經費使用違規違紀典型案件,5名大學老師騙取科研經費1600多萬元。

  此次通報的4起案件均為私吞科研經費的「典型」,浙江大學水環境研究院原院長陳英旭將科研經費划入自己控制的公司,其利用職務便利,採用編製虛假預算、虛 假髮票沖賬,編製虛假賬目等手段,將科研經費900餘萬元據為己有;北京郵電大學軟體學院原院長宋茂強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借用他人身份證辦理銀行存摺冒名 領取勞務費,致使68萬元國家科研經費落入其腰包;北京中醫藥大學原教授李澎濤、王新月夫婦以虛假採購的方式向一家生物技術公司支付上百萬,涉嫌貪污 264萬餘元;山東大學劉兆平通過開虛假髮票騙取科研經費341.8萬元。

  「虛列勞務費用冒名領取、借殼套現、虛開發票是科研經費貪腐案中常遇到的手段。」北京中煌洛輝律師事務所李平律師認為,但從犯罪方法來看,並不高明。

  原山東財政學院「微山旅遊規劃」和「傅村鎮旅遊規劃研究」課題組,以差旅費名義分37次報銷各地到佳木斯的單程火車票1505張,金額28.36萬元,佔2008年至2011年該項目撥入經費57萬元的49.75%。

  「這樣密集的單程火車票報銷手段被課題組樂此不疲在近4年的時間裡連續使用,且毫不加以掩飾。」李平說,可見利用發票套取科研經費已成為過去科研部門的手段之一。但一個問題是,看似低劣的把戲卻能屢屢得手,這實在讓人質疑。

  問題不僅於此。廣州科技和信息化局系統頻發貪腐,同樣引發各方對科技經費權利尋租的詬病。

  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原局長謝學寧、廣東省科技廳原廳長李興華、副廳長王可煒、黨組副書記張明等科技系統官員接連落馬,數十人因此連坐。

  「國內科研項目的審批存在多頭管理,各個部門均有科研立項和投資管理的職能,缺乏必要的制衡。」山西科技系統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說。事實上,在科研項目立項審批階段,就存在個人意志的取向,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何利用發票就能套取科研經費的原因。

  現實是,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數十人案發後,科研項目格式化帶給科研系統最大的問題是權力設置過於集中,監管自然乏力,就連廣州市科信局現任局長馬正勇亦對媒體坦言:「4000多個項目申報,可能相當大一部分符合申報的要求,給誰不給誰,容易出現權力尋租的空間。」

  企業科研:

  動力不足輸血困難

  讓從事科研的孫華感到無奈的是,一家擁有低灰分的煤化工企業直到現在仍無力改變科研經費短缺的現狀。

  而依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4年分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情況,煤炭開採和洗選業經費投入已達到151.5億元。

  孫華對記者說,近些年,圍繞大學以獲得科研企業資格的目標並未實現,他覺得,2016年,或許國家日益加大科技投資的舉措會讓一些企業起死回生。

  但讓孫華不安的是,過去,科技資金的使用分配以及信息工程的立項發包等環節普遍存在信息不公開、申報手續不規範等問題。

  「過去,項目申報審批基本不公開,科技經費的投入大部分有明顯的取向性,也就是說,給誰不給誰,全憑部門領導拍板。再加上有的項目公布的申報手續、申報材 料等具體事項不夠明確,企業幾乎處處碰壁,很難順利獲得科技經費。」孫華說,因此,一些名為科研實為「掮客」的中介機構勢必提高抽成比例,這樣做的後果 是,儘管企業得到低於預期和實際需求的科研經費,但這點資金還能在新技術發揮多大作用?

  他還說,很多企業由於科研經費緊張,使得市場競爭力不足,相當於一個人的造血機能出現障礙,亟待輸血,但是你讓他在缺血的情況下還在奔走於血源之間,這怎麼能行?

  與孫華有著相似經歷的還有陳平。

  陳平是第幾次來到科技局連他自己都記不清了。作為地級市電商協會的負責人數次登門拜訪科技局相關領導,試圖說服領導在電商下鄉的關鍵技術予以經費支持。「電商我們不懂,也沒有經費。」科技局的答覆讓他難以理解。

  在陳平眼裡,國家對於科技經費的投入卻是在年年增加。2014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3312億元,比2013年增長 12.4%,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09%,其中基礎研究經費626億元。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1098家。2014年國家新興產業創投累計支持設立 213家創業投資企業,資金總規模574億元,投資創業企業739家。2014年受理境內外專利申請236.1萬。

  據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2014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北方各省在R&D的經費支出和強度上各有亮點。研究與試驗發展 (R&D)經費支出最多的6個省(市)為江蘇(佔12.7%)、廣東(佔12.3%)、山東(佔10%)、北京(佔9.7%)、浙江(佔7%)和 上海(佔6.6%)。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蘇、廣東、浙 江、山東和陝西等8個省市。

  但陳平需要面對的是,其所在地區科技經費支出依然乏善可陳,至少在2014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中依然靠後。

  萬億元科研經費怎麼用?

  據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2014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3312億元。

  而早在2012年科技部調研室主任胥和平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2015年全國科技研發投入經費不會低於1.5萬億元,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到2015年中國的研發投入已經和美國相當。

  在浙江溫州,一個可喜的現象是,2014年全市有944家企業設置了研發機構,較2113年增長21.2%,增幅居全省第3位;企業R&D活動人 員(研發人員)為3.99萬人,同比增長8.9%,增幅和總量均居全省第3位。2014年全市有1287家企業開展R&D活動,同比增長 26.6%,增幅居全省第3位;全市企業R&D經費支出相當於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1.36%,全省第3位。全市工業新產品產值達1029.99億 元,同比增長39.9%,增幅居全省第二位。

  在近千家企業研發機構中,有3家在2015年成功榮升為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其中,力邦合信年投入科研經費佔年收入的比重超過了美國蘋果公司。

  然而,科技創新在中國推行數年後,中國企業的自主研發卻大多還停留在初級規模。山西省晉商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郭志勇認為,儘管浙江企業R&D形勢樂觀,但從中國北方來看,除北京、陝西和山東外,大部分省市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還需加強。
笑對雲捲雲舒,淡看潮起潮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7: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