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疆獨根源:被遺忘的大唐與阿拉伯之戰 (上)

[複製鏈接]

2503

主題

3368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64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法道濟 發表於 2016-1-19 23: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怛邏斯之戰決定了中亞的命運,本來屬於中國的中亞細亞,將要被伊斯蘭教國家所統治。唐帝國還沒來得及鞏固中亞的中國化就黯然退出,中亞地區被伊斯蘭化。1000年後,中國軍隊才重新統一了天山南北,西域命名為「新疆」。然而,中國退出中亞實在太久了,阿拉伯人沒有永久地佔領中亞,伊斯蘭教卻做到了,大小和卓以及張格爾的叛亂,阿古柏的入侵,乃至今天猖獗的「疆獨」,無不打著穆斯林的標誌,企圖創建伊斯蘭教國家……本文選自《歷史月刊》,作者許述。【相關閱讀:中國賣給沙特東風戰略導彈的驚人內幕】

在怛羅斯之戰中慘敗給阿拉伯帝國,唐玄宗丟失西域

怛邏斯之戰的影響已溢出軍事,滲入了政治、經濟、文化。對筆者而言,怛邏斯之戰如同一副歷史畫卷,當懷著興奮的心情把它鋪開時,卻失望地發現只有寥寥幾筆。然而,向前摸索著「百年引線」,向後凝視著「千年餘燼」,往事並不如煙。《舊唐書》、唐代史家杜佑的《通典》中記述了這一史實。

在唐玄宗李隆基治下,開元年間的唐帝國如日中天,當時世界上只有阿拉伯帝國可與之匹敵。若兩強相遇,帝國的碰撞該是怎樣的精彩!時間定格在公元751年的一個夏天,處於全盛時期的唐帝國與正在積極擴張的阿拉伯帝國在怛邏斯(今哈薩克東南的江布林)正式過招。戰場無亞軍,誰會成為贏家呢?

這是一場恥辱的戰爭──唐帝國正處於盛世的顛峰時刻,阿拉伯帝國還沒從內亂中緩過勁來,然而唐帝國完敗。

這是一場重要的戰爭──唐帝國幾萬官兵被俘、中亞被伊斯蘭化、造紙術被動西傳。

這是一場神秘的戰爭──交戰雙方關於怛邏斯之戰的記載都分簡略。

這是一場地下的戰爭──正史的筆墨遮遮掩掩,歷史教科書也躲躲閃閃。

怛邏斯之戰的影響已溢出軍事,滲入了政治、經濟、文化。對筆者而言,怛邏斯之戰如同一副歷史畫卷,當懷著興奮的心情把它鋪開時,卻失望地發現只有寥寥幾筆。然而,向前摸索著「百年引線」,向後凝視著「千年餘燼」,往事並不如煙。

百年引線:西攻東守

公元七世紀上半葉是「四國鼎立」的時代,世界上自東向西依次雄踞著唐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到唐高宗李治接班后的七世紀中葉,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年輕的阿拉伯帝國將老邁的波斯帝國踩在腳下,唐帝國的兵鋒也跨過了蔥嶺,雙方的緩衝地帶只剩餘小國林立的中亞。持續五天的怛邏斯之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它好比連續的劇烈爆炸,不過很遺憾,帝國之戰的引線實在是太長了──整整100年!

恰好在怛邏斯戰役之前100年(公元651年),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第一次不親密地接觸。這一年,阿拉伯帝國擊殺波斯末代皇帝,接著遣使來到長安,要求「引渡」來此尋求庇護的波斯王子,欲斬草除根。唐帝國與波斯帝國雖非患難與共,卻是井河無犯,一向保持著睦鄰友好。波斯帝國是唐帝國的西亞強鄰,居然在20年內就被自己的「仆國」終結,使李治不得不對阿拉伯帝國這個「新秀」刮目相看。要阻止阿拉伯帝國繼續東進,唐帝國有三種選擇:一是直接出兵與阿拉伯帝國對決,波斯王子對此求之不得;二是把波斯王子交給阿拉伯帝國使者,這等於向對方示弱;三是支持波斯王子復國,創建一個緩衝地帶。權衡之下,李治選擇了第三方案。

接下來的半個多世紀里,唐帝國先後要對付三大強敵(西突厥、高麗和吐蕃),在西疆只能取守勢,這對阿拉伯帝國而言無疑是東擴的絕佳時機。阿拉伯帝國東界的呼羅珊軍隊也嘗試過,卻並非國策,而是地方行為,而且是掠奪式的強盜行動,撈到好處后就回呼羅珊首府木鹿過冬去了。其實,阿拉伯帝國東擴的疲軟只是暫時的,不過是其新一輪擴張前的休整,隨著阿拉伯帝國名將屈底波在公元705年就任呼羅珊總督,其東進勢頭又重新變得咄咄逼人。接下來的10年裡,土火羅(今昆都士)、安國(今布哈拉)、康國(今撒馬爾罕)、石國(今塔什干)、拔汗那(今費爾干那)相繼被屈底波率軍攻佔,其兵鋒已越過阿姆河抵達錫爾河(在他死後,歷任呼羅珊總督對中亞的征服都沒有破他創下的記錄,只是恢復或鞏固他的征服成果而已)。

此時,阿拉伯帝國的氣焰囂張到了極點,其目標已不僅僅是中亞,而是東方的唐帝國。當時的阿拉伯帝國東方總督哈賈吉曾向主管中亞和印度的兩位愛將屈底波和穆罕默德承諾,誰先佔領中國,就任命誰為中國總督。值得一提的是,傳說屈底波曾攻佔新疆喀什,隨後又派了個10人代表團前往長安,要求中國皇帝割土納貢,否則就要血洗中國。中國皇帝回賜了一袋泥土和一枚錢幣,讓屈底波踩在錢幣上……然而,這只是阿拉伯歷史家塔巴里在《民族與先知歷史》中的「一家之言」,雖然說得有鼻子有眼,卻不足為信。當時,唐帝國是世界三強之一,長安的主人又是剛剛繼承大統的唐玄宗李隆基,很難相信這位英明神武的君主會忍受這樣的侮辱。

讓我們撥開迷霧,看看當時的唐帝國宮殿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公元713年,屈底波完全征服「兩河流域」(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中亞諸國后,的確向長安派出了使者。據《舊唐書》記載:「其史謁見,唯平立不拜。」禮儀官想糾正,中書令張說及時出面阻止了,他解釋說阿拉伯人羨慕大唐盛世,遠道而來,風俗習慣不一樣,不懂規矩,勸唐玄宗不要和他一般見識,李隆基就沒和這個阿拉伯使者過不去。然而,李隆基的寬大為懷傳回阿拉伯居然演義成了唐帝國的軟弱無能。那麼,阿拉伯使者為何不跪?並不排除阿拉伯人出於狂傲之心,但更可能是「文明的衝突」,因為伊斯蘭教教規規定,所有穆斯林「只跪真主不跪人」。總之,研究中外戰爭,絕不能只看單方記載,阿拉伯軍隊攻佔喀什這件事在中方史料中就沒有任何記錄。實際上,佔領喀什只是屈底波從未完成的野心,阿拉伯人把他的計畫當作事實記入歷史,不過是滿足其意淫的需要罷了。

李隆基繼位僅兩年,屈底波就死於內亂。所謂「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在接下來的較量中,唐帝國佔了上風,不過出盡風頭的是一個有著漢人名字卻並非漢人的蘇祿。蘇祿是突騎施首領(原為西突厥偏支),李隆基選他作為唐帝國在中亞的代理人,以遏止阿拉伯帝國的東進勢頭,而蘇祿也想利用唐帝國的支持,收復被阿拉伯帝國侵佔的本來屬於西突厥的故地。兩廂情願之下,這筆「交易」當然就做成了。不少新疆史著作都說蘇祿是唐朝西疆的堅強衛士與抗擊大食(即阿拉伯帝國)的民族英雄,蘇祿要看到後人這麼寫,不把書撕了才怪。不管怎樣,李隆基「以夷制夷」的策略非常成功,蘇祿連敗阿拉伯帝國六任呼羅珊總督賽義德、哈拉什、穆斯棱、阿沙德、阿什拉什、朱奈德,打得阿拉伯帝國在「兩河流域」只剩餘幾座孤城。但是,英明的李隆基最後還是中了阿拉伯人的離間計,在公元738年殺掉了蘇祿。結果,之後近20年(公元734~751年),唐帝國在與阿拉伯帝國的較量中明顯又處於下風。呼羅珊總督色雅爾(屈底波舊將)乘機攻佔了石國,唐帝國冊封的石國國王被降級為副國王,阿拉伯軍隊兵鋒直指唐安西都護府的直轄區域。

整整100年,唐帝國力圖阻止阿拉伯帝國東擴,但兩個帝國的軍隊並沒有直接交手。是唐帝國害怕嗎?當然不是。對於長安來說,嶺東(帕米爾高原以東)的戰略位置顯然要高於嶺西,也就是說,唐帝國將吐蕃等視為威脅最大的敵人,而不是阿拉伯帝國。在這100年裡,唐帝國與西突厥、高麗、吐蕃之間的戰事分密集,也就難怪在與阿拉伯帝國的較量中,唐帝國僅在20年的時間佔到上風,而且是假蘇祿之手。

如果能夠像中世紀騎士那樣單打獨鬥一場,唐帝國能出這口惡氣嗎?

那個虎山寨主多管閑事,嫌我罵趙婷了。你終於跳出來了!你標榜小人物,自稱不過問政治,可是一有人罵貪官,你就不高興!我罵趙玉吉,我樂意,礙你蛋疼了?她是你乾媽?還是你干爺爺?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你沒事做你的窩窩頭,管這麼多幹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8: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