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外關於中國經濟將進入危機的說法再次浮現,在國際主要媒體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上,「中國經濟走向脫軌」、「中國經濟混亂引起世界新一輪衰退」等說法為題的文章比比皆是。這也引發了解碼室里眾人的思考。 ------------------------- 碼姐:為什麼這些國際主流媒體突然齊刷刷「看衰」中國經濟?就實際生活來講,我並沒有感覺到生活變得多窘迫嘛,看周圍,下館子的、出國游的人不還是很多? 解碼哥: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由於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經濟對世界增長的貢獻佔到「半壁江山」,國際上對中國經濟的關注是理所當然的。此前一段時間,人民幣相對美元出現較快貶值,股市又出現了「熔斷」事件,這些都是觸發「看衰」觀點的導火索。 實際上,這不是中國經濟第一次「被崩盤」了。記憶中,從2001年起,每年都會冒出各種專家「預言」中國經濟「要完蛋」,可事實證明,沒有一次說中的。如果要押注的話,這些人恐怕褲子都輸光了。我們並不以惡意揣測任何人,不過,這一輪對中國經濟的「看衰」,有些是對中國發展前景的切實憂慮,但有些則難免不了解情況下的人云亦云。經濟預測本來就是一件很不靠譜的事,凡是言之鑿鑿「肯定怎樣」的,往往「算卦」成分居多。 碼妹:那看來,這又是在「黑」我們了? 解碼哥:對於中國經濟的前景,在海外也有不少看好的聲音,但「好消息」對媒體而言顯然不夠壞消息顯得「勁爆」。 關鍵是中國經濟目前到底怎樣。解碼哥採訪過一些傳統製造商,他們確實面臨「寒冬」,利潤大幅下降,「賣一把吉他賺幾毛錢」的情況並不少見。至於生產過剩的煤炭、鋼鐵等產業,更是困難。解碼哥一位從事鹽業貿易的朋友表示,目前國內一年鹽產量夠中國用上十年八年,完全是一片「紅海」,因此要大力開拓韓國等周邊國家的市場。 不過,這些過剩產能本來就是國家要「壓」下去的,沒有這些產能的減少,所謂的結構調整也就無從談起。苦日子不能過一輩子,但總要過一陣子。隨著資源從這些過剩產能上抽離,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互聯網、節能環保等產業才能得到更多支持。 碼姐:我感覺,中國經濟並沒有外界說的那麼糟。之前「雙十一」網購銷售額不是還創了新高么?你看看我朋友圈,這兩天開始流行曬支付寶賬單,一大波萬級網購「壕」襲來…… 解碼哥:是的,雖然網購不能完全反映零售業的整體情況,但國內消費的啟動也是明顯的。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通過數據認為,中國的結構調整已經取得諸多進展,包括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從2007年起逐年上升,目前已佔到46%,消費正在成為經濟的新引擎。此外,中國的金融改革推進、省際經濟差距縮小、勞動力有效供給提高,都是今年經濟的亮點,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是巨大的。 與此同時,中國原有的工業配套能力良好,勞動力充裕等優勢並未發生根本改變,「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上依然有較強的競爭力。這也是我們能夠推動「一帶一路」戰略,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基礎。 此外,中國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是一大經濟亮點。儘管中國在互聯網基礎創新上的能力還有待提高,但在應用層面上的創新卻非常活躍,滴滴打車、「餓了么」等體現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結合的企業,正在改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國正與美國一起,成為新興互聯網經濟的領頭國家。 我們一直講,要走出「GDP至上」論,就是要在保證一定的GDP增速下,更多關注民眾生活的改善,關注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目前多數民眾對於這方面的「用戶體驗」是在提升的,這說明我們所走的經濟轉型之路沒有「跑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