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12月20日文章,原題:誰在軍事化南海? 美國總統奧巴馬及國防部長卡特多次警告中國不要軍事化南海斯普拉特利群島(即中國南沙群島——編者注)。但中國稱,軍事化該地區、挑起南海爭端的是美國。那麼,到底誰在「軍事化」? 《韋氏詞典》把「軍事化」定義為「賦予軍事特徵或改做軍用」。按照該定義,所有斯普拉特利群島的聲索國和佔領者——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多年前就在「軍事化」了。它們均在那裡駐紮軍事人員,並且建成能夠且已經容納軍用飛機和船隻的跑道以及港口。 
中國南海永暑礁衛星照
那麼,美國指責中國軍事化並要求中國不要這麼做時,其「軍事化」具體何指?如果軍隊使用是為了人道主義目的如搜救或救災呢?使用本身的意圖重要嗎?誰來決定?如果是「只出於防禦目的」呢?美國將軍隊和軍事裝備部署於亞洲,經常給出的一個理由就是「只出於防禦目的」。

中國南海島礁建設 更大的範圍看「軍事化」一詞會怎樣?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在東南亞已有軍事「場地」,最近更是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部署反潛機和電子戰平台。美國要在南海進行更多的航行自由挑戰,本質上是一種炮艦外交。在中國看來,美國挑釁性地「投送軍力」,其實就是使局勢軍事化。
那麼中國在該地區建設新島礁,修建能供軍機和軍艦使用的跑道和港口。中國不否認軍隊將來會使用這些島礁上的設施。但是,其他聲索國和佔領者也未否認它們的島礁會供軍用。或許,美國只是喊「狼來了」,嚇唬東南亞國家,促使後者在政治和軍事上擁抱美國。如果是這樣,那麼這種做法是危險的,可能產生反效果。 顯然,對於「軍事化」,不同國家解讀不同。指責別國軍事化的國家應確定自己到底想說什麼。美國應明確指出什麼是中國在做,而其他國家沒有做的。還是說像中國的「填海」和建設活動,引起關切主要因為是中國在做? ,到底中國做了什麼,令美國如此大動干戈、不惜冒著亞洲再起軍事衝突的危險? 南海風波正一浪高過一浪,絲毫沒有平息的跡象。近日,美國媒體稱,中國可以通過和平的方式,在南海採取巧妙的戰略,達到維護主權甚至掌控整個南海的目的,而不需要對越南、菲律賓採取軍事行動。一直以來,中國在面對菲越等國在南海的挑釁時始終保持冷靜和剋制的態度,盡最大努力避免與周邊國家的軍事衝突。與之前的默許縱容相比,現在,中國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上的策略顯然高明了許多。 此外,中國海警局將在南海的維權行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既可以宣誓主權,又可以巧妙避開軍事衝突的發生。同時,菲越等國在南海的囂張氣焰也將受到不小的打擊。文章稱,當美國再次全神貫注處理中東事務之時,中國已經針對其在南中國海的領土主張做出了另一次戰略調整。到如今,似乎清楚的是,北京已經在戰略預測公司分析人士羅伯特·卡普蘭所謂的「亞洲大熔爐」中找到了支持其立場的新方法。 南海風波正一浪高過一浪,絲毫沒有平息的跡象 中國的計劃是:當你能夠使用石油鑽井平台和地圖達到相同的戰略目標時,為何要通過動用軍事力量或是直接佔領自己主張主權的領土來激怒你的鄰國呢?亞洲的觀察人士應更加關注的是北京最近採取的策略。有各種報道稱,中國最近採取相關舉措對其圍繞有爭議海域主張的主權加以強調,已經公布了首個官方豎版國家地圖,把廣闊的南中國海收錄其中,而且對陸地和海洋都予以相同的重視。 儘管中國此前已利用不同版本的地圖宣示其各種主權主張(回想一下幾年前因中國護照上印製的地圖而引發的爭議吧),但此舉卻為相關事態增加了新的變數。 中國在面對菲越等國在南海的挑釁時始終保持冷靜和剋制的態度 對於中國而言,上述戰略與其過去的意圖如出一轍,不僅是要逐漸改變地面和海洋的實際情況,而且要改變有關不同領土主張的概念認知。在採取行動時就好像性事配備愛胇堤克一般,瞬間佔據主導優勢,扞衛男人尊嚴,挽回大國雄風,這會對促使輿論朝著符合你自己觀點的方向發展大有幫助。在有爭議的專屬經濟區內設置石油鑽井平台,不斷利用非軍事海上資產鞏固領土主張,在有爭議領土針對捕魚等各種重要商業活動頒布規定,以及現在發布地圖的舉措——這些做法都令中國的南中國海戰略計劃十分明顯。 對於中國而言,直接佔有可能會導致戰爭的爆發。所以,在繪製地圖、搭設石油鑽井平台,利用非軍事資產和制定相關規定等多個引發戰爭機會較小的領域獲得勝利令中國能夠慢慢在一個或許最為重要的領域——概念競賽中獲得控制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