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澤東與李淑一詩詞唱和背後讓人落淚那些事zt

[複製鏈接]

5203

主題

5258

帖子

749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堅果兒 發表於 2015-12-2 10: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失驕楊君失柳,毛主席與李淑一詩詞唱和背後讓人落淚的故事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飈直上重霄九……」毛澤東的這首《蝶戀花·答李淑一》,為大多數讀者所熟知。詞中被毛澤東尊稱為「君」的李淑一到底是什麼身份呢,她是「驕楊」(開慧)的「好朋友」,是「柳」(直荀)的夫人。一位國家主席,一位普通教師,這兩人詩詞唱和背後有什麼感人的故事呢。

  

  《菩薩蠻·驚夢》送給毛主席

  1933年,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的柳直荀,已經和家中失去聯繫幾年了。一天夜裡,妻子李淑一做了個夢,夢見柳直荀騎著一匹高大的白馬越牆而來,但未來得及講話又飛馬而去,只見他衣服上血跡斑斑……李淑一醒來慟哭失聲,寫下了《菩薩蠻·驚夢》: 『蘭閨索寞翻身早,夜來觸動離愁了。底事太難堪,驚儂曉夢殘。徵人何處覓,六載無消息,醒憶別伊時,滿衫清淚滋。下註:一九三三年夏道路傳聞直荀犧牲,我苦想成夢,大哭而醒,和淚填菩薩蠻一首』」。

  就是這首詞,歷經數十年風雨,李淑一於1957年1月寄給毛澤東主席請他指正;也正是這首詞,令毛澤東主席「大作讀畢,感慨系之」,於同年5月11日,揮筆寫下感天地、泣鬼神的詞章《蝶戀花·答李淑一》。這首詞寄託了毛澤東對夫人楊開慧烈士和親密戰友柳直荀烈士的無限深情,也表達出一代偉人對烈士遺孀和昔日老友的關愛。

  從延安時期到進京以後,無論在工作、學習上,還是在生活、教育子女上,毛澤東對李淑一始終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1959年6月27日,毛澤東在長沙蓉園親切接見了李淑一,並和她合影留念。在蓉園的時候,毛澤東還把李淑一介紹給在座的客人說:「她就是李淑一,開慧的好朋友。」

  兩年後,為紀念毛澤東主席蓉園接見,李淑一寫了一首七言律詩:憶昔長沙識偉姿,重逢已是盛明時。卅年事業驚環宇,四海人民仰導師。話到忠魂彌懇摯,暖如朝日更溫慈。九霄楊柳春常在,附驥深慚蝶戀詞。

  詩詞唱和 傳為佳話

  1957年5月的一天,毛澤東給李淑一回了信,信中附了《蝶戀花·答李淑一》這首著名的詩詞。李淑一當年曾回憶道:「我在《驚夢》中寫了『徵人何處去,六載無消息』,毛主席回答了我『徵人』的去處:『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我在《驚夢》中后兩句寫的是『醒憶別伊時,滿衫清淚滋』,而主席答的是『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講烈士的忠魂在九天之上因人民革命勝利而高興落淚,化作喜雨降落人間,氣魄是何等大、含義又是何等深!」

  李淑一把主席送給她的詩詞拿到學校與學生分享。

  李淑一手舉一隻大信封,步履輕盈地邁進長沙市第二女中初三的教室,聲音有些發顫地對學生們說: 「毛主席給我寫信了!」霎時間,學生們都愣住了,李老師從大信封中抽出一個小信封,左下方是遒勁、瀟洒的三個字:毛澤東!在學生們的掌聲中,李老師飽含激情地朗誦了毛澤東主席贈給她的《蝶戀花·遊仙》(后改為《蝶戀花·答李淑一》)詞: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50多顆火熱的心同為老師而興奮,50多雙稚嫩的手同向老師鼓掌。此情此景,不禁使人聯想到 16年前發生在湖南省立臨時中學(一中)初一教室里的另一番情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以25歲的英年從容就義,就義前寫下絕筆《與妻書》。李淑一在講這書時,先是顫聲讀:「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眼淚慢慢從她眼角沁出,直至讀到「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時,她更是抑不住內心的酸楚而痛哭流涕,滿堂幾十個小姑娘也由於受到老師的強烈感染而整整哭了一節課。而誰又知道,老師內心也深藏著一腔愁情別緒!

  楊柳有知 含笑九天

  李淑一出生於湖南長沙的書香門第,她的父親李肖聃和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同學八九年,交情很深。李淑一和楊開慧是1920年在長沙福湘女中念書時相識並成為好朋友的。楊開慧思想進步,學習努力,生活樸素,為人豁達樂觀。她不喜歡做禮拜,經常向李淑一宣傳婦女解放、婚姻自主的道理,對李淑一的影響甚大。楊開慧英勇就義后,李淑一曾多次去看望烈士的母親,深情地對楊老夫人說:「開慧犧牲了,我就是你的女兒。」毛澤東在寫下著名的《蝶戀花》詞的同時,特地委託李淑一在暑假或寒假到板倉代他看一看開慧墓。

  1957年7月10日,在花木蔥鬱的開慧墓前,李淑一獻上鮮花和香果,含著熱淚誦讀祭文:「……近接毛主席來信,念君思君,作詞悼君,囑我暑假有暇,代他親來板倉,奠掃君墓,獲此良機,遂償夙願。今茲來奠,恩義雙重,老友有靈,當能鑒察。」

  李淑一是經楊開慧介紹與柳直荀相識相知的。兩人一見如故,有相見恨晚之感。在李淑一心目中,柳直荀是一個不浮誇,對人誠懇,遇事沉著勇敢的好青年;而在柳直荀的眼中,李淑一則是一位好讀書,既有新知又有舊學的負責任的賢淑女子。當時柳直荀邊讀書邊開展愛國運動,經常寄宣傳材料給李淑一看,在其影響下,李淑一也積极參加一些進步的學生運動。他們交往日深,感情日篤。有李淑一於1922年寫的《懷友》詩為證:舊雨乖違久,明艱信轉遲。那堪征戰日,又賦別離詩。紅葉知人恨,青燈笑我痴。同習不知處,何以寄相思。

  1924年10月30日,李淑一與柳直荀結婚。婚後,柳直荀一邊辦協均中學,一邊參與和領導學生運動及農民運動,歷任湖南各界救國十人團聯合會總幹事、湖南省農民協會秘書長。1927年5月對日「馬日事變」后,柳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1928 年任中央軍委特派員,1929年冬任中共長江局秘書長兼湖北省委書記;1930年夏到湖北洪湖革命根據地,先後擔任紅六軍政治委員、中共鄂西北特委書記、湘鄂西省蘇維埃財政部長等職;1932年9月在洪湖蒙難。

  在柳直荀的影響下,李淑一接受了革命思想,積極支持和協助丈夫工作,曾掩護郭亮、夏曦、李維漢等同志從事革命活動。1928年冬,柳直荀從上海帶來他30歲生日的照片,照片背面寫了兩句唐詩:「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1929年5月,他又從天津來信,打算接李淑一和兒女赴津。不幸此信被國民黨當局查獲(同時還查出寫有唐詩的照片),李淑一這位「著名共匪之妻」因此被捕入獄。后經柳、李兩家父輩多方奔走營救,才得以交保出獄。

  柳直荀自從「馬日事變」當天離家后,就一直沒有回來過。

  可誰又曾料到,這竟成了夫妻最後的訣別!

  從此,留給李淑一的是無盡的牽挂。

  但是,李淑一無怨無悔,對為革命犧牲的丈夫的刻骨銘心的愛和思念伴隨了她的一生。

  從1924年10月結婚到1927年5月訣別,只有短暫的兩年半時間。可兩人實際共同生活的時間僅一年多。在這難能可貴的360多個聚首的日日夜夜,凝聚了李淑一、柳直荀這對恩愛夫妻的畢生濃情。她得到了毛澤東主席「撫孤成立,艱苦備嘗」的稱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7: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