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習馬會」將成里程碑,你應該知道這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oshiyu 發表於 2015-11-5 08: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辦主任張志軍11月4日宣布,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將於11月7日在新加坡會面,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此消息猶如震撼彈,在兩岸立刻引起廣泛關注。關於兩岸領導人會面,近一年的時間坊間曾有種種猜測,在台灣距離明年「大選」還有80多天的時間,大家已經不做他想,想不到,卻在此時兩岸領導人宣布將踏出歷史性一步,一時激動興奮者有之,深思長考者也有之。這將為兩岸關係帶什麼樣的重要影響?」

首開先河,兩岸領導人首相會

當然都會想起2005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見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開啟國共兩黨60后首次會談,被稱為「破冰之旅」。此後,連戰以及隨後接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吳伯雄、朱立倫先後多次到訪大陸,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面。

此次將要登場的「習馬會」與前面不同之處在於,此前的會面都是循國共兩黨黨際交流的機制,是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面,而這一次,是習近平、馬英九以兩岸領導人的身份和名義相會——張志軍說,這是在兩岸政治分歧尚未解決情況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務實安排,將開啟兩岸領導人直接交流溝通的先河,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互稱「先生」,「習馬會」可能談什麼

張志軍介紹,兩岸領導人此次會面,將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探討深化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增進兩岸民眾福祉等重大問題,以維護和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會面結束后,兩岸領導人還將共進晚餐。

而據台灣媒體報道,馬英九9月底曾透露,已就兩岸定位徵詢過學者及專家的意見,以期找到啟發思考兩岸政策的切入點。

當然,對於人們關心「習馬會」時雙方如何稱呼,張志軍也透露,已商定互稱「先生」。此舉可以避免外界過多解讀,體現了擱置爭議、相互尊重的精神。

里程碑式的第一步最難

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發言人陳以信透露,兩岸領導人此次新加坡會面,「不會簽署任何協議,不會發表聯合聲明」。關於此次會面的成果,國台辦與陸委會負責人的接觸經驗,可做參考。2013年10月,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時任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印度尼西亞舉辦的APEC峰會上,以寒暄方式首次相會。隨後,2014年2月,王郁琦受邀訪問大陸,4月張志軍也赴台訪問,才開始具體交換意見。

正如張志軍4日所言,兩岸領導人見面,有利於兩岸雙方增進互信,鞏固共同政治基礎,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台海和平穩定。

有一就有二,第一步最難。未來不管台灣政局如何變化,「習馬會」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都將作為里程碑的一步,立下典範。

島內輿論盛讚「新契機」

事實上,11月3日晚台灣已經傳出「習馬會」的消息。極為戲劇性地,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選在當晚11時左右發出新聞稿,恰在報紙媒體截稿時。即使如此,11月4日一早,「習馬會」的新聞還是佔領了幾家報紙媒體的頭版。一家媒體甚至以整版篇幅做了兩張大照片,一邊是習近平,一邊是馬英九,兩人都伸出右手。

4日上午,「行政院長」毛治國等先到「立法院」報告,與「立法院長」王金平閉門會談后,王金平發表三點聲明,一是呼籲兩岸領導人會面秉持對等尊嚴,二是「立法院」支持任何有利兩岸和平及區域穩定對話,三是民意高度關注兩岸關係,希望對話能符合人民期待,圓滿達成。

中國國民黨隨後通過文傳會發出新聞稿,則表示兩岸領導人的會面,是國民黨兩岸關係長期努力下的重大突破,兩岸關係從化解對立及至和平發展,「馬習會」應是進入合作雙贏階段的重大分水嶺。

《聯合報》以《歷史新頁馬習會回到九二共識萌芽地》為題,盛讚「這不是馬歷史定位,而是兩岸重要定錨」。認為「這次是兩岸領導人的歷史性會面,是開啟兩岸和平『超穩定架構』的機會之窗,雙方將為解決兩岸政治分歧,先互釋善意,而『九二共識』就是雙方會談的共同基礎。」文章同時呼籲,「這將是兩岸建立嶄新關係的新契機」,各方都應「全力相挺促成,沒有唱衰台灣的理由」。
沙發
wazhh 發表於 2015-11-5 13:04 | 只看該作者
消息真的很突然,但真的令人振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5: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