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習近平訪美成果單比預期更厚重

[複製鏈接]

140

主題

152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沐席理 發表於 2015-9-30 18: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習近平主席訪美的成果清單已見諸報端,國內外輿論都從中發現了一些驚喜。在如此複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中,雙方還能達成如此厚重的成果清單,實屬不易。
  中美關係進入新的磨合期
  對於這次高訪成果,可以分為高期望值和低期望值兩種。高期望值就是進一步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確定中美兩國的合作方向,形成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共同文件。低期望值則是保持穩定、管控分歧、增進互信,形成一批務實合作的具體成果。筆者以為,高期望值是中方要努力爭取的,但能否實現並不取決於中方,而是取決於美方特別是美國的國內政治,況且國際大環境和某些第三方因素也有牽製作用。低期望值則是雙方都想達到的基本目標,這次基本得到了完整實現。
  這次高訪的成果是由中美關係的戰略背景決定的。同1979年鄧小平訪美時相比,中國在經濟、安全和社會文化等各領域都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出現力量和利益「外溢」勢頭。中美關係進入新的磨合期,有些尖銳問題必然出現,不可能通過短期接觸和對話就能解決。特別是經濟戰略問題和安全戰略問題共振,二者之間形成聯動機制。雙邊關係問題越來越多涉及多邊和第三方問題,並與兩國國內政治經濟結構交織。這些都是中美建交以來從未有過的複雜現象。
  另外還要考慮到與歷次中國領導人訪美相比,這次離美國大選的時間最近。奧巴馬政府更多考慮來自美國輿論和選票的壓力,不能不在網路、人權等敏感問題上揮動大棒、高舉輕落。美國決策層的對華政策班子也出現不同聲音,白宮國家安全團隊缺乏「中國通」高手,國務院的關注點在中東和歐洲,國防部在南海和美日同盟問題上表現強硬,經濟政策班子在BIT和TPP之間舉棋不定,國會則在低碳和氣候問題上目光短淺。在這樣一個美國國內環境中,要想取得中美雙邊關係突破性的重大成果,其難度之大可以想像。
  實現中美之間「解疑釋惑」
  要想達到高期望值,中美元首會談就應具備三項功能,即解決問題、傳遞信息、指出方向。如果在重大戰略問題上難以取得根本突破,比如雙方共同推進「新型大國關係」、完成BIT談判、調整亞太地區秩序框架等戰略議題,那麼雙方會談的使命就更多落在第二、第三項功能上,即「解疑釋惑之旅」。
  針對美方疑慮較為集中的中國經濟、網路、南海、人權等四個問題和美方極力迴避的美日同盟、新型大國關係這兩個問題,習近平主席突出亮點、抓住重點、不迴避敏感點、不糾纏難點。亮點就是中美經濟關係,重點則是「新型大國關係」,敏感點是網路和南海,難點是美日同盟和NGO立法問題。
  隨著中美經濟關係「相互依存度」不斷加深,這塊「壓艙石」越來越重,以致其他因素都難以改變中美關係的戰略方向。儘管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尚未達成,但中國對美投資的效應已初露鋒芒,僅底特律「復活」和美國南部紡織業「復興」這兩個案例就足以讓美國各界人士震驚和興奮。最近中國股市震蕩、匯率波動,使美國輿論再次響起「中國經濟崩潰論」的雜音,但習近平主席在訪美期間向美國企業界展示了一幅宏大的中國經濟「山河圖」,給美國企業家吃了定心丸。中美在宏觀經濟調控、貨幣金融政策等重大問題上應相互通報、加強協調。這不僅有利於中美兩國,也有利於亞太地區和世界經濟。
  中方對南海問題既不迴避不退讓,也不拒絕對話。我們可以清楚地說出中方在南海要達到的目標,就是維護中國有歷史和法理依據的主權和利益,並不存在妨礙國際航行自由問題。在南海問題未能達成國際共識以前,中美建立健全海上衝突風險管控機制極為必要,雙方在這方面已有開端。
  網路安全問題的根本在於中美如何共商規則並為國際網路治理開闢道路。在無共同規則之前,濫用制裁只會使問題更複雜。即使美方出台的制裁措施僅僅具有象徵性和試探性,也不能保證中方不採取反制裁措施,由此引起雙邊關係漩渦式下行。網路治理尤需大國合作機制,中美應儘快恢復網路磋商機制,這不是技術難題,只是需要政治決心。
  人權問題雖然敏感,但雙方還是互相接近了許多。習近平主席訪美期間並不避諱敏感的NGO立法問題,很坦然地表明中國官方歡迎NGO發揮積極作用,但必須遵守中國法律。隨著中國在人權問題上更加自信而坦率,求共識、正視聽,這個難題的敏感度正在逐漸降低。
  據說美國方面很不願意與中方談美日同盟問題,迴避日本領導人的歷史觀和修改和平憲法的企圖。這顯然是美國不自信的表現,同時也暴露了袒護日本的立場。這個問題不是簡單的三邊關係問題,而是關係到日本發展方向、亞太地區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大是大非問題。美國一直標榜的普世價值怎麼在這裡就變得如此軟弱無力了呢?中美之間需要戰略互信和戰略透明,而如何對待日本政治右翼化的問題尤其能夠檢驗美方的戰略透明度。當然,美國或有難言之隱,我們也會理解。
  可考慮將「相互依存」補充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最後,我們還是必須回到「新型大國關係」這個核心概念上來。在高訪前,美方人士試圖淡化和迴避「新型大國關係」,提出要行動不要口號。美國可以接受「不對抗不衝突」,但難以接受「相互尊重」。如果美國不能尊重中國基本制度和核心價值觀,那兩國關係正常化都有問題了。美方智庫人士強調中美「相互依存」,這既是現實又是目標,筆者倒是覺得可以考慮將這個要素補充到「新型大國關係」概念中。
  儘管這次「習奧會」未能圍繞「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發表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共同文件,但無形成果卻超出預料,這就是中美兩國領導人、兩國企業界和兩國人民之間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兩國合作機制的基礎更加牢固了。在此基礎上,戰略性突破的有形成果是可預期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5: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