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紅色庄餘霞:抗戰與解放戰爭中的革命村莊(組圖)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5-8-24 14: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近發現的珍貴文物。1945年8月10日,朱德總司令發布命令,主要內容為:各解放區任何抗日武裝應向其附近各城鎮、交通要道之敵人、軍隊及其指揮機關發出通牒,限其一定時間向我作戰部隊繳出全部武裝。各解放區所有抗日武裝部隊,如遇敵偽武裝部隊拒絕投降繳械,即應予以堅決消滅。

  

  
原金蕭支隊支隊長蔣明達、政治委員張凡當年照片。


  

  
路西縣領導暨警衛班


  中排坐者:中為中共路西縣工委書記兼縣長楊光 左為中共路西縣工委副書記兼副縣長李群 右為中共路西縣工委委員兼縣大隊大隊長蔣谷川 1948年攝

  

  1943年12月21日,「新四軍浙東縱隊金蕭支隊」正式成立,有一批庄餘霞青年參加了金蕭支隊。圖為行進中的浙東縱隊。

  抗日烽火中的庄餘霞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為了達到以武力吞併全中國的罪惡目的,悍然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盧溝橋事變肇始,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習總書記說:「從那時起,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庄餘霞的群眾就是中華優秀兒女的重要一員,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草塔鎮庄餘霞村(現為上余村莊餘霞自然村)坐落於黃泥尖山下,是一個在地圖上都很難找到的小村。但就是這麼一個小村,在抗日戰爭時期卻走出了一批選擇跟共產黨走的英雄,從而使村莊有了「紅色」的印記,被陳昊蘇(陳毅元帥之子、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會長)等領導譽為「紅色庄餘霞」、「抗日革命村」、「抗日英雄村」。

  1937年7月7日夜晚,日本侵略軍向北平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8月13日,日寇大舉進攻上海,中國軍隊雖奮力抵抗,但最後還是被日寇擊敗,史稱「八一三事變」。

  12月13日,日寇佔領南京,製造「南京慘案」,30萬中國軍民遭慘屠殺。

  「八一三事變」后,庄餘霞村愛國青年楊朝表、楊國良分別從杭州和上海回到庄餘霞,參加反對日本侵略者的戰鬥。1938年1月29日,楊朝表在瀆溪鄉(今草塔鎮青山片)逢春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庄餘霞村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員。入黨介紹人為楊思一(解放后曾任浙江省副省長)。庄餘霞村黨組織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鬥中不斷壯大。同年6月,楊國良在草塔政工隊黨支部入黨,後到梅山教書,發展黨員。

  1942年5月17日,是諸暨人民永遠不能忘記的日子。這一天諸暨淪陷。6月16日上午,400餘日本步兵、50餘日本騎兵侵入草塔梅山(現為南山村梅山自然村),燒毀房子413.5間,受災農戶達139戶。不久,日本軍隊侵入庄餘霞黃泥嶺,打死庄餘霞村無辜村民楊如昌、楊小彎、霍佳木3人。后又燒毀嶺上畈村房子6.5間,殺死無辜村民10人。

  9月,路西工委書記葉瑞康到達庄餘霞村。此時庄餘霞村已有5位地下黨員,都是楊朝表(解放后,曾任鄭州市總工會副主席)發展的。葉瑞康根據楊朝表的身體情況,指示楊朝表養病休整,由同為庄餘霞的青年黨員楊光負責與上級黨組織的聯繫。10月中旬會稽地委副書記馬青(解放后,曾任江西省計委副主任等職)、葉瑞康以及其他中共地下黨員來到庄餘霞,具體商議建立中國共產黨庄餘霞支部和發動群眾等問題。

  11月,在路西工委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庄餘霞支部成立。楊光為村支部書記,楊啟江等為支部委員。黨支部組織青年成立了「學習會」,在祠堂望青樓學習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宣講抗日道理,創辦《學習周刊》,先後出刊三四十期。楊光先後向楊啟江、楊德仁、楊知行、楊高岳、楊克中(楊曉影)、楊水良、楊紹太、楊紹見、楊琪、楊雲浩、楊寶琴、楊保大、楊巨煥等20餘人講了「火、火、火,東洋鬼子放的火」、「血、血、血,中國人民流的血」等課程。從此,庄餘霞的群眾基礎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1943年大年三十,在中共庄餘霞支部的領導下,庄餘霞「弟兄會」成立。大年初四,在祠堂內,舉行青年討論會,討論的題目是《青年人的出路》。當年春夏之交,為維護「短工」農民兄弟利益,組織「罷工鬥爭」,並取得最後勝利。12月21日,新四軍浙東縱隊金蕭支隊正式成立,一批庄餘霞村青年加入金蕭支隊。

  1944年5月27日,金蕭支隊第一大隊和支隊部共500餘人,在諸北墨城塢遭遇蔡廉偽軍1000多人的包圍,金蕭支隊搶佔苦竹尖,激戰一整天,打敗偽軍四次衝鋒。庄餘霞村戰士、機槍手楊高定在這次戰鬥中負傷。6月19日,經浙東區黨委批准,金蕭支隊進行整編,彭林(開國中將)任支隊部參謀長,庄餘霞村入伍的戰士楊紹邦成為彭林的通訊員。

  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庄餘霞村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湧現出了一大批抗日英雄。其中有楊啟江、楊達生、楊建法、陳楓高、楊江平、楊高定、楊紀法、楊水良等 12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楊國良、葛鵬、楊水良、楊江平、楊高定、楊紀法、陳楓高、楊寶良、楊光、楊佳葵(楊旦霞)、楊國華、楊啟江、楊石毅、楊曉影、楊律人、楊紹凱、楊德甫、楊紹太、楊紹見、楊杏雅、楊江霞、楊欽佩、楊朝表、楊琪、楊才裕、楊善友、宣長水、楊如江、楊仲金、楊紹邦、楊巨見、楊寶琴、楊姣宜、楊水雅等31人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金蕭支隊,投身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從庄餘霞村革命隊伍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發現共產黨建立敵後抗戰路線的英明與正確,可以看到喚起全民族抗戰在有效打擊日本侵略、捍衛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尊嚴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解放洪流中的庄餘霞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共兩黨通過重慶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根據相關協定,長江以南的共產黨主力部隊北撤。隨主力北撤的庄餘霞村戰士有11位。他們是楊朝表、楊石毅、楊克中(楊曉影)、楊國彥、楊江平、楊紀法、楊水良、楊保良、楊紹凱、葛鵬、楊紹邦。

  浙東縱隊主力北撤時,按照浙東區黨委的決定,在三北、四明、金蕭地區,分別留下了極少數地下黨員,繼續領導當地群眾堅持鬥爭。1946年1月,諸暨路西地區的第一支武裝——諸暨人民自衛隊在庄餘霞扁擔山山莊成立。次年2月16日,改編為路西主力路西人民救國先鋒隊。

  4月初,馬青同志派往四明地區與特派員劉清揚處聯絡的交通員孫大毛,第二次從四明山回來,因找不到馬青,由吳人陪同,到路西庄餘霞秘密聯絡點(現為楊頌樂家)找到蔣明達。孫大毛帶來了劉清揚給馬青的信。信中附有華中分局2月份發出的指示。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六兩條。

  「華中分局指示我們的任務:一、團結和平民主黨外人士,以便爭取和平民主團結的早日實現;六、武裝應盡量避免衝突,不輕易用武裝……」

  庄餘霞村在這一時期,以經過考驗的革命群眾為核心,建立了秘密群眾組織「齊心會」,共有會員9人,以楊高岳(北撤前的村農會會長,入伍后化名陳傑)為會長,以後有6名會員入黨並參軍。6月底,國民黨當局發動全面內戰。楊光等留下來開展革命活動的同志遇到極大困難,只得隱蔽於草老山山莊或附近的蝙蝠洞。白天休息,晚上活動。

  7月31日蔣明達冒險派庄餘霞村楊旦霞(解放後任湖州市婦聯主席,曾得到毛主席的二次接見)去諸暨城內向唯一的情報員馮天樞取情報。

  楊旦霞進了北門便發現有人盯梢,就機智地吞下紙條。被捕后,楊旦霞巧妙地應對縣黨部特務的審訊。縣長祝更生找楊旦霞到家裡談話,對她說:「你們要革命應該到北方去,不應在我的地區內活動。」並准她「病保」出獄,住在城裡親戚家內,隨傳隨到。楊光得此情況后,兩次指示她逃跑。第二次是在她妹妹楊歡宜(也是我黨地下聯絡人員)手心上寫了一個「逃!」字。楊旦霞看到「逃!」字后,於8月24日晚上逃跑出城。後由她母親(楊珠林)去諸暨城,代她坐牢。

  10月中旬,楊光抽出一段時間改寫抗戰時期新四軍軍部編的戰士讀物《我們的出路》,作為地方黨組織發動參軍的宣傳資料和戰士教材。

  1947年2月,蔣明達交給蔣谷川一封馬青給蔣忠(烈士,曾任路西縣縣長)的指示信,認為「目前形勢的發展已經從實質分裂表面和談到形式上的分裂,今後,只有全面武裝鬥爭中來爭取革命的勝利」,「根據當前形勢,整個地區幹部作了新的調整。路西地區將成為浙西聯繫的跳板……你仍負路西黨的總責,黨軍分立,黨的機關不設部隊中,由你帶領短槍單獨領導地方黨的工作……。」

  2月14日晚上,諸北武裝人員除留下吳平在上北做黨務工作外,其餘12人帶機槍1挺,步槍3支,余均短槍到路西庄餘霞秘密聯絡宿營點(現為楊頌樂家)與蔣忠、楊光會合,準備突擊草塔警察所。

  2月14日晚到庄餘霞與蔣忠會合的諸北原諸暨人民自衛隊武裝人員有:陳相海(快)、張志駿(木)、趙友海(快)、吳人(木)、孫胡法(木)、陳志先(木)、郭胡老(木)、鄭孝槐(木)、湯漢君(木)、楊志土(機)、李長江(步)、陳根太(陳志,步)。

  3月5日,國民黨浙江省反動當局在諸暨城內設立會稽山清剿指揮部,限4月15日「清剿」完畢。6月5日更決定設立會稽綏靖區辦事處,調括蒼山綏靖處辦事處主任吳萬玉任會稽綏靖區指揮官兼綏靖辦事處處長。庄餘霞村面臨嚴峻考驗,楊光父親逃亡他鄉,母親逃在尼姑庵避難,照料楊光家幾畝田地的叔祖楊珠清被捕坐牢,堂叔楊萬祥被捕受刑。楊光家房屋被拆,材料被運去造碉堡。6月底,人民解放軍進入戰略反攻。

  1948年7月,楊光被任命為路西縣工委書記兼縣長。

  1948年9月—1949年1月,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爆發。庄餘霞北撤戰士楊紹邦、楊石毅(解放后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20軍軍長)、楊江平、楊紀法、楊水良、楊國彥參加了淮海戰役。

  1949年4月17日,楊石毅指導員在帶領戰士攻打永安洲時負重傷。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庄餘霞北撤戰士楊紹邦、楊江平、楊紀法、楊紹凱、楊水良、楊國彥參加了渡江戰役。4月23日,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

  5月6日,諸暨解放。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舉行,中國進入了新時代。庄餘霞也迎來了「人民安居樂業的嶄新春天」。

  在整個解放戰爭時期,庄餘霞先後有楊德甫、楊高岳、楊紹見、楊知行、楊紹田、楊占吉、楊清章等7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先後有楊高岳、楊知行、楊紹田(脫產聯絡員)、楊占吉(脫產聯絡員)、楊清章、楊小林、楊祖良、楊起、楊萬祥、楊建法、周婉芳、楊堅、楊青茂、楊小康、葛小志、楊雲安、楊小狗、楊德仁等18 人蔘軍加入革命隊伍。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庄餘霞雖只有97戶人家,350餘人,但卻是遠近聞名的「革命活動區」。敵人怕「她」,圍剿「她」,但村裡的群眾卻越來越從現實的鬥爭中選擇了跟共產黨走。他們追求光明、不怕犧牲,先後參加或曾參加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金蕭支隊的達58人,29人加入中國共產黨,隨軍北撤的11 人,其中有5位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在這支隊伍中,有父子、兄弟、姐弟、兄妹、叔侄12對。作為革命老區,這裡群眾基礎好,進步群眾多。周世浩、楊紹法、楊高乃、朱亞林、楊茶花、周金良、張衛鏡、楊珠清、朱思滋、楊清良、楊忠清、楊高位、楊巨煥、楊裕林、趙茶亞、楊士表、楊高巨、楊全林、葛小志、楊金達、楊達信、楊高良、楊才裕等就是庄餘霞先進的群眾代表。他們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為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做出了貢獻。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批的紅色村莊、有這樣千千萬萬的農民群眾才撐起了新中國這一片藍天。我們對他們表示敬意!崇高的敬意!!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楊共樂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2: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