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NASA駁斥「小行星撞地球」說:百年內不可能(組圖)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5-8-23 09: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澳媒稱,美國航天局(NASA)拆穿了網上流傳的有關一顆小行星將在下個月撞向地球的「沒有根據的謠言」。

  據《澳大利亞人報》網站8月21日報道,在一份名為「沒有小行星正在威脅地球」的聲明中,航天局駁斥了「近來在社交網站和網路中大量流傳的一顆小行星可能在9月15日到28日撞向地球的錯誤說法」。

  「謠言說,『有證據表明』在那段時間將會在波多黎各附近發生一次撞擊,屆時會對美國和墨西哥的大西洋和海灣沿岸以及中南美洲造成嚴重的破壞。」聲明說。

  「這是病毒式傳播的謠言,而以下則是事實,」NASA近地天體觀測項目負責人保羅·喬達斯說,「在那段時間有小行星或其他天體要撞地球的說法根本沒有科學依據,連一點證據都沒有。」

  「在可預見的未來都沒有我們所觀測的小行星或者彗星會撞擊地球,」NASA說,「在今後100年中已知的可能具有危險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幾率小於0.01%。」

  惱火的NASA還說:「這不是第一次出現有關天體將撞擊地球的沒有根據的謠言。而且不幸的是,這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這似乎是網路上常年以來的一個熱門謠言。」

  聲明說,現在並沒有已知可信的撞擊威脅,只有「持續而無害的流星墜落,這些小星體在大氣中就會燒盡。」

  

  資料圖:地球

  據外媒報道,對於地球生命的起源問題,外界一直有著很多種說法,其中,生命起源於彗星或者小行星對地球的撞擊的說法也一直存在。近日,一項新研究就給這一理論提供了支持。

  

  彗星撞地球或為生命起源創條件。

  有日本科學家表示,他們通過實驗證明早期的彗星撞擊地球或許將氨基酸轉變成了縮氨酸,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構建了基礎。據悉,該發現不僅能夠解釋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或許還會對其他星球上生命是否存在產生影響。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菅原春菜博士和名古屋大學的三村耕一博士,近日在捷克布拉格召開的一場地球化學會議上介紹他們的這一發現。他們在低溫環境下,對氨基酸、水冰和硅(鎂橄欖石)的冰凍混合物進行了撞擊實驗。

  基於相關實驗數據,研究者估計地球歷史早期由彗星撞擊產生的縮氨酸,跟先前科學家認為由普通地質過程產生的縮氨酸數量相當。

  菅原春菜表示,「這一發現表明,在將生命的種子帶到早期地球上的過程中,彗星撞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還開啟了另外一些可能性,即我們會在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上看到類似的化學演化過程,它們都始於彗星帶來的縮氨酸。」

  據了解,地球上已知最早的化石形成於約35億年前,有證據表明生物活動在更早之前就已經發生。但也有證據表明,早期地球表面上幾乎沒有水,碳基分子也很少。那麼,這些生命構建要素又是如何這樣迅速地出現在了地球表面上呢?

  

  科學家還暗示,類似的過程在太陽系的其他地方可能也發生過。

  此外,這一時期又恰逢「後期重轟炸期」(Late Heavy Bombardment),所以顯而易見的答案可能是彗星和小行星對地球的撞擊,因為這些天體都富含水分,也富含碳基分子。

  外媒稱,針對彗星的空間探測也正在幫助證實這一可能性。2004年,星塵號(Stardust)在採集懷爾德2號彗星(Comet Wild 2)的塵埃顆粒時發現了氨基酸。2005年,NASA的深度撞擊號(Deep Impact)在撞擊坦普爾1號彗星時,發現彗星內部存在有機混合物和粘土顆粒。

  關於生命起源的一個理論認為,粘土顆粒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讓簡單的有機分子能夠排列成越來越複雜的結構。

  目前仍在繞飛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的羅塞塔探測器也表明,彗星是富含多種物質,未來的任務期間很可能還會有更多的發現。

  「彗星撞擊通常與地球上的生物大滅絕相伴,但此研究表明,它們或在整個生命最初誕生的時候幫了一把大忙。」菅原春菜說,「縮氨酸短鏈的產生是複雜分子化學演化中的關鍵步驟。該過程一旦啟動,在地球的水環境中製造更長縮氨酸鏈所需的能量就要小得多了。」

  這些科學家還暗示,類似的「啟動」過程在太陽系的其他地方可能也發生過,比如冰質衛星木衛二和土衛二上,因為它們很可能經歷了類似的彗星轟炸過程。

  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道 外媒稱,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始終存在。6500萬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擊導致恐龍和地球上75%的物種滅絕。為了避免悲劇重演,美國航天局(NASA)推出了「小行星大挑戰」項目,試圖提前發現有威脅的小行星並採取措施。

  據西班牙《世界報》12月14日報道,2013年2月15日,一顆直徑達17米的隕石意外墜落在俄羅斯的車裡雅賓斯克市,造成大約1000人受傷,財產損失近4000萬美元。科學家指出,通過「小行星大挑戰」項目,可以提前確定可能對地球造成威脅的小行星的位置,並嘗試使其偏離既定運行軌道。

  然而,沒有任何人覺察到隕石即將墜落在俄羅斯境內,更沒有時間疏散民眾。該項目負責人賈森·凱斯勒近日在馬德里接受西班牙《世界報》採訪時指出,「那天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另一顆近地小行星上(2012 DA14)。不幸的是,那顆隕石的運行軌跡與太陽相同,所以我們根本不能及時發現它」。

  科學家可以肯定的是這是兩起相互獨立的事件。凱斯勒指出,「我們百分百地肯定,2012 DA14近地小行星與車裡雅賓斯克事件毫無關聯,它們的軌道相差甚遠」。

  報道稱,「小行星大挑戰」是美國航天局在2013年6月推出的一個項目,意在集合全世界科學家、天文學愛好者、企業、機構和普通人的智慧與合作,為未來應對小行星撞地球制訂計劃。

  凱斯勒指出,通過技術上的探索以便改變近地小行星的運行軌道這是有可能的事情,但卻是一項複雜和昂貴的任務,而且需要很長時間。雖然時時刻刻監測著近地彗星和小行星的天文學家們目前並沒有發現任何危險,但美國航天局和歐洲航天局都為此已做好準備。

  推出這一項目並不是為了聳人聽聞。凱斯勒強調,沒有哪顆小行星是瞄準毀滅人類文明而來的,「我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地球是否處在危險當中。我可以非常高興地回答:沒有。迄今為止我們發現的巨大小行星中,沒有哪一顆的運行軌道會在未來100年內對地球構成威脅」。

  然而,凱斯勒也承認目前天文學界還沒有完全確定所有這些大個頭的小行星的運行軌道,還有其他一些更小一些的小行星,它們一旦墜落在地球的某個地方其破壞力同樣很高。「我們已經發現了95%的直徑在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數學模式告訴我們,它們的確存在。我們確認了5%的這種大小的天體有可能毀滅地球生命,但我們並不知道它們在哪。」凱斯勒說。

  此外,還有將近100萬顆直徑小於30米的小行星也尚未確定位置,這些行星的體積都大過墜落在車裡雅賓斯克的那一顆隕石。凱斯勒說,「它們能否摧毀一座城市,這要看它們有可能墜落在哪裡。我們部分的工作就是要找到它們的運行軌道,以便估算出它們到底有多大的威脅」。

  報道稱,雖然小行星撞地球似乎並非迫在眉睫的事,但也並不排除可能性。「一個天體是有可能對地球造成影響的,但我們的依據是不同大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頻率和模式,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不太可能出現一個足夠大的天體撞擊地球並造成巨大災難的現象。」凱斯勒承認,各種可能性和科學的估算都有可能產生複雜的概念,而科學界面臨難以向民眾解釋清楚的局面。

  比如,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直徑為10公里,據估計這樣大小的小行星每1億年出現一次。「而如果是20米直徑,類似於車裡雅賓斯克的那顆隕石大小的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的時間就是每一百年一次。」凱斯勒說。1908年導致通古斯大爆炸的那顆小行星每1000年出現一次。

  凱斯勒所領導的「小行星大挑戰」項目的目的之一是加快定位具備潛在威脅的小行星的速度,這雖是該項目的第一步,但也是最艱難的一步。「我們每年發現大約 1000顆小行星,但現在計劃要擴大搜尋,達到每年1萬顆的速度。為此,我們需要新的專門用於完成這項任務的天文望遠鏡。」凱斯勒說。

  「越是體積大的越容易被看到,還有其他一些體積更小的,從地球上很難發現。在這方面,天文愛好者可以為我們幫大忙。」凱斯勒說。為此,美國航天局藉助了新的創新技術,比如利用3D印表機自製天文望遠鏡。此外,還準備了一些經濟上的獎勵,以鼓勵天文愛好者加入到該項目中。

  一旦發現近地小行星,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追蹤並確認其運行軌道,看看它是否會對地球造成威脅。此外還必須了解它的體積和構成。凱斯勒指出,「我們希望做到的是,隨著一些具備潛在威脅的小行星陸續被發現,我們能提前發現那些體積更大的小行星,以便提早採取措施,通過改變其運行軌道的方式減小對地球的威脅」。

  那麼,如果現在發現了一顆朝地球「飛」來的體積較大的小行星該怎麼辦?凱斯勒說,「要根據很多因素來決定。包括距離它抵達地球還剩多少時間,以及體積大到何種程度,由哪些成分構成等」。

  如果時間不多,逃生是唯一的選擇。「如果我們發現了一顆在兩年內就會撞向地球的行星,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馬上發出警報,做好疏散民眾的一切準備。」凱斯勒說。

  他指出,「如果留給我們的時間還有幾年,比如5年,可選擇的應對辦法其實也並不多,因為我們還要花時間計劃、研究和執行太空任務」。在這段時間內,最可行的辦法或許是發送導彈或發射高速太空飛船,與近地小行星相撞,改變其軌道。「導彈沒必要摧毀這顆行星,因為碎片也會對地球造成威脅。最好的辦法就是撞上去,但不能破壞它。」凱斯勒說。

  「但是如果我們發現的是一顆超大的小行星,並且還有20年的時間,我們就可以從容地計劃和執行任務。我們認為通過重力牽引車,或者依靠小行星附近的太空飛船的質量使其偏離軌道。不需要將小行星移動太多的距離,只要稍稍移動,我們就可以使其偏離軌道,不再對地球構成威脅。」凱斯勒說。

  凱斯勒介紹的「小行星大挑戰」項目不禁令人想起1998年的電影《天地大衝撞》。該影片講述的是一顆直徑11公里的巨大彗星即將撞向地球的場面,其威力足以摧毀人類文明。好萊塢影片的依據正是這些岩石狀天體對地球的巨大威脅,而在美國航天局,凱斯勒率領的科學家們也正在與電影產業展開密切合作。

  「小行星大挑戰」項目僅僅是美國航天局各項專註於小行星的雄心計劃中的一項。小行星不光對地球構成威脅,通過它們還能獲取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從而了解太陽系的起源。一些企業正在研究從小行星開採原材料的可行性。

  凱斯勒指出,「對我而言,該項目最令人激動的部分是,我們正在努力解決一個影響地球上所有物種的問題。找到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小行星,這是所有人都關心的事情。我們沒有必要只信任專家」。「小行星大挑戰」項目是一個集合所有人的努力,應對共同危險的項目。但是,民眾沒有必要為此感到擔心。因為正如美國航天局所言:恐龍之所以滅絕是因為它們沒有太空計劃。

  (2014-12-15 17:55:43)

  中新網10月31日電 據俄媒31日報道,俄羅斯科學家、俄羅斯「機器人望遠鏡全球網路」項目負責人弗拉基米爾·盧布諾夫日前表示,未來一旦地球與隕石發生碰撞,歐洲有可能被完全摧毀。

  盧布諾夫表示,未來有可能有巨型隕石墜落的危險,其體積是早前墜入車裡雅賓斯克隕石的20倍,小行星將被列為潛在的危險。

  「如果天體能夠墜入體積足夠大的水中,比如大海,那麼將引發劇烈的海嘯,摧毀沿海城市,如果墜入核電廠,那麼將威脅到整個歐洲。」

  盧布諾夫還解釋說,現在說什麼時候會發生危險還為時過早,科學家觀察了天體的運動,發現而小行星的軌道都在不斷變化。因此保守估計,在未來兩年內將不會發生碰撞。

  (2014-10-31 17:00:27)

  美國航天局總監察長保羅·馬丁15日發表審計報告,批評航天局「近地天體項目」效率低下。報道指出,按目前進展,該項目無法完成到2020年找出90%危險近地天體的目標。

  按照美國國會的要求,美國航天局於2005年成立「近地天體項目」,目標是到2020年找到90%的直徑140米以上、從地球周邊4500萬公里以內掠過的近地小天體,包括小行星、彗星和大型碎片,從而將地球遭近地小天體撞擊的幾率降到最低。

  美國航天局總監察長保羅·馬丁在15日發表這份44頁審計報告中說,雖然自1998年以來找到了1.1萬多個近地小天體,但美國航天局估計這隻佔總數的約10%。「按照現有進度和資源,美國航天局不會完成到2020年找到90%的此類天體的目標」。

  報告指出,「近地天體項目」存在協調不夠和管理不善問題,並缺乏監督以及明確的進度目標。此外人員也不足,美國航天局總部只有一個人管理「近地天體項目」,位於馬薩諸塞州的小行星中心和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噴氣推進實驗室分別只有6名僱員從事相關工作。

  在資金方面,自1998年以來,美國航天局已在近地天體研究方面花費了約1億美元,過去5年,「近地天體項目」預算更是增加了10倍,從2009財年的400萬美元增加到2014財年的4000萬美元。

  針對「近地天體項目」存在的問題,報告提出民若干建議,包括與美國國內其他機構如國防部及國際夥伴加強合作等。

  美國航天局表示,新的「近地天體項目」計劃將於2015年9月1日前出台。

  小行星撞地球的風險理論上確實存在。約6500萬年前,據信就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亡。2013年2月,一塊直徑約18米的隕石在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上空爆炸,造成上千人受傷。最新報告估計,類似的隕石爆炸事件可能每30年到40年就會發生一次,但絕大多數都發生在海洋上空,而不是人口稠密地區。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9: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