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十大古琴名曲的由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家對古琴的十大名曲都耳熟能詳,但對於它的由來可能不是太了解,這裡我簡單的介紹一下,以便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古琴曲子以及古琴文化。

一、《幽蘭》,又名《猗蘭操》。相傳是孔子所作,當時中國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相互征伐,能用於戰爭兵家法家縱橫家等受寵於諸侯,而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就不那麼待見了,所以孔子一生雖然才華橫溢卻始終得不到重用,顛沛流離於各國之間。有一天,經過一個山谷的時候,看見很多蘭花,忽然觸景生情,蘭花好比賢者,應當受到君王重視,而如今卻埋沒在荒野山谷之中,這樣和山野匹夫有什麼區別呢?於是有感而發,撫琴一曲,就是流傳至今的《幽蘭》。

二、《廣陵散》。相傳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才華橫溢,風流不羈,一天夜裡突然來了一個異人,傳授嵇康《廣陵散》,嵇康一直秘而不宣,自己練習。後來由於他的性格直率,得罪了不少人,被政敵攻擊,在臨刑時候,借一把琴,撫一曲《廣陵散》,號為千古絕唱。後世流傳的《廣陵散》是嵇康的外甥袁孝加工整理的,嵇康版的《廣陵散》我們已經是無緣再見了。

三、《流水》。《高山》、《流水》本來是一個曲子的兩個部分,高山意在仁者樂山,流水意在智者樂水。相傳是伯牙所作,伯牙是一名樂官,到各地去采樂,途徑楚國的時候,在一塊有山有水的地方撫琴,先是志在高山,碰巧一位路過的樵夫鍾子期聽到,就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很高興有人能懂他的琴聲,一變曲調,志在流水,這時鐘子期又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很是感動,遂與鍾子期成了好友,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留下千古佳話和千古名曲。

四、《陽光三疊》。相傳為詩佛王維所作,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離別在即,感慨萬分,飲酒撫琴,送別好友,一路保重。

五、《大胡笳》。相傳為東漢末年著名的才女蔡文姬所作。東漢末年分三國,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外族趁機入侵,殺人越貨,不幸的是蔡文姬被擄走了,在胡地生活了十幾年,生了兩個孩子,然而她卻是身在胡地心在漢,悲憤感嘆自己悲慘的命運,以自己的遭遇彈出了一首曲子,就是《大胡笳》。

六、《酒狂》。相傳為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所創。當時政治黑暗,士大夫言行稍微不注意,就是家破人亡,阮籍感到自己與世道不合,於是放蕩於形骸之外,縱情于山水之間,自娛自樂,借酒消愁,整天飲酒撫琴,唏噓不已。雖然阮籍政治上沒什麼作為,可給我們留下了經典的《酒狂》。

七、《瀟湘水雲》。相傳是浙派創始人郭沔所作。當時正值蒙古入侵南宋,郭沔躲到湖南衡山附近避難,經常在瀟、湘二水合流處泛舟撫琴。每當遠望九嶷山為雲水所蔽,見到雲水奔騰的景象,便激起他對山河殘缺、時勢飄零的無限感慨而創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

八、《梅花三弄》。相傳為東晉大將桓伊所創,雖然說桓伊是為將軍,可他在音樂上的造詣十分了得,笛子吹得吹深入化,有「笛聖」之稱。一日,大書法家王徽之乘船停在碼頭的時候,桓伊正好在岸邊經過,有人就說這就是吹笛第一人的桓伊,王徽之立即就讓人邀請桓伊吹上一段,桓伊也沒有拿架子,隨即吹了三弄梅花之調,吹完也沒和王徽之搭話,就走了,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過如此。後人根據他的《三調》完善成了名曲《梅花三弄》。

九、《平沙落雁》。相傳為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權所作。朱權少年英才,精通音律,一次微服私訪的時候,看到一群大雁在江邊的白沙灘上起起落落,時而盤旋,時而哀鳴,時而追逐,時而戲水,場面十分壯觀動人。朱權被這景象驚呆了,立馬抱琴而立,撫就《平沙落雁》。

十、《關山月》。作者不詳,原是笛子吹奏的,曲調悲涼,流露了戍邊戰士大多戰死疆場鮮有人還的悲涼之意。后被改成古琴曲,楊陰瀏將詩仙李白的同名詩歌《關山月》填入曲中,更是將戰士戍邊的生活表達得淋漓盡致。

每一首古琴曲的背後,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或感慨,或寫實,了解古琴曲背後的故事,對於理解和領悟古琴曲有很大的幫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7: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