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回應對「殭屍肉」的質疑?

[複製鏈接]

551

主題

681

帖子

33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泰山不倒松

Rank: 4

積分
33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泰山北斗 發表於 2015-7-15 08: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泰山北斗 於 2015-7-15 08:48 編輯

一場激烈的「殭屍肉」媒體之爭正在上演:先是新華社的報道,讓「70后」豬蹄、「80后」雞翅等「殭屍肉」成為熱門話題;接著是「劇情逆轉的時候到了:「殭屍肉」報道是假新聞,北京科技報記者洪廣玉發文指出:走私肉一直存在,但「殭屍肉」(特指封存幾十年的肉)的報道,是從一則「舊聞」不斷嫁接、演繹而來的;然後是新華社記者李丹回應質疑,「初稿完成後,我們還請相關部門對稿件中核心事實進行過兩次確認」,「出於採訪對象的要求和對消息來源的保護,我們沒有點出採訪對象具體人名」。

從記者李丹的報道,到記者洪廣玉的質疑,再到李丹對洪廣玉的公開回應,圍繞著「殭屍肉」,兩位當事的新聞人之間發生了一輪交鋒,其他媒體也有相應評論。但核心事實問題,仍然沒有一個確定的結果。因為,這樣的交鋒本身並未提供、也不能產生滿足社會關切的關鍵信息。

目前為止所有的報道、質疑和議論,到接近真相的未完成的過程中,更應該關注媒體人的操作規範。因為,職業操作規範,有可能使媒體和公眾更早、更全面地接近事實真相。

社會公眾對冷凍肉過期的關切——也就是由李丹報道提起的這個議題本身,幾乎無法否認;以往被相關機關查處的過期冷凍肉也幾乎無法否認。爭議只在具體的事實信息——所謂「肉齡長達三四十年」的冷凍肉。

當然,你可以說,「三四十年」和「數年」的冷凍肉沒有什麼本質差異,沒有必要較這個真。你可以這麼看,但新聞行業不是這麼寬鬆地要求自己的。一張新聞圖片中礙眼的水杯被PS掉,看似無關宏旨,但在這個行業都是規範不允許的。因為這個行業只有靠堅守細節信息的可靠,才能維繫隨時岌岌可危的公信。

正因為把目前所有的記者行為看作是接近真相的過程,洪廣玉對李丹最初報道的質疑,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儘管洪廣玉自己都承認他僅憑打了幾個電話就「作出是『假新聞』的判斷是有點太嚴厲了」。但他憑著自己在食品行業長期採訪的經驗(比如關於食品長期冷凍的經濟成本的考慮),通過對李丹報道文本中信息、信源的審視,按圖索驥,一一回訪其可能的信源,應當看作是新聞業這個行業內部應有的糾錯機制。洪廣玉由此遽斷「假新聞」固然草率,但如果把這樣的操作看作是通過質疑、確證而不斷接近真相的程序,應當無可厚非。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說洪廣玉的求證不足以作出某一個判斷,但我們不能否定洪廣玉的求證行為本身。我們甚至不能因洪廣玉「僅僅」做了這些而否定他的求證。如果因為他做得還不夠他就不應該做,那樣,只是堵住了一條新聞報道可能接受質疑的道路。

在一個信息多元化、傳播多主體化的時代里,減少可能的質疑不會使一個報道的可信度更高、新聞業的公信度更高,而只會是相反。隨著信息的過載充斥,我們社會中「可信」作為一種資源便相形稀缺。而一個傳播行業的可信度,恐怕只能靠質疑、糾錯機制。何況針對新聞報道質疑、糾錯的主體,已不限於新聞業內部。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肯定質疑的,哪怕這種質疑最終被證明是錯的。

當然,也有冷靜的網友認為:(洪廣玉)「用以反對『殭屍肉』存在的證據,只是各個部門宣傳負責人的一致否認,卻無其他人證或物證。最好的闢謠方法,是找到更多的證據,而不是某幾個人不承認。」

這個說法看似有理,但是,從辯論學舉證規則的角度看,一般來說,「沒有」是一個消極的主張。一個人若說「沒有」,你似乎不能要求他提供「有」的證據。相反,「有」是一個積極的主張,這種主張的論證責任,也就是其提供論據的責任,也應當更「積極」(多)一些。是不是這樣呢?當然,如果是行政訴訟的話,那麼,舉證責任倒置。百姓如果懷疑「有」,行政部門光說「沒有」是不夠的。

以此規則來看李丹與洪廣玉的舉證責任——他們都是探索真相的新聞記者而不是相關行政部門的責任者,那麼,主張「有」的李丹的舉證責任也要多一些。

李丹的舉證責任,不僅要包括在初始報道中提供對冷凍數十年的過期肉的證據;更要在受到洪廣玉的質疑之後,提供初始報道中沒有呈現的事實證據。新聞報道要有一種論證的結構——不要像評論一樣論證自己的觀點,而是要提供具體證據證明報道中核心事實的存在。

現在,我們來看李丹的回應——《公眾利益面前,新聞記者的職業操守何在?——與「資深記者」洪廣玉商榷》,它不是一篇報道,不是一個職業的文體,而是一封「公開了的私信」。讀了這封信感覺到的是,它似乎把一個公共事件弄成了一個私人事件,這是這種回應形式的局限性。因為在這種「私人回應」的形式中,個人之間的「意氣」可能讓他們有意無意忽略了對公眾提供更多信息的責任。

我覺得,如果一篇報道被質疑的話,記者應當直接回應公眾關切,提供更多的信息。不宜直接回應質疑者,反唇相譏,意思不大。這封「公開了的私信」,確實指出了質疑者作為專業記者「僅憑四個電話」就質疑報道為假的不足。這是有道理的,也是李丹作為記者同行的專業標準。但是,「信」中也沒有為公眾提供更多的信息。

在信中,李丹質問洪廣玉「為何選擇性忽略一些重要信息」,指的是《南方周末》採訪廣西食葯監局長韋波的報道,其中明確提及「不少冷凍多年,甚至數十年,可能存在變質問題」。這個信息,在洪廣玉質疑李丹報道之後被網友調出來否定洪廣玉的質疑。這也是目前官方人物唯一明確肯定存在「數十年的冷凍肉」的信息。但李丹此時為自己辯護,拿出這個材料來就不夠了,因為這個信息既不是她自己採訪得到的,她的採訪報道也不可能僅僅以這篇別人的報道為據。在沒有提供更多獨立來源的信息的情況下,那麼,從論辯效果的角度來看,這個論據,就不免恰恰讓人感到她缺乏自己直接證明的材料。

新聞業自從產生就面臨假新聞的風險,並不斷地伴隨著質疑和糾錯。何況在當代傳播主體多元、信源複雜的網路時代。媒體報道受到質疑是常事、常態。但是,回應質疑應當有一種職業規範,它應當被看作是與新聞報道一樣的職業行為;至少應當得到媒體同人或內部相應機構的認可;在文本上對事不對人。在這方面,我們的業內共識還不多,新聞業應該多一些探討。

此外,對同行報道真實性的過程性質疑,媒體人是否應當輕易使用聳人視聽的「假新聞」來揭示,也需要行業內部通過交流,形成共識,然後規範。
頻繁回頭的人,走不了多遠。

551

主題

681

帖子

33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泰山不倒松

Rank: 4

積分
3334
沙發
 樓主| 泰山北斗 發表於 2015-7-15 09:30 | 只看該作者
現在的普通民眾真痛苦,分不清到底哪個新聞是真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2

主題

1519

帖子

6441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七界殺星

Rank: 5Rank: 5

積分
6441
3
平凡的鵝卵石 發表於 2015-7-15 20:01 | 只看該作者
泰山北斗 發表於 2015-7-15 09:30
現在的普通民眾真痛苦,分不清到底哪個新聞是真的。

活在當下好沒安全感啊
活在別人的掌聲中,是禁不起考驗的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6: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