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何民眾對加拿大安省性教育課程的批評是正確的?

[複製鏈接]

151

主題

1124

帖子

2705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70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維護婚姻 發表於 2015-4-13 09: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至少從柏拉圖起,哲學家們就已經開始爭辯有關父母親天然的不適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觀點。柏拉圖認為,在理想的狀態下,教育孩子的角色應該由象他那樣的哲人王來扮演。可惜的是,柏拉圖沒有孩子。但盧梭,這位現代教育理論的奠基者,受此啟發,毅然決定將自己從父母親的責任中解脫出來,將自己從婚姻中獲得的五個孩子送進了州立孤兒院。

1935年,在同另一位中央集權教育家,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的一場BBC廣播電台的辯論中,G.K.切斯特頓挖苦的反駁,道出了每一位通情達理者的心聲。象盧梭那樣的卓越男人的驚世駭俗的例子恰恰證明了這樣一條規則:對於一個普通正常的家庭,父母親才是是天然最適合撫養自己的孩子的人。因為孩子們不會自己長大。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共產主義的興起,暫時解決了對於這個問題的爭論。那些宣揚羅素信念的理論家們在這期間獲得了短暫的勝利,然而很快遭到新生的聯合國駁回。在1959年發布的關於兒童的權利聲明中,父母被宣告對於子女的教育應當承擔主要的責任。該聲明就是是為了保護家庭免受所謂哲人王的極權主義的衝擊。

(之前提到的)切斯特頓,(他的觀點)很可能援引了劍橋大學的人類學家JD昂溫的研究發現。昂溫的1934年的不朽之作,《性與文化》,研究了80個原始部落和6個已知的文明及其跨越5000多年的歷史。它指出,一個文明的成就和它對性的節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任何人類社會都可以在其展現巨大的能量和享受性自由這二者之間做自由選擇;然而證據表明,沒有一個人類社會可以在超過一代人(的時間裡)同時擁有這二者。」

一個文明的延續或滅亡,和基督教教義里的天然性別的一夫一妻制,有著緊密的利害關係。昂溫的觀察表明,這(天然性別的一夫一妻制)所帶出來的道德信念和社會機構,正是所有蓬勃發展的(人類)文化 都享有的一個共同之處,因而也就成為教導一夫一妻制對於個體的健康和創造一個更加公正的社會的必要性的有力論據。

當然,兒童性教育並不是切斯特頓當初與羅素爭論的焦點。他們所爭論的仍然是那個曠世久遠的老問題:
在具備道德責任感的成年人中,誰更適合做創造一個公正社會的事兒。是以自然家庭為單位的家長呢,還是專家,那些所謂的哲人王?

這個問題帶給了我們安大略省的性教育大綱,其對人體的性健康的信念並不是解放而是有害的。再一次,辯論的焦點集中在:
是由父母還是在國家的管轄權之下創造一個公正的社會。但其實,隱藏在安大略省性性教育大綱的核心之下的是一個有悖常理的要求,讓孩子自己來培養自己。

這一點(讓孩子自己來培養自己)從大綱的一開始就顯而易見了。

大綱從教導六歲的兒童何為同意開始。教導孩子同意意味著什麼,在這裡省長給出的基本術語就是通過閱讀(對方的)面部表情和情緒(來理解對方是否同意), 這是假定他們(孩子)有相應的道德責任能力來行使它。這就是為什麼(可以簽署)同意(書)的法定年齡是跟成年人的道德責任聯繫在一起的。事實上,它必須是,如果一個公正的社會是教育的結果。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在六歲,人眼甚至還沒有發育完全。
他們又怎麼能用未發育完全的眼睛來閱讀他人的面部表情和情緒?

同意這個字的其實意味深長,在文化馬克思主義術語里它可以被理解成自主的性自由,甚至性認同。從赫伯特·馬爾庫塞到米歇爾·福柯,這些術語一直是那些哲人王的最愛。 他們所宣稱的自主正是為了要對抗自然的家庭的(道德責任)。

(輿論)對這個大綱的批評是正確的,因為它徹頭徹尾的就是性革命的子女對他們(傳統/自然家庭)的子女的一個實驗。在這份長達244頁蹩腳的大綱里,性被描述成平淡無奇的消費主義的選擇,性不需要承擔任何道德,宗教或社會後果,更隻字不提愛情和婚姻。

這種教育並非出自一個公正的社會。這種變態的個人主義的教育不僅僅要把我們的孩子和養育愛護他們的父母的價值觀隔離開來。有朝一日,當這個政府及其所謂的哲人王被歷史的灰燼掩埋的時候,我們的孩子也需要為他們的孩子負責。

這樣的大綱絕對不可以強加給最需要被徵得同意的人,那些安大略省孩子的父母。


斯科特·馬森是多倫多丁道爾大學英語文學副教授

備註:

Consent age, 大綱本身儘管不明確,但省長Wynne 和教育廳長Liz Sandals 在其他場合講了grade 1 開始。

Scott Masson英文原文:Why the critics of the Ontario sex-ed curriculum are right
可9:40 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
聖經說: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
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提倡百善孝為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0: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