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人的文化自信,如何重塑?(圖)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5-3-11 10: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文化的四個特色,可以還原到一點,即權利和義務的關係。要想復興中華文化,重塑國人的文化自信,必須直面書面文化和現實文化的內在矛盾,同時引西濟中,忠實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

  

 
    近日,有媒體刊發了一篇談論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文章,引發了部分網民的爭議。文章概括了中華文化的「四大特色」:責任先於自由,義務先於權利,群體高於個人,和諧高於衝突。文章還指出,「在當代社會,我們應堅持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以社群和責任為中心的立場,在贊同自由、人權的同時,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贊成個人優先的立場」。

  「四大特色」無疑是持平之論,但更進一步,如何看待中西文化的優劣,往往容易滋生各種是非。「應堅持」和「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贊成」等對中華文化推崇的字眼,無疑是該文引發爭論的關鍵所在。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人腰包鼓了,口袋裡邊有錢了,開了眼界,長了見識,但精神上反而有些失落,幸福感也遠沒有想象得那麼強烈。事實似乎證明,高樓大廈學來了,GDP學來了,但精神文明似乎沒有學來。現實的民生之艱和矛盾多發(遠的不說,近來幾個博士的返鄉筆記就暴露了不少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西方文明的局限。於是,有人主張復興中國傳統文化,重建國人的精神家園。

  問題是,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時代,如何建設這樣的精神家園?又如何看待自身的傳統?這需要有歷史的高度,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換言之,傳統文化的復興,必須正視中華文化價值系統的「不足」之處,否則,就無法解釋中國近代史,無法解釋近代以來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奮鬥史。

  學者方紹偉在分析中國文化的時候,注意到了兩種文化,或者說中國文化的兩面性——書面文化和現實文化。這兩種文化既相互矛盾,同時又相互依存。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書面文化可能因人為原因而發生較為急劇的變化,而現實文化的常態則「潛移默化」。五四以降,隨著「打倒孔家店」而式微的,不過是中華文化中的「書面文化」,而對現實影響更大的「現實文化」,從來也沒有遠離中國。

  20世紀初,在各種主義競相進入中國的情況下,中國革命走上了蘇俄的道路,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蘇俄的成功證明了這種道路的有用性。而發軔於20世紀 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能抓老鼠」最為全國人民看中。而從《充分認識中華獨特價值觀——從中西比較看》引發的爭論中我們看到,雙方立論所持的重要依據之一就是有用與否。儘管「實用」與書面文化的高大上並不總是矛盾的,但兩者之間的張力則是不容否定的。時至今日,如果仍然停留在書面文化層面談中華文化,無視現實文化規則對書面文化的衝擊,勢必遭到現實世界的反諷。

  在國學熱的大潮中,女德教育是最能體現爭議的一個話題。儘管媒體在報道時確實存在斷章取義的現象,但女德教育機械地從傳統中汲取營養,甚至提倡三從四德,當然值得商榷。時下出現的「權利話語和權利思維」確實引發了「眾多問題」,甚至也可以把產生問題的原因歸咎於「以個人權利為中心」的西方價值觀,但我們不能忽視的另一面是,我們對個人主義的中國式理解與接納。

  自啟蒙運動以來,經過幾百年的演化發展,西方的個人主義已經不是絕對自利意義上的個人主義,而是每個人的個人主義,你可以張揚自身權利追求個人利益,他也可以。用一種更通俗的話說,追求自私,但也不否認「他私」,在規則之下,「自私」不能凌駕於「他私」之上。這樣一種平等精神決定了,個人主義的權利必須與之承擔的義務相匹配。

  然而,我們理解的個人主義,則是只要權利不要義務的個人主義,更多地帶有一種獨尊的傾向和通吃的衝動。而且,這種畸形的個人主義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獲得了越來越大的影響,男女雙方談情說愛時的一句調侃——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就是對這種畸形個人主義的經典刻畫。錢理群教授所謂高校正在培養一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更是證明了這種個人主義「畸形」的程度。這種情況顯然不是聖賢式的書面文化所致,而是受現實文化的影響。換言之,如果就權利和義務一致這一點「全盤西化」,我們的傳統文化未必像今天這麼糟糕。

  記得有一次在qq群討論計生問題。對於生育意願的低下,我給了一種說法,年輕人太自私,不再像父母那一代人那樣,寧可自己苦些,也會照顧孩子。話一出口,就惹了禍。馬上就有網友對「自私說」予以反駁,所謂的理由無非是當下生計如何艱難、政府如何不濟,總而言之,現狀「與我無關」,至少絕不是「我」自私造成的。這多少類似於中華文化的困境。人總是「識時務」的,面對外在環境的考驗,父母的「無私奉獻」(體現了人的主動性)又有什麼用?顯然,年輕人對此是棄之不用的。如此,我們所標榜的書面文化,又如何復興呢?

  要想復興中華文化,重塑國人的文化自信,必須直面書面文化和現實文化的內在矛盾,同時必須引西濟中,忠實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中華文化的四個特色,也可以還原到一點,即權利和義務的關係。孝道在傳統文化中屬於基礎性價值,而孝道式微也被認為是傳統價值衰落的一個重要表現,但如果從權利義務一致的關係出發,而非片面索要權利,孝道還會式微嗎?孝道留存,傳統文化還需擔憂嗎?

  實際上,當每個人都能意識到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意識到自己有權利他人也有權利,並在主張自己權利的同時,以他人權利為界限的時候,和諧有了,義務和責任盡了,集體利益等宏偉目標也就實現了。這不正是中華文化的主張和追求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0: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