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策略調整:鼓勵海外華僑回饋居住國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3-3 12: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策略調整:鼓勵海外華僑回饋居住國(圖)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專題:查看最新華裔動態!
  

  多位海外華僑告訴南都記者,5000萬中國海外華僑的作用正變得愈加重要,與過去三十多年看重僑胞回國投資家鄉的愛國號召不同,中國正越來越多地鼓勵海外僑胞回饋居住國。
  65歲的荷蘭華人胡永央在去年底就非常明顯地感受到這一點。去年12月上旬,中國僑聯、北京僑聯聯合舉辦的「港澳及海外僑領國情研修班」在北京大學開班,這是中國僑聯和地方僑聯合作舉辦的首個海外研修班。
  和胡永央一起受邀的還有來自17個國家的30位海外華人華僑,其中大部分人既是實業家,也是當地的華人華商聯合會、華人青年聯合會會長、秘書長。換句話說,他們都是活躍於各類海外華人華僑社團中的「僑胞領袖」。
  在這次研修班上,這群僑胞領域們收到了官方傳達的一個明確信號,「在投資家鄉、報效祖國之外,融入並回饋居住國當地社會,也是愛國表現。」
  今年1月21日,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中國僑聯全委會上表示,「動員廣大僑胞抓住機遇創業創新,為高水平引進來和大規模走出去牽線搭橋,為全面深化改革獻計出力,為促進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好合作發揮獨特作用。」
  華僑研究專家、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陳奕平對南都記者說,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外僑胞多多回饋居住國,融入當地社會,就等於中國在海外有了資源、有了關係網,回過頭來也能夠促進中國對外友好,能在「走出去」過程中多多惠及他人,「僑務公共外交」被擺到了檯面上。
  「回饋當地社會也是愛國表現」
  現年65歲的胡永央,是浙江溫州人。1963年,14歲的他背上行囊遠渡重洋,來到荷蘭,至今50餘年。
  從去年12月8日開始的一個星期內,胡永央每天7點不到就起床,背上書包去吃早飯,在9點前準時坐到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的教室內,等待上課。
  組織方為每一位學員準備了複印材料和文具。為期5天的研修班,基本上每天都有課程安排。上午基本上是教授講課,下午則是實地考察。
  授課的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隊等方面。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邱澤奇教授講授的是「東西方文化比較下的中華文化」,而中國人民大學周淑真教授則就「中國政治體制」講授了三個小時。
  讓僑胞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中國僑聯副主席喬衛講授的「如何做一個好僑領」。在這堂課上,喬衛表示,中央對僑聯工作高度重視,專門發文就僑聯工作進行頂層設計和制度性安排,僑聯工作由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分管,他同時向僑胞們轉達了中央領導人的一句話:「讓海外僑胞更好地融入和回饋當地社會,也是愛國表現。」
  多位僑領告訴南都記者,過去,僑胞們在海外賺了錢,祖國會鼓勵他們回到家鄉投資興業,現在則是鼓勵華僑也要回饋居住國。「這是一種新的策略,以前沒有講過的。」長期居住泰國的僑領謝崇通說。
  「僑胞是中國人在海外的名片」
  僑聯繫統一位人士告訴南都記者,實際上,這個思路一直都有,但之前有的僑團和當地不太重視聯繫,有的華僑自己發展也有困難,近幾年「回饋居住國」提得更多了一些。
  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陳奕平認為,僑務工作的原則不變,但重心正從之前側重發揮僑胞招商引資實力到如今越來越強調海外僑胞在公共外交上的國家軟實力。
  在泰國生活與工作的20多年裡,謝崇通切身感受到中國海外形象的巨大落差。他說,在海外的華僑如果更積極主動在當地做善事,「傳播起正能量」,人們就會更喜歡華人,中國的國際形象就能改善。
  中國僑聯主席林軍最近在《求是》撰文表示,「僑聯組織要綜合考量僑胞所處環境,發揮民間性的優勢,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僅要團結華僑華人,還要通過他們影響住在國主流社會和國際社會。」
  而目前,「僑務公共外交」的時機已成熟。祖籍浙江青田的西班牙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主席周延春,1997年靠鄉親接濟才出了國。現在債也還了,「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的日子過去了。「經濟條件穩定了,應該做更多事情了」。
  「華人目前在西班牙,已經進入各行各業」,周延春說,西班牙各個僑團的工作也不再只是以往的替華人維權,而是積极參与當地的各種活動,促進各個社群的交流、溝通與理解。
  「僑胞就是民間大使,是中國人在海外的名片」。阿聯酋華商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宋弘說,作為僑居在海外的中國人,今後應該擔負起公共外交的使命。
  中國「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力推中國的高鐵、核能等重裝備實現「走出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多次出訪,親自擔當推銷員的角色。
  時刻關注中國發展的謝崇通說,這對於華僑也是一次機遇。「我們會去鼓勵促進自己的國家同中國在高鐵上的合作,中國高鐵走出去,需要本地華人華僑,要不一個中國企業走出去談何容易?」
  去年12月培訓結束的一周后,謝崇通回到曼谷,就出現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泰國總理巴育簽約高鐵項目的現場,見證了中國高鐵走出國門的標誌性一刻。當天晚上,他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了自己同兩位總理的合影,在微信朋友圈寫下:「中國製造、中國裝備、中國標準已經是世界接受的新常態,我驕傲、我激動、我幸福!」
  正如謝崇通在泰國一樣,各地的華僑團體實際上人脈豐富,甚至能夠直達政界核心圈層。就在最近,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稻葵去泰國訪問,謝崇通還專門為其引見了泰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比迪耶通博士。
  商務部1月的消息顯示,中國2014年實際利用外資約為1196億美元。「如果包括我國企業在國(境)外利潤再投資和通過第三地的投資,我國實際上已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孫繼文說。
  5000萬海外華僑將是這隻「走出去」大軍中的重要力量。陳奕平說,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了「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思路,海外僑胞多多回饋居住國,融入當地社會,就等於中國在海外有了資源、有了關係網,回過頭來也能夠促進中國對外友好,能在「走出去」過程中多多惠及他人。
  去年6月,習近平在北京會見第七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代表時,也鼓勵廣大海外僑胞要運用自身優勢和條件,「積極為住在國同中國各領域交流合作牽線搭橋,更好融入和回饋當地社會」。
  中國僑聯主席林軍撰文時也稱,支持廣大僑胞為促進中外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鋪路搭橋,鼓勵海外僑胞與住在國人民和睦相處、為住在國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是新時期僑聯工作的經常性工作。
  回顧
  「僑務公共外交」
  是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2011年最先提出的概念。
  時任國務委員戴秉國在2011年的全國僑務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拓展僑務公共外交」。國務院僑辦主任李海峰在大會發言時也指出,「十二五」時期,要「以 『以僑為橋—溝通中國與世界』為主線,加強僑務公共外交」。「僑務公共外交」的首次提出,成為了本次全國僑務工作會議的一大亮點。
  何為「僑務公共外交」?戴秉國闡述指出,目前中國面臨複雜的外部環境,在此種情況下,要鼓勵海外僑胞以多種方式向住在國政府及主流社會介紹中國的基本國情、發展道路和內外政策,幫助他們客觀看待和認識中國的發展進步。要使海外僑胞成為促進中國與住在國各領域合作交流的友好使者。
  僑務部門鼓勵僑胞回饋社會,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鼓勵華僑社團加強團結,履行社會責任,引導海外僑胞走出相對封閉的「唐人街」,加強與主流社會的溝通與合作,與住在國民眾和睦相處。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 ... .html#ixzz3TICdY8VR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9 01: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