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歐洲央行上周四宣布推出量化寬鬆(QE),每月採購600億歐元資產,持續到2016年9月。依據市場推測的2015年3月1日啟動計算,本次QE將持續18個月,總額度高達1.08萬億歐元。
雖然分析普遍認為,歐洲央行量化寬鬆規模和結構優於市場預期,但也未必就能達到預期效果。相反,歐洲全面QE的出台,對美元和其他貨幣將產生較大影響。其中,美元將進一步走強,其他貨幣則面臨不小的貶值壓力。
那麼,歐洲央行發起的新一輪貨幣戰爭,對正處於經濟復甦最關鍵、最艱難時刻的中國,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呢?中國應當採取怎樣的對策化解貨幣戰爭帶來的衝擊呢?顯然,這是一個非常重要而緊迫的問題。而新一輪貨幣戰爭帶給中國的,不僅有近憂,還有遠慮。
眾所周知,中國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第一個推出QE的國家,由於當時全球市場流動性正處於嚴重乾渴狀態。因此,中國的QE被普遍認為是「及時雨」,並受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積極評價,美國總統奧巴馬更是罕見地肯定了中國的經濟刺激政策。而在這種刺激中,中國經濟也一度出現了回升,增長速度重回兩位數。但是,好景不長。隨著美國連續推出QE,市場環境也出現了急劇變化。特別是敬歐債危機的蔓延,也直接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和影響。加上日本瘋狂地推出「安倍經濟學」,更讓市場的流動性象洪水一樣泛濫。
雖然美國因經濟的強勁復甦,於去年底退出了QE,但是,其留給市場的貨幣洪水,卻不會因為退出QE就立即消失,它需要全球幫助其進行消化吸收。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歐洲央行再推出上萬億歐元規模的QE,對其他國家經濟來說,自然不是一件可以高興的事了。
就中國而言,很多分析認為,它會帶來人民幣的貶值,並有利於出口。從理論上講,確實如此,但是,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美好。因為,歐元的快速貶值,已經對我國的出口帶來不利影響了。浙江溫州等出口歐洲比較多的地區,由於歐元的大幅貶值,需求量已經大幅下降,同樣的歐元去年能夠進口10個集裝箱的,今年卻只能進口5、6個集裝箱。在這樣的情況下,出口的利好還沒有形成,利差卻已經兌現了。同時,航空企業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影響。按照相關機構提供的數據,南方航空雖然營業收入同比上升 9.15%,但人民幣貶值導致匯兌損失10.52億元,從而上半年公司凈虧損 10.18億元;中國國航也受匯率拖累導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公司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7.11%,但匯兌凈損失為7.21億元,同比減少8.4億元,導致凈利潤同比下滑57.60%。所以,從眼前來看,歐元大幅走低、美元走強,並未帶來多少有利之處,卻已產生不少不利影響。
不僅如此,中國可能還要面對國際資本快速流進流出的強大壓力,從而給金融監管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不然,會對經濟、對市場、對投資者等都產生強烈影響。
而從長遠來看,歐洲央行的大幅放水,其給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別看眼下原油等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都嚴重處於低位,但是,這種狀況不會長久維持。一旦歐洲、日本和中國的經濟全面步入復甦階段,今天大量注入到市場的貨幣之水,將可能以乘數效應的方式在未來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向上得到反映。也就是說,未來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是面臨強大的上漲壓力的。
而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由於經濟沒有能夠象美國一樣在市場最低迷的狀態下出現復甦。因此,大宗商品價格低位帶來的「紅利」,就難以充分享受。更直接地說,此輪價格「紅利」基本被美國享受了。這樣的享受,也為美國經濟注入了強大的活力,為美國經濟和企業應對未來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提供了有效的保證。相反,中國等其他國家,除了需要加快經濟復甦步伐之外,可能還要面對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帶來的巨大壓力。經濟有遠慮,將是不可逆轉的問題。
所以,中國必須未雨綢繆,早作應對,儘快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避免貨幣戰爭給中國經濟帶來太多的影響。首先,要增強外貿政策的靈活性,制定出台差別性外貿政策。譬如針對歐元大幅貶值的實際,能否對歐洲的產品出口增加一些扶持政策;第二,要制定更加靈活的匯率政策,防止匯率變動過大,對經濟產生過多影響,同時也避免國際資本的大進大出;第三,要加強金融監督,防止國際資本大進大出,避免對經濟、對市場等構成太大壓力;第四,要鼓勵企業抓住歐元貶值的良好機會,加大到歐洲投資辦企業的力度,把產品的加工點開到歐洲去,以避免匯率變動對企業出口產生影響;第五,鼓勵居民炒底歐洲旅遊,以最低的代價完成歐洲旅遊的目的;第六,有計劃、有步驟地擴大大宗商品儲備範圍,增加原油等大宗商品儲備,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大宗商品價格快速反彈。
總之,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把新一輪貨幣戰爭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點,從而使近憂不太憂,遠慮不足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