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矽谷「白粉」毒害中國擴大貧富差距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5-1-3 10: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股市、高新區造成貧富差距擴大,依靠稅收調節是無效的,巴菲特的稅率比私人助理低得多,貧富差距只會越來越大。中國學矽谷創新、矽谷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只能造成中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是不公平的,這是白粉。

  雖然去年底,中央上收開發區、招商引資的各種優惠政策,但是在高新區、自貿區卻沒有上收地方政府的各種優惠政策。筆者認為,自貿區由於性質是國際對接和窗口,而且不是以上市為目的,放開稅收優惠等政策是合理的,但是,各省市高新區還施行稅收優惠、補貼、獎勵等等政策,這些高新企業上市,幾個高管和創始人一下子成為億萬富翁,美國就是通過這種模式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美國通過稅收調節依然沒有有效阻止貧富差距擴大,所以,筆者認為中國走美國創新道路是不適合的,也是不公平的。

  美國創新製造貧富差距為何治理貧富差距無效呢?

  允許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很小就上市,製造一大批PE、VC投資者,這些機構並沒有促進美國實體經濟,而是促進投機、套利,美國不是一個實體經濟拉動的國家,而是通過金融拉動經濟的國家,而金融是建立在股市、美元、軍事、債市基礎上的。

  中國很多高新技術企業收入一億元左右就上市了,很多中國高新技術企業上市的年收入不足5億元,這麼小上市造成投機心理,筆者建議,年收入沒有20億元不能上市,因為盤子越小,造成二級市場爆炒,盤子一大,由於涉及的資金擴大10倍,就難以爆炒了。

  另外,企業上市不能把職工排除在財富範圍之外,筆者認為,必須一半的股份是職工持股,否則不得上市,職工持股必須要照顧到大多數職工的利益,沒有資金買股的,可以由企業代付,將來從工資、紅利等方面進行扣除。

  中國證監會需要修改目前只為少數人暴富的機制,必須要年收入達到20億元的規模,必須要職工持股50%的股份。而對於現在已經上市的高新技術企業,也要採取整改,必須3年完成這種整改,如果不達標就退市。

  筆者建議,高新區應該取消各種補貼,顯示出公平,有利於縮小貧富差距。美國高新區並沒有促進經濟強勁發展,德國也一樣,即使是中國崇拜的4.0工業也僅僅是增加30%的效率。

  我們回顧一些國家依靠技術企業帶動興國,比如瑞典依靠愛立信、芬蘭依靠諾基亞、韓國依靠三星帶動興國,但是,愛立信、諾基亞已經帶不動興國了,這些小國依靠大型技術巨頭帶動興國都不能持久,那麼,中國10萬億美元經濟總量的大盤是不可能依靠幾個巨頭技術企業興國的。

  對於當前的國企改革方向是正確的,因為國企規模達到90萬億元資產總量,只要增加5%的效率,就是4.5萬億元,就是7000多億美元,就是增加7個百分點的GDP,這讓高新企業難以望其項背。

  實際上,中國各行各業企業只要通過大量整合、大量創新,比如產品整合、產業區內整合、產業區之間整合、商業街整合、商圈整合、產業集聚區整合、行業整合、傳統與現代整合、跨業整合、稅收整合、GDP整合、跨省市整合、金融實體整合等等整合,比如非常規的進行銷售創新、渠道創新、服務創新、包裝創新、款式創新、營銷創新、品牌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等等,中國是可以大量獲得成功的。

  我們以北京大悅城為例,去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相當於10家普通的百貨商廈一年的銷售額總量,並沒有技術含量,而是通過4%的面積搬進一條傳統商業街、和一個虛擬的魔幻空間街,就增加大悅城10%的客流量,同時也提升10個百分點的收入增速。再比如大數據營銷也談不上技術創新,無法就是會員通知和充分利用而已。這些都是沒有門檻的,沒有技術含量的,這是活生生的例子。利用了筆者建議的跨業整合、商業街整合、營銷創新,就能把業績做好。

  問題是,這些年來,中國一直跟風美國高新區、股市、矽谷模式,一直沒有質疑過、批評過,實際上,中國中毒很深。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中央應該清醒了,矽谷白粉毒害中國已經30多年了,應該戒掉了,現在又吸德國工業4.0白粉,這是沒有出路的。中國13億人口經不住拖延時間,何況百萬億元的養老隱形缺口,這是中國拖不得的原因,美國、德國人口基數少而且工資高,顯然他們沒有中國這麼大的養老隱形巨大的缺口,中國到2050年養老隱形缺口將達到800萬億元人民幣。只有讓企業規模達到20億元的年收入、50%的股份被職工持股才能發行股票上市,這才是從本質上化解困境。取消高新區的各種優惠政策,國企改革僅僅混合制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一系列整合和一系列創新,才是正確作法。而各行各業企業均需要一系列整合和一系列創新來包裝和扶持,這比技術創新強百倍千倍。美國白粉德國白粉中國不要再吸了,會讓中國永遠趕不上美國、德國人均收入的,而且也解決不了貧富差距越來越多的現實的。為什麼?中國專家吃不透美國德國的發展模式的劣根性和中外國情不同的差異性。

  作者簡介:吳東華,知名經濟學家,創新專家,服裝戰略專家,預測歐美元專家,經濟整合專家,印度經濟專家,外貿專家,世界經濟專家,前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學會經濟研究員、前商務部中國企業走出去研究中心顧問。提出解購論淘汰併購論,提出綜合創新超越技術創新,拋出第四駕馬車,指導過美國大使館、倫敦ARM、法國ENSAAMA、巴黎O.G.F.D.I、德國《明鏡》等國內外數十家機構,網路搜其《城市經濟轉型需要5個創新》、《企業綜合創新將贏全球10年》、《各省市經濟攻面是攻點效果的50倍》、《中國企業創新如何跳出美歐道路》、《李克強創新乘法還需整合和綜合創新》、《企業創新需接14個地氣》是創新最好研究,被指導企業業績能年新增50%、100%、200%、300%不等,詳見吳東華網易官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22: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