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少了,城多了,房子怎麼辦?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2-15 09: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期,關於中國未來房價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爭議。此前,任志強等所謂春天派力挺房價高漲的一個理由,是持續的城鎮化進程。不過,從上峰到部分地產商,其實對於真實的城鎮化發展現狀很並不清晰,甚至局部很糊塗。一個被忽略的重要變局是:中國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口的萎縮,未來將是國家最大的憂患。早在一年前,羅天昊即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文(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101),指出未來隱患,當時從上到下,對於城鎮化正處狂熱之中,信者寥寥,今日局勢大變,連任志強都對未來房價改口,方知人間漫漫長路,有時確需要有遠見。

  就城鎮化對於中國經濟的意義而言,主要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而最大的變數,則被寄托在進城農民身上,已經進城的農民,其消費需求,將是巨大的內需,據測算光公共服務的投資就可達數十萬億,同時,還有一種期待,就是沒有進城的農民,國家層面的預期,是每年能夠有1000萬農民進城,既振興內需,亦充實城市勞動力。

  不過,後者,恐怕要失望,未來中國將無足夠的勞動力繼續轉移到城市,如從就業而非戶籍衡量,中國的城鎮化其實已接近尾聲,而非序幕。

  到底有多少人在城市?

  目前是一筆糊塗賬。官方統計,已經有超過7億人居住在城市,由此,得出中國的城市化率是52.6%,如以戶籍人口統計,更不到40%。由此,似乎中國的城鎮化空間巨大。不過,現實很殘酷。換一種演算法,看看農村還剩下多少有效勞動力,得出的結論則截然不同。

  如果以就業為主要統計標準,只要是非農就業,同時不常住農村,就算已經完成事實上的城鎮化的話,則中國城鎮化率被嚴重低估。

  從歷史角度看,城鎮化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確實居功至偉。經過30多年的經濟發展,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有了穩步提高。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尤素福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認為,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中有10%可以歸因於城鎮化的進程。而國家的城鎮化戰略中,有一個很大的期待,就是未來能夠繼續吸引農民進入城市。

  可惜,由於中國即將出現人口逆轉,遍地空城的危局,將重創城鎮化戰略,這一趨勢,國內多數學者都沒有清醒的認識,均跟風鼓吹,盲目樂觀。

  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推行,目前中國的城市化,將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

  2011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一產業就業人口為2.66億,這其中,還包含東北,新疆、海南等地的國營農場,他們其實是城市戶籍,總人數接近400萬,由此,真正留在農村務農的農民,實際只有約2.62億。農民沒有退休金,也沒有退休制度,活到老就得干到死,就是活到100歲,也沒有人替你干農活,所以,農業就業人口,基本就等於農村留下的除去嬰兒以外的實際人口。

  國內一些學者如李迅雷等,曾提議中國真實的城鎮化率的另外一種演算法,應該是:城鎮化率=1—農村化率,則中國真實城鎮化率,早超過60%。根本不再需要二十年。我們所期望的未來農村仍然大規模轉移勞動力到城市的景象,可能不會再出現了。

  不以數據統計,就以實證調查,筆者走訪了湖北,重慶,河南、江西等中西部省份,亦可印證,中國農村,除少數東部省份外,絕大部分已衰敗不堪,農村大片耕地拋荒,荒蕪千里,精壯勞力早轉移殆盡,留下老弱。

  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尚有近2億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近幾年,中國一些城市卻出現了「民工荒」,勞動力市場出現「劉易斯拐點」。經過30年的勞動力轉移,已經基本無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了[請做下詳細的說明]。到底轉移了多少人口,現在是一筆有爭議的賬,但是,可以從兩個維度看未來農村人口轉移潛力。一是如剛才所說,留下搞第一產業的人口,只有不到3億。二是,從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力軍是青壯年,而現在,在城市的各個小區的門衛,一些園林工,清潔工,不少就來自農村的中老年人。中國城鄉收入差高達三倍,連中老年人,都會用腳投票,只要有機會,而且還幹得動。

  更為嚴峻的是,長期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致使我國的人口結構,發生了不可逆轉的巨大轉變。這種轉變即,年輕人少,老年人多,而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死亡高峰期的到來,將使中國成為空城之國。

  2012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94億,2020年將達到2.43億,2025年將突破3億。占當時總人口的30%以上。比例非常驚人,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同時,中國的青少年人口,亦即將步入全球最低行列。

  依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0-14歲人口佔16.60%,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0-14歲人口占人口總量的33.6%,不到三十年,降低一半以上。未來形勢非常嚴峻。

  少年人口的增長直線下降,老年人口的直線上升,這種對比,意味著將來中國人口達到峰值之後,將急劇下降。據《大國空巢》一書作者,中國湖南籍美國科學家易富賢研究,今後五年,20至60歲的總勞動力將達到頂峰,此後將出現大規模下降。甚至最早在2014年就可能發生逆轉,而在中國的體制下,一項戰略的周期,大約為十年左右,由此,在本屆政府和下屆政府任期內,城鎮化即將因人口逆轉而遭遇挑戰。

  未來,因為人口減少帶來的消費市場的大幅萎縮,以及勞動力市場的不足,將重創中國經濟,未富先老的現狀,亦將嚴重製約中國的民族生機與活力,勞動力不足,更為直接的是,無數的城市目前所制定的「國家化大都市」的宏偉目標,屆時將成為空口承諾,今日已經逐步出現的部分黑燈城市,未來將在中國蔓延,可能才是中國未來的真實寫照。

  在推行城鎮化戰略時,其實國家高層有一個假設和類比,即,全球各發達國家,其城鎮化高峰期,也就是工業化高峰期,亦是國力完成飛躍的時期。此言不假,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被忽視,即,多數國家的上升期,均是人口增長期,人口增長曲線,基本與國家經濟增長曲線,與城市化曲線同步。

  在二戰以後,日本啟動了工業化進程,自50年代至1973年,是日本工業化高潮時期,日本年均增長接近10%,進入發達工業化國家行列。至1975年,日本城市化率達到 78.6%,基本達到高潮。雖然至2011年,日本的城市化率已達90%以上,但是自70年代之後逐步趨緩。而日本的人口增長,亦於1972年達到高峰。由此,其工業化,城市化,人口發展的三大高峰期,基本同步。

  不僅是日本,多數現代國家,城市化高峰、工業化高峰與人口發展高峰,基本都是三位一體。

  而中國未來將出現嚴重的脫節:我們仍然寄希望於經濟會保持高速增長,仍然寄希望於城市化率會繼續提高,但是,我們的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口,卻開始萎縮,人口發展曲線,與城市化發展曲線,將嚴重不同步。在人口萎縮的大局之下,卻對城鎮化寄望太高,恐怕有負重託。

  事實上,中國不僅農村衰敗,多剩老弱,城市化進程,已將逐步終結。農業現代化,和城市新居民的工業化,將是一個挑戰。同時,縱使未來農村人口再向城市轉移,轉移來的也是負擔,而非動力。即,轉移到城市來養老的老人,將多過轉移到城市來的兒童,青壯年則幾乎沒有,因為他們早就來了,只是有的沒有常住,無法統計而已。這些中老年人對於城市來說,其消耗遠遠大於其勞動力貢獻,由此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新的城鎮化浪潮,再也不象過去三十年那樣,坐吃精銳勞動力帶來的財富,而付出低福利成本, 相反,未來的城鎮化,福利成本將越來越高,而精銳勞動力則越來越少。

  縱使現在全面開放計劃生育,人的成長期尚有20年左右,仍不足彌補中國勞動力的缺口。未來中國可能將不得不大規模開放移民,今天國人因為高房價而無法享受的住房,在大批老人死亡之後,或者將不得不留給國外青年居住。在廣東等沿海地區,已經湧入大批亞非青年,在北京街頭,也已經日益多見。

  或者這將是最大的諷刺。用計劃生育節制本國人民的活力與生機,用高房價迫使本民族的青年不得不為生計奔走而喪失朝氣,原來最後是為他國人做嫁衣裳。

  中國目前尚未完成產業轉型,在全球產業鏈中也無法短期內升級,由此,中國仍然需要大批產業工人,但是,隨著青少年人口的減少,以及高校升學率超過80%,國內已經無法提供足夠的勞動力。開放移民,並非良謀,但卻不失為救急之策。為長久計,中國的計生政策,需要徹底調整,不是開放單獨二胎生育,而是徹底開放。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4: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