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典:少年史堅如刺殺兩廣總督開啟暗殺風潮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在廣州吉祥路西側,市政府北鄰,有一條名字令人好奇的街道,其名曰「新牆頭」、這「牆」原非尋常百姓家。它的「新」更有著一段不尋常的故事。

  在清代之時,今天廣州的人民公園和市政府,是廣東巡撫衙門的所在。清朝的地方巡撫是總攬一省軍事,行政、司法的封疆大吏,而他的辦公地點自然是高牆深院,戒備森嚴。

  就算如此森嚴的戒備也有縫隙可鑽,再高的牆也擋不住膽大包天的革命志士。光緒二十六年(即1900年)10月28日凌晨,轟隆巨響,巡撫衙門的后牆崩塌了一大段,睡夢中的廣東巡撫德壽被震墮落地,嚇得魂飛魄散……巡撫署內一片慌亂。一場驚天的爆炸,揭開了民國第一刺殺案的序幕。

  自古英雄出少年

  案發第二天,一位體弱多病、樣貌斯文、舉止文靜的年輕後生被清政府的巡捕捕獲,誰也無法想象這麼一位文弱書生竟然敢行刺當朝高官,而這位策劃炸死廣東巡撫德壽的是當時的青年革命志士史堅如。

  史堅如是廣州人士,1879年生,家庭比較富裕,較早地受到西方民主自由共和思潮的影響,喜讀新書,關心國事。有關史堅如的出身,有說他是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後代,這已經無從考證。唯一能查到的是在《革命逸史》中提到史堅如是穆堂的後人,穆堂即史澄,是咸豐同治年間的翰林,廣東著名學者。作者馮自由先生在書中稱讚,史堅如是名門之後,一生繼承了當年史公捨生取義的風骨。

  慷慨激昂赴革命

  1898年,當北京傳來的戊戌變法失敗的消息,對史堅如觸動很大。據鄒魯所著《中國國民黨史稿》記載,他對殘殺維新黨人的慈禧太后充滿憤恨,說:「此老婦可殺也!」他與友人「備述其事,相與嗟嘆,決意推陷廓清之舉動」。史堅如確立起反清革命的志向,立志做「世界第一等事業人物」。

  後來他到香港結識了陳少白和楊衢雲,經陳、楊介紹,加入了興中會。他「誓以身殉革命」,成為一名民主革命的先驅戰士。他認為「要想實現所謂真正的改良,只有用鮮血來洗滌人心一個辦法」。並決心追隨孫中山先生「以實現大志」。年底,同宮崎滔天、陳少白等轉道上海,東渡日本。不久,在東京會晤孫中山,得到孫中山的信任和讚賞,孫中山高度評價史堅如是「命世之英才」。

  1900年7月17日,興中會領袖孫中山乘坐法國輪船「煙狄斯號」抵達香港,秘密召集楊衢雲、陳少白、鄧蔭南、史堅如等廣東革命黨骨幹力量到船上舉行軍事會議,商討乘中國北方大亂、清廷西逃之機,在廣東再次發動武裝起義。

  會議最後決定,由鄭士良赴惠州,在三洲田建立大營,召集會黨,舉起義旗,得手後向福建沿海進軍;孫中山則坐鎮台灣供給餉械;另以鄧蔭楠與史堅如到廣州城內部署起義,其目的不是奪取廣州,而是要在惠州起義發動時牽制住儘可能多的清軍,儘可能地給清軍製造混亂。

  幾經曲折的刺殺歷程

  史堅如與鄧蔭楠受命后立即趕赴廣州部署武裝起義。由於軍械未能按時運到,原定夏曆七月某日起義的計劃被迫延期,而原本在惠州部署的起義卻因泄密而被迫先期發動了。一起一落之間,起義的力量一時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1]

  清朝兩廣總督德壽知道惠州起義的消息后大驚失色,急忙調派大隊清軍前去彈壓,鄭士良的惠州起義軍處境危急,而原本起牽製作用的廣州起義力量準備嚴重不足。為了打亂清軍的部署,瓦解清軍軍心,鼓舞革命黨人與起義軍的士氣,於是史堅如提議將起義改為暗殺清朝當時在廣東的政府首腦德壽。

  1900年10月28日夜,廣東巡撫衙門戒備森嚴。史堅如與另外三個同志夜以繼日地挖掘地道,直通德壽的卧室。挖畢地道,他們又埋炸藥,設引線,十月二十七日凌晨,點燃了引線末端的香火后,就鎖上房門,迅速撤離,趕到了開往香港的輪船上。

  也許好事多磨,過了預定的爆炸時間仍不見動靜,史堅如不知道炸藥引爆程序出了什麼意外狀況,於是讓其他同志先一步轉移到香港避難,自己重新回到居室查明原因,才發現導火索因為受潮熄滅了。於是,史堅如忍著飢餓守在屋內,一直等到第二天凌晨,估計德壽已回到卧室安歇,又點燃了導火索,眼看著導火索吐著火舌燃向地道的那一端,史堅如才迅速撤離。

  緊張了一天,德壽以為萬無一失了,最後才安然就寢。然而,他哪裡知道,自以為牢不可破的巡撫衙門內宅地下,有著他意想不到的驚喜。

  「轟!」 地一聲巨響,撕破凌晨的寂靜,巡撫衙門八間房屋和兩丈多長的后牆,被炸得瓦礫橫飛,牆垣倒塌。其實當時史堅如準備的炸藥量足夠將整個巡撫衙門夷為平地,但因為缺乏經驗,沒有配備足夠的雷管,炸藥僅爆炸了一部分,而德壽所在的卧室遠離爆炸的中心,所以只是從床上震到了地上,逃過一死。

  烈士之魂染遍九州

  經此一炸,當事人德壽雖然有驚無險,但也極為震怒,下令嚴查此事,一時間廣東之地人人自危。在朝廷爪牙的努力下,史堅如在逃往香港的路上不幸被捕。

  關於史堅如的被捕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他的行蹤被清朝密探郭堯階掌握,最後不幸落網,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他親叔叔的出賣導致。

  史堅如年紀雖輕,但是在獄中的堅貞不屈卻令人動容。負責審訊的南海縣令裴景福軟硬兼施,先以禮相待,以利誘人,但史堅如卻不受籠絡,把裴景福當猴耍。後來裴惱羞成怒動用酷刑,企圖迫使他供出革命黨內情。

  在遭受慘無人道的火燙烙和拔掉手足指甲等各種酷刑后,史堅如仍然毫不屈服。他入獄后,革命黨人一直沒有放棄營救的努力,但都沒有成功。

  1900年11月9日,史堅如在珠江天字碼頭英勇就義。行刑前,清朝官員問他有什麼話要說,史堅如一聲慨嘆:「我好後悔啊!」清朝官員以為他屈服了,問道:「悔什麼,恨什麼?」 史堅如仰天大笑:「我恨我沒有炸死德壽!」這是史堅如留在世上的最後一句鏗鏘之語,隨後英勇就義,年輕的他當時只有二十一歲。

  史堅如雖然犧牲了,但是他的義舉卻開啟了民國早期革命志士的暗殺風潮。在那個年代,革命黨人沒有根據地,沒有軍隊,依靠自己的滿腔熱血只為實現自己復興中華的信念,後來著名的民國風雲人物,如汪精衛、蔡元培等皆以刺殺一舉成名,那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那是一個熱血沸騰的時代。

  歷史的豐碑

  後來,被史堅如轟塌的巡撫衙門后牆被修復,新牆有別於昔日老牆,人們就把這裡叫作「新牆頭」。再往後,附近一帶漸漸變成街道,大家仍然沿用「新牆頭」作街名,這條老街在九十年代末已被併入廣州市政府大院,如今已經消失不見了。

  雖然「新牆頭」消失了,但是史堅如的痕迹並沒有從世上抹去。中山大學康樂園中軸線上,有一座標誌性建築叫「惺亭」。這座藍頂紅柱的仿古八角亭,是為紀念三位校友烈士而建,其中一位就是年僅21歲的史堅如。亭中懸挂的古鐘,似乎時刻提醒人們銘記歷史。

  這位少年英雄,現長眠於廣州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中,墓園大門上有胡漢民題字——「史堅如先生祠」。

  也許史堅如的一生短暫而璀璨,但是已被歷史銘記,直到今天,依然留在我們的心中,成為永遠的豐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21: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