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程海臻:幾十年的左右博弈給我們帶來的問題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1-26 08: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意識形態領域的爭論不同於思想爭鋒。

  意識形態具有統治階層的意識和社會主流精英的思維成份,這是意識形態工具化的體現,也是意識形態領域爭議的焦點。從這個角度發出,意識形態帶有階級性和政治性,同時也是存在時效性和不穩定性。

  這種意識形態的確是特色的,也是需要改變的。

  而文化領域的意識形態,包含文明特徵,屬於一個群族的烙印和身份認同,這是她有區域性。同一區域不同地區和國家,可以擁有同樣的情懷和價值認同。她幾乎屬於信仰層面,她是世俗的,也是宗教。

  一般而言,這兩種意識形態的結合構成了一個國家的價值主流或共識,通常是比較穩定的,也是大家不輕易去觸碰的。但事實上統治階層常常是會改變的,在大陸,每屆領導層的意識流均不相同。

  曾經一段時期內,執政黨意識形態高掛,用自身意識形態直接置換了國家意識形態,卻讓國家文化身份認同的意識流退避三舍。

  這是不對的。

  意識形態領域的爭論不同於思想爭鋒。

  意識形態的爭端一旦開啟,其殺傷力並不亞於一場一定規模的武力衝突。通常而言,意識形態領域的爭端是民族或國與國之間的博弈,而我們國家在近百年以來都是自己操練意識形態,把自身歸屬一步一步弱化,而新的歸屬感卻總在羞答答地難以正面示人。

  幾十年的左右博弈,文化自覺性無法倡導,文化認同無法正式歸位。左右博弈、公私之爭、東西方文明的對沖,這些以意識形態高掛的爭端,都使得社會共識凝聚艱難。

  意識形態時而高掛,而思想領域奉行不爭論,導致思維能力萎縮,才是值得我們關切的問題。

  或者思想啟蒙,意識形態先行,啟蒙淪為姿態表演,理性思維缺失,該是被當下忽視的焦點。

  忽視以上問題,導致社會正常的質疑成本在不斷攀升,維穩所付成本居高不下。

  質疑成本過大,被質疑方通常付出極高成本去維穩或直接付出代價,而即便是沒什麼過錯的質疑方同樣會傷痕纍纍,質疑演變成特權與特權之間的遊戲,與庶民無關。

  意識形態領域的不爭論,其實,該是文明屬性方面的意識形態不爭論才是,而思想領域卻要採取開放、包容、理性的原則。這是一種基本原則,對思想爭鋒而言根本無需明示的原則。意識形態的發展或進化,思想爭鋒往往先行,而思想爭鋒又是趨向共識為準則,這也是思想爭鋒與意識形態爭議的根本差異所在。

  不爭論,不刻意製造意識形態的大衝突,而思想領域卻要放開爭論;不爭論,如果是阻塞思想領域自由、公正原則,其結果是左右意識形態爭端彼此起伏,社會總是欲前卻此,錯失改革良機,甚至,向後倒退。

  舊的極左意識形態並未褪去,新的極右的意識形態已經落伍,而社會主流價值依然羞答答的自開自謝,共識凝聚不易,維穩與質疑的成本隨之而高。

  要問質疑當下的成本有多高?去質疑下執政黨、國家領導人或社會名流,就知曉了。要麼拒絕質疑,要麼質疑即倒,質疑成本攀升,質疑由正常行為演變成純粹的武器,隨之而來的便是質疑變成一種特權,是特權的手柄。

  我們都習慣了左右意識形態的互博,唯獨不願意在營造公共博弈平台上下硬功夫,營造博弈規則,做適當的妥協。

  我很欣賞秦暉所強調的左右共識,實際上講的就是一種辯論規則,如果單純出於現實而漠視甚至刻意撕破的行為,也在助長質疑演變成特權。

  本文標題所示「質疑的代價與尺度」並非刻意劃一個冷涼的框框來迫使他人接受,而是想表達,如果不在公共辯論平台投入,我們所承受的代價便會增高。

  其實,我們沒那麼多的左右派,只是該做而未做到的事情太多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1: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