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宋明清專制下的異同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1-17 08: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般人看歷史,都傾向於大而化之——比如封建社會的宋元明清都是一回事,頂多就大巫小巫,全都是「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只識彎弓射大雕」的糙人在治理國家。目的嘛,當然在於說明「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然而,這種大而化之的看法,除了將歷史化為混沌一片模糊不清外,並不能幫助我們真正鑒古知今使人明智。比如,有異族統治與本族統治之別的宋元明清實際上就很不一樣,值得細加釐清。

  不妨先來看異族統治的元朝與清朝。元朝(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定都大都(北京市)。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並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隨後又逐步消滅金朝、西夏、大理等國,1276年攻佔臨安,南宋滅亡。

  元朝的統治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軍事化。成吉思汗為了鞏固統一,加強統治,首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軍事制度。當時的蒙古國是一個軍事行政的聯合體,建立在軍事編製和領戶分封的基礎之上。它按照十進位的辦法,把蒙古各部牧民統一劃分為十戶、百戶、千戶、萬戶,打破了原來的氏族組織,並相應地設立了十戶長、百戶長、千戶長,萬戶長。在這個軍事編製的基礎上又建立了領戶分封制。萬戶長和千戶長由成吉思汗直接任命分封。萬戶長及千戶長按其等級高低,領有一定範圍的大小不同的疆域作為封地,並領有封地內數量不等的封戶,成為大小領主。享受領戶分封的是宗親和異姓功臣。在軍事編製中特別值得提到的是怯薛制度。鐵木真在稱汗之後,下令挑選各部貴族子弟及「白身人」(自由民)中「有技能、身體健全者」,組成一支一萬人的怯薛。這支軍隊由他直接指揮,駐紮在他的大斡耳朵(殿帳)周圍,分為四班,由四個親信的那可兒任怯薛長,每三日輪流值班。這是蒙古軍的精銳,也是對地方加強控制的主要武裝力量。其次,成吉思汗下令把許多習慣法固定下來,編成法典,稱為「大札撒」。任命他的末弟失吉•忽禿忽為全國最高斷事官(蒙語為也可•札魯花赤)。他發表的訓話和命令編為《訓言》,也具有法律效力。此外,在行政組織上,如掌印、狩獵、馬匹和牲畜的管理,軍務的總管,軍需的供應等,也都定下制度,責成專人負責,初步形成了一套行政管理的體系。

  在這種軍事化統治下,元世祖時把全國人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

  第三等是漢人;第四等是南人。這四等人在法律上的地位、政治上的待遇和經濟上的負擔,都有不同的規定。如在法律上規定蒙古、色目和漢人犯了罪,分屬不同的機關審理。蒙古人毆打漢人,漢人只能向司法部門申訴,不能還手。蒙古人酒醉打死漢人者,只要交出一份埋葬費,就算了事。漢人、南人不準集體打獵,不準舉行宗教活動,不準執持弓矢等武器。在政府機關中,蒙古人任正職,漢人、南人只能充當副職。如地方上的官吏,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形成定例。同知、總管互相牽制,都要服從達魯花赤的指揮。蒙古人由科舉出身者,一正式委任就是從六品官,而色目、漢人、南人則遞降一級。諸如此類等等制度,都有明顯的民族壓迫色彩。此外,知識分子在元朝也淪為最下等的階層,所謂「八娼九儒十丐」是也。也因此,元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義和黑暗退步的朝代。

  取明而代之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從后金建立開始算起,共有十二帝,國祚267年。清朝的建立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版圖,同時其軍事化統治與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對知識分子的迫害也超邁前人。

  首先這是一個靠軍事征服與殺戮立國的朝代。在用軍事征服明朝時,清軍無所不用其極。進軍江南時,清軍無惡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髮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殘酷鎮壓,在揚州、嘉定、江陰等地進行了大肆屠城,史稱「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後清軍各地「剃髮易服」,清軍採取多次屠殺以鎮壓之,造成人口驟減,發生西南地區民生蕭條、萬里無人的景象。史稱甲申國難,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棄土地,增加更多流民。為此又制定嚴禁奴僕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區的民族矛盾。後來清廷下令停止這些政策,並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在女真牛錄製的基礎上創立的一種兵民合一的制度。國家底定后,清朝統治者繼續其軍事化的八旗體制。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順治帝對八旗制度進行改革,由自己親自掌握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變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時加強上三旗的實力,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有所削弱。在經濟上,由於把關外落後的奴隸制帶入中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強抓人作奴隸,以供八旗子弟白白吃餉,他們常年寄生蟲般的生活造成了清朝武力的退步(乾隆視察八旗軍發現他們馳馬墜地,箭箭虛發)也使得清朝越來越依靠漢族軍兵。

  在知識分子政策上,滿清統治者跟元朝的蒙古人一樣,採取的是高壓政策,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文字獄。清朝皇帝為打壓漢人反清復明運動與防止散播不利皇帝的消息,屢興文字獄以控制士大夫的思想。文字獄之案件常是無中生有,小人造謠所為。較大規模的文字獄甚至可以牽連成千上萬人受害。史學家柳詒徵稱:「前代文人受禍之烈,殆未有若清代者。故雍乾以來,志節之士,蕩然無存。……稍一不慎,禍且不測。」 清朝諸例文字獄中,有名的有康熙時期的南山案、雍正時期的查嗣庭試題案和呂留良案等。清朝製造了多起文字獄,加強對文人思想控制,導致思想上「萬馬齊喑」;另一方面,清朝在組織文人編撰古籍時又大肆銷毀古籍,改變漢文化基因,從而在思想上徹底閹割漢文明。滿清統治者在文化上的倒行逆施和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科技極大落後西方。1840年後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侵害,人民負擔更為沉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也因此敲響了王朝滅亡的喪鐘。

  而本族統治的宋明則不是這樣。首先,因為是本族統治,所以不會有元、清那種征服者高高在上,以「四類劃分」或「八旗制度」來進行民族壓迫的情形存在。社會也因此而不會象元清那樣族群分裂對立乃至生死搏鬥。當然,更值得稱道的是:因為是由文化上相對先進的漢族統治,在允許知識分子議政這點現代性上,宋朝與元朝都做得較元清好了不知多少倍。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重視文人的朝代。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較有仁愛之心,黃袍加身取代後周,他並沒有由於擔心前朝龍子龍孫復辟而對他們加以屠戮。 他還勒石為盟, 要求後嗣新君遵守如下誓言:「保全柴氏子孫, 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因此, 在宋代,士大夫的地位相當高, 皇帝沒有集權,實行開明政治。 寇準、包拯這些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和賢臣才能保住高位並得以善終。 即使後來王安石變法, 同司馬光、蘇軾等乃政治上的死敵。 但不管王安石拜相還是司馬光掌權, 對對方頂多是貶謫, 而沒有殺死對方。宋代是中國知識分子活得最有尊嚴的時期。也是中國知識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創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的社會。

  這方面,雖然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及其子朱棣對稍有異議的讀書人比較殘暴,還建立了特務機構東廠西廠來監視士大夫,寧信宦官不納忠言,明朝的讀書人因此沒有宋朝那樣揚眉吐氣。但明朝畢竟是個以漢文明的儒教治國的國家,因而知識分子雖然受打壓,但其發聲功能卻從來沒有喪失。明代的大思想家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在他們的著作中人本主義,民主主義的光芒在閃耀。黃宗羲的《原君》批判君主專制,打響了民主思想的第一炮,明末思想界對整個封建意識形態從哲學到倫理,從治國到治學都開始反思和批判。戲曲小說都以市民喜好為標準,反映了市民意識的覺醒,這是對禮教壓抑人性的反叛。西方的天主教在南方廣為傳播,特別受到明末先進的士大夫的歡迎,他們試圖將西方傳來的宗教和儒學結合,洋教中國化。東林黨人和天主教徒密切結合,出了大批傑出人物。比如徐光啟、李之藻、瞿式耜等都是天主教徒,象王徵、孫元化、李天經、張燾、瞿式耜、陳於階等形成一個「西學集團」。 南明天主教也在宮中傳播,后妃們普遍信仰天主教,這必將影響到最高統治集團。西方宗教宣傳的人人平等思想有利於人本主義,民主思想的傳播,也有利於科技引進、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乃至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但是滿清入關使得思想界斷送了儒學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相結合產生新型文化的最後機會。

  所以,雖然都是專制統治,但本族和異族還是大不一樣的,這一點值得國人深長思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3: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