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練鋼鐵是勞民傷財嗎?當時就有省委書記說過(圖)

[複製鏈接]

438

主題

668

帖子

300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00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春意正濃 發表於 2014-11-16 23: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年11月16日 09:35

  來源:鳳凰網歷史 作者:陳一然

  核心提示:所以我又說,像這樣全民鍊鋼鐵,說句不好聽的話,叫「勞民傷財」。毛主席聽我這麼回答,就說:「不談了,明天再談。」

  

  本文摘自《親歷共和國60年》,作者:陳一然,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我在參加北戴河會議期間,於8月20日專門就大鍊鋼鐵問題同省委通了電話,提出了三點意見,要求各地、市委立即認真研究,堅決貫徹執行:一是要把今年全省15萬噸鋼的任務,按18—20萬噸的要求來保證完成,只准超過,一斤也不能減少。二是今年只剩下四個月了,各級領導決不能向困難低頭,鍊鋼所需要的煤、焦,要及時加以解決。三是各地、市委第一書記。有鋼鐵生產任務的縣委第一書記,都要親自抓鋼鐵生產,農業由其他書記或常委去抓。這就是所謂「鋼鐵元帥升帳」。

  北戴河會議結束,我趕回南京,貫徹會議精神,進一步部署鋼鐵工作。當時,鋼鐵生產進展緩慢,連續幾個月都沒有完成預定任務。我心裡十分著急,在9月2日召開的市委書記電話會議上強調,9月份一定要超額完成計劃,保證全月完成5 5萬到6萬噸生鐵和2萬噸鋼的生產任務。

  當時形勢逼人。全國已有6個省日產生鐵1000噸以上,其中湖南達到3000噸,河南達到1 8萬噸,而江蘇日產生鐵才900噸多一點,中央決定在9月23日召開全國大鍊鋼鐵電話會議。我急得沒有辦法,搶先召開地、市委書記電話會議,要求全省力爭在9月22日突破日產生鐵3000噸,29日放出個「大衛星」。什麼叫「大衛星」呢?當時,日產生鐵突破5000噸是「小衛星」,8000噸是「中衛星」,如果在國慶節那一天宣布江蘇日產生鐵突破1萬噸,這就是「大衛星」。

  對於「大鍊鋼鐵」中大放「衛星」,任務一天比一天加碼,指標像天文數字一樣翻了又翻,我和省委的其他領導同志思想上是不贊成的,但又不好公開反對。記得這年9月20日,毛主席在張治中、羅瑞卿、曾希聖陪同下來南京視察「大躍進」形勢,我來到中山陵他下榻的地方彙報工作。毛主席在聽取彙報以後,指示我們要一手抓工業,一手抓農業,提醒我們不要因為大辦工業,放鬆了農業。同時,他又提出要江蘇搞100萬噸鐵,問我能不能完成?我說搞不到這麼多。事實上,群眾性「大鍊鋼鐵」效率低,質量差,人力、物力的浪費從一開始就十分明顯。所以我又說,像這樣全民鍊鋼鐵,說句不好聽的話,叫「勞民傷財」。毛主席聽我這麼回答,就說:「不談了,明天再談。」

  第二天,毛主席把我們省委書記處的幾位同志都找去說:「我要江蘇搞100萬噸鐵,渭清講搞不到。順元,你什麼意見?」劉順元同志愣了一下,回答說:「渭清同志是班長,班長怎麼說,我贊成。」毛主席就問:「惠浴宇,你什麼意見?」惠浴宇答:「我同意順元同志的意見。」毛主席又說:「江渭清不但說搞不到100萬噸鐵,還說這是勞民傷財,你們也同意嗎?」見大家都不開口,他老人家就問我:「渭清,你還有什麼意見?」我說:「主席,我們千方百計去搞,能搞100萬噸更好,實在搞不到,就請您派人來檢查我的工作。」毛主席說:「好,就這麼辦。」

  我覺得,向毛主席、黨中央講真話,講確實存在的困難,這是應有的責任,但「大鍊鋼鐵」是當時全黨的大局,我這個第一書記不抓不行。為了爭取建國九周年到來之際,放出日產萬噸生鐵的「大衛星」,全省各級黨組織和政府機關都動員起來了,成千上萬的幹部帶領群眾日夜奮戰,砍樹挖煤,找礦煉鐵,連鐵門鐵欄杆都拆下來煉鐵了,美其名曰「找米下鍋」。在所謂「小土群」齊上陣的口號下,堆起了數不清的小土高爐、小土焦爐,到處濃煙滾滾,火光衝天。《新華日報》有個報道:9月30日「3萬座土洋高爐烈火漫天,400萬鋼鐵大軍激戰爐前」。據統計,當時全省一度動員了將近700萬人鍊鋼鐵,不僅有整勞力,而且有半勞力和未成年的孩子。國慶前夕,終於放出了日產生鐵10073噸、燒結鐵4000多噸的「高產衛星」,成為全國九個「萬噸省」之一。

  如此不惜代價地「大鍊鋼鐵」,浪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我們曾算了一筆賬,1958年「大鍊鋼鐵」中,全省高爐利用係數平均只有0 5左右,煉一噸鐵需耗煤五六噸至七八噸,煉出的鐵許多不合格,鋼大部分是土鋼,根本不能用。所建上萬座小高爐,只有個別的保留下來。直接經濟損失更是驚人。全省土法鍊鋼煉鐵共計虧損14109 6萬元,省里補助9000萬元,其餘部分均由各地從地方財政中抽錢填補。

  實踐證明,「大鍊鋼鐵」的群眾運動,確實勞民傷財,得不償失。所謂鋼鐵「一馬當先」,各行各業「萬馬奔騰」,完全是一種主觀主義的狂熱。經過這樣的折騰,不但沒有實現經濟建設的高速度發展,反而導致以後多年工業生產連續下降。全國如此,江蘇也不例外。據1961年一份《關於1961—1962年計劃彙報提綱》所載,這一年「全省工業總產值,1—8月完成43億元,為原定年度計劃100億元的43%,比上年同期減少48%。」由此可見,經濟建設所受的損失,是多麼嚴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2: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