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出生后的頭三年到底能決定什麼

[複製鏈接]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4-10-23 03: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深度育兒筆記

最蠱惑人心的言論,莫過於用「決定」造一個短句。給它套上賓語或主語+賓語,馬上霸氣側漏。比如「決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個節點」、「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性格決定領導力」、「溫度決定生老病死」……「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

「決定」這個詞很好用,但是說者有意,就希望聽者你上心。早教的鼻祖蒙台梭利認為孩子出生后的頭幾年重要到足以決定孩子的一生,傳到中國來有出版社就此編譯了一本名為《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的暢銷書。其實查閱一下,這本書根本找不到英文原版。那麼3歲到底是不是決定人的一生呢?顯然不是。兩件事情的聯繫從邏輯上來講一般只具有相關性,而極少情況下具有因果性。也就是說,3歲對人的一生很重要,但是卻不能得出「因為3歲前教得好,所以3歲后就可以收穫豐滿人生」的結論。中國有古語云:3歲看老,但也有典故「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那麼,為什麼大師們都這麼看重孩子出生后的頭三年呢?(有的說法是出生后的頭七年。)

在我看來,出生后的頭三年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僅給孩子打下了一生的地基,也打了父母對孩子一生教養的地基。通常,我們都很認可孩子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個理念,但是很少有人關注到,父母對教養的理解也得從孩子是娃娃時開始抓起。如果在孩子出生後父母不從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著手親自管理孩子,就會漸漸地越來越不想日復一日地參與並積極思考對孩子的實際管教。因為良好的感情不是生來的,而是一步一個台階養出來的。

3歲前可以決定的是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當孩子初來世界,他就像一個陌生人一樣開始與父母交往。父母既要慢慢地摸索孩子的脾氣喜好,又要恰當地引導孩子的性格發展方向,最終這種相處經過三年的磨合形成牢固的習慣(你是習慣只給孩子買漂亮衣服和計劃外出旅行,還是習慣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並不斷嘗試改進管教方法)。人總是有遵循舊有習慣的惰性,會不加防範地使用舊有習慣,而把精力用於別的地方,使得某種模式可以輕而易舉地一直延續下去。除非生活中出現意外的變故,否則這種模式就會不斷強化。民主的家庭會延續民主,專制的家庭會延續專制。如果不能從教養中受益,孩子的未來就只能拼天賦和人品了。

這種相處習慣很好理解。比如,在孩子兩歲時,你發現每當你威脅他說大灰狼要來吃你了,他就會乖乖地聽話不搗亂了。那麼你就會很快掌握「威脅」的妙用。此後,每當孩子違背你的意志時,你就會經常使用這句話。如果你看過一些專家的告誡,他們說不要輕易威脅孩子,你在最開始使用這句話之前可能還會想一想我要不要說出來,但是由於這句話實在太好用了,經常還來不及反省,你就脫口而出了。久而久之,你就會養成用言語威脅孩子的習慣,這個言語最早可能只是一句「大灰狼要來吃你了」,但是慢慢地就會變成別的更管用的話。一旦你習慣了威脅或者誘惑可以帶來的高效,你就會越來越不願意動腦筋想一想除了威脅或誘惑之外還有什麼別的方法可以糾正孩子的行為。當你這樣對孩子時,你在形成一種你的管理思維,孩子也會慢慢地適應你的這種管教方法,進而你們會互相將它以及它的延伸內化成一種思維方式。除非在這個過程中你能一直不斷地自我反省或者本來你就方法很多,使一種方法不致於被反覆使用。

再舉一個典型的例子。知乎上有人討論隔代教養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有多大。其實,隔代教養對孩子的一生來說沒有什麼特別不好的影響或者更深遠的影響,只要父母在孩子的教養上仍然把握著絕對的主導權。絕大部分在孩子教育上漸漸變成了由老人負責,問題其實出現在孩子出生後頭一年的養育上。這裡正是形成教養習慣的開始。如果孩子一出生,父母,尤其是媽媽不主動承擔起孩子各種吃喝拉撒睡的任務,給親子關係鋪好路,而正好又有一個老人可以把這些事情都給做了,這個孩子到兩歲時就會把老人當成主要情感依附者,而不是自己的媽媽。此後,如果父母繼續不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那麼即使他們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情,也未必管得好孩子。如果父母與孩子的疏遠超越了某個度(出於天然的父性與母性,幸好絕大多數家庭不會超越),對親子關係而言幾乎是致命的,這才出現許多人嚴重抵制隔代教養。

所以,一開始的習慣養成很重要(包括養育孩子的辛苦,一旦習慣了也不覺得有多辛苦)。人的一生在不斷地變化,造化指不準出現在哪一年,3歲也好,7歲也罷,每一個年齡對一生來說都同等重要。但是,由於3在7之前,7在10之前,10在20之前,我們的現在就總是會受過去經歷的事情影響。據說諾貝爾獎總是獎給過去十年甚至二十年一直在研究的課題,而從不是最新開闢的領域,它似乎也象徵著,人的成就正是若干年累積的結果。即使是幸運,也需要累積。而累積的過程,考驗的是反思能力,累積的開始,便是某個習慣的養成。

到3歲時的習慣一旦養成,以後再想改變便需要更多的反思能力和執行能力。越是年長,習慣便越是難改變。那些到孩子讀到初中或高中時發現他們有學習困難或者心理問題的父母,都應該從孩子的童年甚至嬰兒時期尋找原因。我們也可以自我審視,我們的今天與我們的童年和我們被教養的過程究竟有何聯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2: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