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衣冠禽獸」原是褒義:你誤解的古代常識 (圖)

[複製鏈接]

5766

主題

5826

帖子

809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09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鬧木鬧木 發表於 2014-10-22 14: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古人不敢自稱「我」

  古人有很多第一人稱的代詞,譬如吾、余、予、我,但在社交場合或者是公共場合,真正自稱為「我」、「吾」、「余」的,卻是少之又少。在古代,公開自稱「我」、「余」甚至會被大家譏為不懂禮儀。

  據考證,至少從晉朝開始,各級官僚已經不習慣於用第一人稱代詞來指代自己了,他們熱衷於自稱「下官」來顯示自己的謙卑。唐人雖然曠達,但在相互交往之時依然羞於自稱「我」,而是用略顯青澀的「小生」來指代自己。宋朝則再進一步,那時的官僚喜歡自稱「卑職」,普通人則更願意自稱「晚生」。

  當然,也有人不循此例。《夢溪筆談》卷十八就記載了這樣一個人,此人姓許,他最大的特點是從來不用謙稱,什麼「小生」、「晚生」統統與他絕緣:賈魏公為相日,有方士姓許,對人未嘗稱名,無貴賤皆稱「我」,時人譏稱其為「許我」。此人言談頗有可采,然傲誕,視公卿蔑如也。公欲見,使人邀召數四,卒不至。又使門人苦邀致之,許騎驢,徑欲造丞相廳事。門吏止之,不可,吏曰:「此丞相廳門,雖丞郎亦須下。」許曰:「我無所求於丞相,丞相召我來,若如此,但須我去耳。」不下驢而去。門吏急追之,不還,以白丞相。魏公又使人謝而召之,終不至。公嘆曰:「許市井人耳。惟其無所求於人,尚不可以勢屈,況其以道義自任者乎。」不論面對何人,這位許姓老兄都敢自稱「我」,這在當時居然引起轟動。從這裡我們可以感受到,在當時人們看來,能自稱「我」是多麼驚天動地的一件事情。這也反襯出,自稱「我」是多麼難得,以至於一個人可以因為自稱「我」而被傳揚一時。

  不恥下問向誰問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一遇到問題就去請教別人,開口就是「這個問題有些複雜,我只好不恥下問來了」。明明是不懂,還要搬出來這個詞,用錯了也不知道。

  一個人有不懂的問題向別人請教,既然自己的學問比不上別人,又何談「不恥下問」呢?在交往中,千萬注意別犯這種錯誤。

  「淑女」「美女」大不同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所以稱為君子的好配偶,當然是要符合「君子」的審美標準。在古代,人們評價女子,講究「美心為窈,美狀為窕」。所以「窈窕淑女」不僅僅指的是貌美,更重要的是心美。只有內外兼修,達到內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諧統一,才能成為君子的好配偶。

  社會發展了,美女多了,可是淑女少了。美女變成一種大眾資源,淑女倒成了瀕危物種,實在可嘆!

  「美輪美奐」房屋好

  「美輪美奐」這一成語出於《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輪,盤旋屈曲而上,引申為高大貌;奐,鮮明,盛,多。美:讚美;鄭玄註:「輪,言高大。奐,言眾多。」美輪美奐,形容房屋高大華美,多用於讚美新屋。不能任意擴大範圍,運用到非建築類的事物中去。

  「莘莘學子」多少人

  「莘莘」是個疊字形容詞,表示「眾多」,「莘莘學子」應是「眾多的學子」。如果在「莘莘學子」前加上「一位」、「每一個」,就犯了邏輯上的錯誤。

  「豐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來指的是沒有文字的堅石或樁,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於宮廟前以觀日影、辨時刻。二是豎於宮廟大門內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圓孔,施轤轆以繩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現在工地上上樓板所用的叼板機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時往往用大木來引棺入墓,這大木的特定稱呼就是「豐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製的,漢代以後才改用石頭。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用豐碑來牽引自己的棺材。該規格本來為天子之制,後來諸侯也僭用之。即使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對於豐碑的使用範圍仍然有著嚴格的限制。季康子的母親去世之後,公輸般勸說季康子用豐碑來下棺,結果就遭到了別人的一番挖苦(事見《周禮·檀弓》)。後人沿襲了此種習俗,「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學著用起了「豐碑」,他們在自己親人的墳前立起了石頭。只是他們忘了原來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記了碑最原始的功能。

  所以,後來有人開始在光禿禿的石頭上開始刻字記錄父輩的功績,這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墓碑。從某種意義上說,武則天的無字碑倒是歪打正著,有點符合古禮的要求。除此之外,其他人就顯得有些東施效顰了。

  切勿亂拋「橄欖枝」

  有關「橄欖枝」的典故,出自《聖經·舊約·創世紀》的第八章。為了摸清洪水泛濫的情況,諾亞放出鴿子去試探。當時世界上一片汪洋,鴿子無法落地,便又飛回方舟。七天以後,諾亞再次放飛了鴿子。等到晚上,鴿子飛回來了,嘴裡還叼著一片橄欖葉,諾亞由此獲知地上的洪水已退。後來,人們便把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徵。雙方交戰,一方求和,便可說「伸出橄欖枝」。

  「五毒」原來是良藥

  真正意義上的「五毒」是指五種主治外傷的五種藥性猛烈之葯。《周禮.天官》說:「凡療傷,以五毒攻之。」這裡的「五毒」就是石膽、丹砂、雄黃、礐石、慈石。所謂的「五毒」並不是每種藥材都有劇毒,譬如丹砂、慈石並無太大毒性,但是五種藥材通過加工之後合成,其藥性就極其酷烈。具體的做法是:將這五種藥材放置在坩堝之中,連續加熱三天三夜,之後產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藥。此葯共塗抹患處,據說有相當的療效。

  很顯然,「五毒」之名雖然張牙舞爪,面目猙獰,但卻有救人性命的效能。說是「五毒」,卻可以毒攻毒,最後卻成了五味良藥。

  「七月流火」非天熱

  「七月流火」語出《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中,七月並非公曆七月,而是指農曆。如果換算為公曆,那就是相當於八九月份。「火」是指大火星,大火星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火星。火星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而大火星則是恆星。它是天蠍座里最亮的一顆星,中國古代稱之為心宿二。它是一顆著名的紅巨星,放出火紅色的光亮。「流」指的是西沉,就是向西邊落下。我們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觀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這顆紅色的巨星就會落向夜空的西邊,也就是把這種天象變化當作天氣將逐漸轉涼的徵兆。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氣熱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氣日漸轉涼。

  問鼎沒有拿第一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等特殊意義。

  「問鼎」的典故出《左傳·宣公三年》,說的是楚莊王率軍來到洛陽,在周天子眼皮底下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藉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遭到王孫滿的斥責。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而代之的意思。

  本來「問鼎」是指「圖謀奪取政權」,只限用於政治鬥爭中,現在則可以用在科技、文化、體育等領域,在體育比賽中使用頻率更高,一般表示運動員或者運動隊「力爭奪取冠軍或第一名」。

  「衣冠禽獸」原是褒義

  「衣冠禽獸」一語來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據史料記載,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綉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具體的規定是:

  文官一品綉仙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雲雁,五品綉白鷳,六品綉鷺鷥,七品綉鴛鴦,八品綉黃鸝,九品綉鵪鶉。

  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所以,當時「衣冠禽獸」一語是贊語,頗有令人羨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官武將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於是,「衣冠禽獸」一語開始有了貶義,老百姓對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稱其為「衣冠禽獸」。

  其貶義之稱,最早見於明末陳汝元所著《金蓮記》一書。清代以後,「衣冠禽獸」一語遂用做貶義,泛指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的人,比喻其道德敗壞。

  「倒」的只能是「楣」

  很多人誤把「倒楣」作「倒霉」。 倒楣一詞約於明末出現,當時科舉成為讀書人出人頭地的唯一門路。雖然明朝已有相對完善的監考制度,但照樣無法阻止舞弊之風。為求吉利,有的考生家考前在自家門前豎起一根旗杆,以此為考生打氣壯行,時人稱之為楣。

  依據當時的慣例,揭榜之時,誰家學子榜上有名,誰家門前的旗杆可以照豎不誤。如果不幸失利,該考生家往往就會把旗杆放倒拿走,這叫做倒楣。後來,不少人喜歡上這一用語,但卻把倒楣誤寫成倒眉或倒霉。

沙發
想飛的兔子 發表於 2014-10-24 10:02 | 只看該作者
學習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9: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