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蘇常熟,天下足」到「湖廣熟,天下足」(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10-18 10: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4-10-19 00:35 編輯

 葛劍雄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0/12503/1124502.html

  

  太湖把最旖旎最嫵媚的曲線給了江南,更讓它成為活力之源、富庶之泉。

  明朝以前,江南地區曾是「天下糧倉」,糧食生產成為國家經濟命脈。後來,這一地位逐漸被湖廣地區取代,但江南的經濟地位並沒有降低,數百年來在全國一直保持領先地位。這與江南地區重視農業生產,同時重視集約用地有密切關係

  「魚米之鄉」的形成實屬不易

  從唐朝後期開始,中國的經濟重心不斷南移。隨著人口的增加和農業生產的發達,南方、特別是江南,在全國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重要。經過五代和北宋200餘年的持續發展,江南的農業生產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地生產的糧食成為國內主要的商品糧來源。在陸遊的文章中已出現「蘇常熟,天下足」這樣的說法,說明最遲到北宋末年,蘇州、常州(大致相當於今江蘇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和上海市西北一帶)生產的糧食不僅能滿足本地日益增長的人口的需要,還有大量富餘,可以保證中央政府的調撥並供應外地。

  江南的農業生產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實屬不易,因為這一帶雖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但地勢低洼,洪澇頻繁,有時也會出現持續乾旱,還容易受到颱風和海潮的影響。只是自晚唐、五代以來不斷興修水利,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排灌系統,才形成「魚米之鄉」的格局。江南土地有限,在人口增加后更是地少人多,因此逐漸形成了精耕細作的傳統,複種指數不斷提高,土地利用達到極致。北宋初年從今越南引進的早熟雙季稻已在江南推廣,對增加糧食產量起了一定作用。

  當然,江南的農業生產能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還與北宋總的形勢有關,當時的首都開封一帶需要大批糧食,主要通過汴渠運輸,而汴渠又通過淮河至揚州間的運河與江南相連。沿線的豫東南、淮北、淮南、蘇北都無法提供大批糧食,江南自然成為最理想的來源。北宋的北界已退到今河北、山西的中部,西北又受到西夏威脅,今陝西已是前線,所以對南方的依賴性越來越大。西南今雲南一帶是自立的大理國,今廣西和湖南西部還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區。四川盆地雖已相當發達,但向中原的運輸相當困難。

  由於南宋的疆土局限於淮河和秦嶺以南,南宋後期川陝戰事不斷,經常交通斷絕,江南的重要性更加凸顯,蘇常的糧食生產成了南宋的經濟命脈。

  「蘇常熟,天下足」變成「湖廣熟,天下足」

  到了明朝中後期,卻出現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並且此後再也沒有改變。顯然,以今湖北、湖南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平原已經取代蘇常,成為全國商品糧的基地。

  江南的農業生產並沒有退步,依然保持著「魚米之鄉」的美稱。但畢竟土地資源有限,除了圍湖造田、攔河造地或利用沿海灘涂外,已經沒有任何開拓的餘地。而向水要地很快會導致水旱災害,而且成本很高,並非小農經濟所能承受。明朝初期全國已有約7000萬人口,到明朝後期突破2億,加上境外的蒙古、女真等民族也需要供應部分糧食,如此大的需求自然無法由江南一隅來滿足。再說江南本身的人口密度也在不斷提高,居全國之最,能夠提供的商品糧越來越少。像人口最稠密的蘇州地區,已需要從外地購買商品糧了

  商品糧生產格局的改變,非但沒有降低江南的經濟地位,相反,在明清的大多數年代,蘇州府、松江府(今江蘇蘇州市、上海市一帶)承擔的賦稅額度是全國最高的。如果加上長三角地區的其他府州,經常佔全國半數以上,是朝廷最重要的利藪。清朝前期將江南的大多數縣一分為二,主要也是出於徵收賦稅的考慮。如果說湖廣的糧食主要供應各地百姓,那麼充實國庫的主要還是江南的糧食。

  集約用地是江南地區持續繁榮的重要原因

  顯然,在如此人多地少的條件下,完全依靠糧食生產已經無法充分發揮當地人力資源的需求,甚至難以養活持續增加的人口。所以在繼續精耕細作,不浪費一寸土地的同時,大批勞動力逐漸轉向生產經濟作物和從事手工業、商業及其他服務業。這種轉變既是江南經濟發展的巨大進步,也是江南人有生存壓力下的明智選擇。儘管一部分由自己生產糧食轉變為購買商品糧,江南由糧食輸出地變為局部糧食輸入地,但經濟發展沒有受到影響,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城鎮不斷增加和擴大,商業手工業持續繁榮。為了節約土地,江南的民居相當密集,就連富人的私家園林也以精緻高雅取勝,佔地面積一般不大。

  在湖廣熟,天下足」格局形成后的數百年間,江南的經濟在全國始終保持領先地位,說明江南由以糧食生產為主向重視糧食生產、發展多種經濟和服務業的轉變取得了完全成功。這也為19世紀後期上海的崛起準備了條件,中國的現代化首先在江南展開絕不是偶然的

  《華東新聞》 (2004年07月21日 第十二版)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16: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