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鄧小平為何敢說文革發生自己也有份(圖)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0-2 09: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8月22日,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官方和民間講隆重舉行紀念活動,緬懷這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

  選擇整數年度,紀念一個人,或銘記追思,或總結經驗教訓,並不單是為死者,也是為生者,既是憶舊,更要思新,為中國應對社會、經濟和政治轉型帶來的挑戰提供當代智慧的支持。誕辰紀念也是一個總結思考的重要契機。

  110年前,鄧小平出生在川東農村一個還算殷實的家庭。重視教育的家庭,給了他學習的機會,並支持他離鄉背井,出國求學。彼時的中國,舉目瘡痍,仁人志士,都在尋求救國安民之道。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鄧小平,終其一身,都在為此目標奮鬥。

  作為血雨腥風的倖存者,他犯過錯誤,支持過錯誤的政策和路線,他自己和家庭都付出過沉重的代價,但無論起落,他始終沒有忘記最初的追求。在他古稀之年,有機會得以掌舵這個國家時,他順應歷史潮流和民心所向,以堅強的意志,務實的手段,與志同道合者一起,衝破重重阻力,終結了給國家民族和社會帶來巨大災難的文革路線,撥亂反正,推動了這個國家的改革開放,推動執政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提出了一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使一個瀕臨崩潰的國家,煥發了活力,老樹新芽,贏得了相應的尊敬。

  鄧小平為當代中國轉型,留下了豐厚的政治遺產。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在許多地方,享受著他推動的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餘蔭。

  緬懷是為了更好的學習。鄧小平豐厚的政治遺產中,最寶貴的一點,便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無論是早年配合劉少奇工作,還是後來配合周恩來工作,抑或是文革後期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領導全國的整頓工作,鄧小平都表現出了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工作作風,而不是隨風倒。

  實事求是還包括直面過去工作的不足,錯誤,甚至失敗,並承擔自己的責任。鄧小平對於文革路線的失敗,就認為不只是毛澤東的問題,而是「我們大家都有份」,不遮掩矯飾。認識到問題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學習借鑒別人的經驗,才有調整改變的可能。

  正是這種實事求是的指引下,才有後來對文革路線的終結,工作重心的轉移,開放的到來。鐵屋子打開之後,西風東漸,打破了國內過去主要依靠政治動員靠主觀意志建設新中國的路徑依賴,開始參與分享人類文明的成果,中國才有了別開生面的新局。

  也正是因為實事求是,鄧小平提出了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並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這些耳熟能詳的話,可以看作是鄧小平反思文革災難,反思過去政治控制嚴絲合縫造成社會的恐懼和主動精神的喪失的結論。人是生產力最重要的要素,解放人,給人鬆綁,才有解放生產力,才有創新。

  在後來的改革過程中,即使面臨國際國內的雙重壓力和挑戰,鄧小平依然表現出了巨大的勇氣和智慧,堅持並推進改革開放不動搖,並明確提出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這些警示,至今依然猶如空谷跫音。

  紀念鄧小平同志,除了承繼他豐厚的政治遺產,同樣還需要學習他堅毅驍勇的改革精神和勇氣。有鄧一代的改革者,往往富有革命理想主義和犧牲精神,當年改革所遇到的困難,遠勝於今天。比如在文革後期,鄧小平支持中央日常工作時,領導了全國的整頓工作,后遭阻擊被迫停止,但鄧小平堅持自己的立場,而執行中央整頓路線的教育部長周榮鑫,最後被斗身亡。正是他們這種對理想信念的堅持,他們的犧牲精神和道德感召力,最後轉化成了強大的政治動員力量,也使更多的人成為改革的支持者同盟軍。這一點,今天依然重要。

  今天,中國推動改革已經三十餘年,鄧小平去世也已十多年了,中國的面貌,與鄧小平少年時代相比,與他古稀之年推動改革開放時相比,與他去世時相比,變化之大,恰如滄海桑田。站在歷史角度回望,相信這位故去的老人,有高興也會有遺憾。

  每個人都是歷史的人質,都是社會的人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和使命。最偉大的人物,都有自己的局限,時代的局限,認識的局限,利益的局限。不必諱言,因為學識經歷的關係,鄧小平和他同時代的革命者改革者,他們對於建設一個新社會的認識,頗多局限。後世之人,不能指望鄧小平他們設計的路線方向,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的問題;更不應該把後面發生的許多新的問題,推諉於前人。這隻能視為後世無知無為者可笑的遁詞。

  今天我們所面對的問題,無論是過去遺留的老問題,還是後來出現的新問題,都需要相信自己,相信當代智慧,用合乎當下的價值判斷和文明標準的方法去認識解決它們,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應該能比前人做得更好。這也是後世偉大政治家的歷史機會。

  儘管最初的改革,更多是為了救危圖存,但變化的過程一旦展開,自會遵從自己的內在邏輯。

  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來,中國社會的變化,不僅是經濟上的,更是社會結構和政治上的。對內的改革對外的開放,一個特別的收穫,就是公眾權利意識的覺醒,中國社會出現了不同於傳統力量的新興社會群體,這些人受過良好的教育,視野開闊,對於自由、法治和平等有著強烈的意識和追求,他們希望自己的權利得到尊重。

  同樣,我們也必須看到,在中國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也在發生調整,人類從過去的災難性事件中汲取了經驗教訓,在規避這些傷害的制度設計上愈益健全,與此同時,技術的進步,文明的成就,真正意義上把全世界的福祉以從未有過的緊密聯繫到了一起。

  解放思想,超越意識形態的歧見,回歸法治框架,承認普通人所擁有的權利,並還諸他們,通過合乎普世價值的制度變革釋放社會活力,讓普通人一起參與推動社會變革,共享變革的成果;同時,不再停滯在過去天下唯我最好的認知中,而是看到世界的新變化,積極主動分享人類文明的成果,中國才會有更大的向好的變化。

  這是對鄧小平最好的紀念和緬懷。

  (感謝搜狐厚愛,原文首發搜狐,刊播之際,正是我微博被關禁閉之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9: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