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取個什麼樣的名字,有多重要?(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9-30 23: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梅子_Prune 發表於  2014-02-01 13:59

  

  這位賀赫赫先生,您的生活中是否有很多歡笑?圖片來自網路

  (文/Maria Konnikova)1948年,兩位哈佛教授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對象是33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研究考察的是他們的名字是否對其學習成績有所影響。研究發現,名字較特別的人比名字常見的人更有可能退學或表現出心理疾病癥狀。邁克們混得都不錯,貝里恩們就不太好。兩位教授據此推測,比較罕見的名字會對名字的主人產生負面的心理影響。

  此後,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名字的影響,在1948年這次研究之後的數十年間,這類結論被廣泛複製。一些近期研究認為,名字會影響到職業、居住地、配偶選擇、學習成績、所投資的股票、是否會被學校或某個應聘職位錄取以及在團隊環境中的工作質量。名字甚至能決定我們是否給受災者捐款:一項研究認為,如果自己名字的打頭字母和颶風的名字一樣,就會特別願意在災后給救濟金捐款。

  名字對行為的顯著影響大部分被歸因於所謂的內隱自我中心效應:我們一般都會被與自己最相似的人和事所吸引。這一理論認為,由於我們珍視和認同自己的名字和首字母縮寫,我們就會偏好與它們有共同點的事物。比如,如果要我選汽車牌子,各方面性能都完全一樣的話,我會選馬自達(Mazda)或起亞(Kia)。(作者名字叫做Maria)名字或許沒有那麼大神通

  不過這種觀點可能經不起細緻推敲。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尤里•西蒙遜(Uri Simonsohn)就對很多聲稱支持內隱自我中心效應的研究發出了質疑,他認為,這些研究成果是研究方法較差而導致的統計學偶然事件。他對我說:「這就像是一個魔術師給你表演了一個戲法,你說:『我知道這不是真的,但他是怎麼做到的呢?』關鍵就在於方法。」他認為其中一些研究存在一個問題,那便是不清楚基礎概率,即某事物,比如某個名字,在人群中出現的總體頻率。我們或許可以說叫丹的人更傾向成為醫生,但我們得先搞清楚,有這麼多叫丹的醫生是否只因為丹這個名字很常見,在很多職業中都經常出現。如果是這樣,內隱自我中心效應就不再成立了。

  還有一些研究者在評估名字與人生軌跡的關聯時更為謹慎。1984年,心理學家黛博拉·克里斯普(Debra Crisp)和她的同事們發現,雖然常見的名字更受人喜愛,但它們對學習成績沒有影響。2012年,心理學家柏翙和凱瑟琳·布里格斯(Kathleen Briggs)認為「名字縮寫就算有促發作用,至多不過是極其有限的潛意識層面的作用。」雖然名字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影響名字主人的思維,但它對決策的影響是很有限的。後續研究也質疑了名字與壽命、職業選擇和成功、地域和擇偶偏好以及學術成就的關聯。

  

  美國1960年到2012年每個州最常見的男孩名字。圖片來源:jezebel.com名字其實傳遞了一些信號

  不過,名字效應可能並非不存在,或許只是需要對它進行重新詮釋。2004年,經濟學家瑪麗安·博坦(Marianne Bertrand)和森迪·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針對芝加哥和波士頓報紙分類廣告中的招聘啟事創建了5000份簡歷。他們根據1974至1979年間的麻省出生證明判斷哪些名字在某個種族中高頻出現但在另一個種族中較少見,並建立了數個小組,他們將之分別命名為「聽起來像白人的名字」組(比如Emily Walsh和Greg Baker)和「聽起來像黑人的名字」組(比如Lakisha Washington和Jamal Jones)。

  他們還創建了兩類應聘者:一個較高質量組,這一組成員工作經驗更豐富、履歷更完整,還有一個較低質量組,該組成員在其工作或背景中有一些明顯空白。他們將兩個質量組各發兩份簡歷給每個僱主,一份簡歷是「聽起來像黑人的名字」,另一份是「聽起來像白人的名字」(即向每個僱主發出總計四份簡歷)。他們發現「名字聽起來像白人」的應聘者收到回復的幾率比「名字聽起來像黑人」的應聘者高50%,而且「聽起來像白人的名字」的簡歷比「聽起來像黑人的名字」所佔的優勢大約等於八年的工作經驗。「聽起來像白人」的簡歷收到約十分之一的答覆,而「聽起來像黑人」的簡歷的回復則為十五分之一。這也就是說,名字暗示了我們是什麼人,我們來自什麼樣的背景。

  這些發現在其他國家也得到了證實。一項瑞典研究比較了一些移民改名前後的待遇,這些移民會把如科瓦切維奇(Kovacevic)和買買提(Mohammed)這樣的斯拉夫、亞洲或非洲名字改為林登伯格(Lindberg)和約翰遜(Johnson)這種更像瑞典人的名字。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經濟學家穆罕穆德·阿萊(Mahmood Arai)和彼得·斯空濛·索伊(Peter Skogman Thoursie)發現,這種改名手段大幅提高了收入水平:改了名字的移民的收入比保持原名的移民平均高26%。名字信號效應,也就是名字透露的種族、宗教、交際圈和社會經濟背景等,可能在人們進入職場之前早就開始了。

  在一項對1994年至2001年佛羅里達某學區兒童的研究中,經濟學家大衛·菲戈羅(David Figlio)證明了兒童的名字可能會影響老師對待他的態度,這種態度差異又會轉化為考試成績的差異。菲戈羅通過比較背景相同而名字不同的兄弟姐妹將學生名字的影響各自獨立出來。根據博坦和穆來納森的研究,如果小孩的名字與較低社會經濟水平或黑人種族相關聯,這些小孩從老師那裡獲得的期望就會比較低。不出意料,與名字不像黑人且暗示家境較好的小孩相比,他們的成績更差。舉個例子,菲戈羅發現,在其他條件相同的前提下,名為「Damarcus」的小孩會比名為「Dwayne」的兄弟在數學和閱讀成績的全國排名上低1.1個百分點,而「Damarcus」又會比名為「Da』Quan」的兄弟高0.75個百分點。而亞洲名字的小孩(同樣依據出生記錄頻率測量)獲得的期望就比較高,也更頻繁入選各種天才培養計劃。

  

  美國1960年到2012年每個州最常見的女孩名字。圖片來源:jezebel.com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9-30 23:27 | 只看該作者

  經濟學家Steven Levitt和Roland Fryer考察了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初給黑人小孩命名的趨勢。他們發現,隨著時間推移,聽起來明顯是黑人的名字越來越能可靠地表明孩子的社會經濟背景。這種背景又會隨之影響小孩的人生軌跡,這意味著名字和人生軌跡之間是有可能看到聯繫的,表明了與1948年哈佛研究類似的效應。但Levitt和Fryer在對照兒童背景時,名字效應消失了,這強有力地表明人生軌跡不受名字的內在特點影響。正如Simonsohn所稱:「名字透露了很多關於你是什麼人的信息」。

  在1948年研究中,大部分罕見名字恰好都是由姓轉變為名的名字——這在當時白人上流階層中是一種很常見的做法。這些名字也是一種信號,但在這種情況里,它透露的是特權和頭銜——可能使用這些名字的不成功人士覺得可以藉此渾水摸魚,或可以趁機表現出他們本打算掩蓋的心理問題。我們看到一個名字時,會不自覺地將各種特徵與它聯繫起來,隨後又不自覺地利用這種聯繫對名字所有者的能力和適宜性做出不相關的判斷。重要的問題可能並不是「名字的意義是什麼?」,而是「名字傳遞了什麼樣的信號?它意味著什麼?」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23: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