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專家:中國經濟增速下滑是政府幾輪刺激所致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是開放宏觀經濟學,近年來主要關注中國經濟結構失衡、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國際化、外匯儲備管理以及全球宏觀經濟等領域的研究。

  先簡單回顧一下金融危機之前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型。這要回到最基本的增長理論框架。其實經濟增長理論在最初的設計上是非常簡單和直觀的,經濟增長過程取決於三個東西,第一就是要素稟賦的增加,這些要素主要是包括土地、勞動、資本。第二是給定這些要素稟賦,有多少要素可以參加到生產活動中,就是要素參與率。再進一步,給定的要素稟賦和要素參與率,這些要素的生產率怎麼樣。在這個過程中,需特別關注的是要素生產率提高的發動機在哪兒。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的國企改革,到二十一世紀的WTO開放,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以美國為代表的需求持續擴張。這三個因素放到一塊,對中國工業部門,尤其是製造業部門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推動。國企改革的好處其實是一個市場化機制的建設,效率更高的民營企業發揮了更大作用,生產率在提高。WTO節省了對外貿易的成本,中國面臨更大的市場,在出口過程中企業規模在增長,生產效益在提高。製造業部門的快速增長,房地產,政府投資,很多服務業也跟著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土地價格上升,農民工的收入也跟著增長。這是金融危機之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模型。

  GDP增速下滑的原因分析

  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特徵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宏觀經濟很多指標都是趨勢性的轉折。GDP的增速,危機之前是一路上去,2007、2008年之後,增長率持續下降。支出上看,凈出口佔比下降,資本形成佔比再上新台階,也就是平常大家所說的投資過多、消費不足。從生產上來看,工業部門的佔比在下降,服務業部門的佔比提高。現在討論比較多的還有債務問題,中國債務和GDP的比率在危機之後快速上升,2001年到2007年中國各部門的債務,包括政府、居民、企業,所有加在一塊佔GDP的比率,是從162%上升到172%,累計增幅為6.2%。但是從2007年到2012年該比值從172%上升到215%,累計增幅為25%。同時,還可看到的一個現象就是經濟刺激政策頻繁,以前總是覺得經濟太熱,但是從2008年之後,上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已經有三次了,不刺激經濟就往下沉,需要不斷刺激。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些變化?為什麼GDP增速會下降?2001年到2007年之間平均增速是10.8%,2008年到2012年是9.0%,GDP平均增速下降1.81%。光進出口增速對GDP的拉動,它的貢獻就下降了1.74個點,這一項就佔到90%。猛一看好像是出口的問題,是金融危機導致的外需下降的問題,其實不是。

  2008年之後,出口增速平均下降14.3%,而進口增速下降9.6%,答案很明顯,進出口增速下降最主要是因為出口下降太快,遠遠大於進口增速的下降。為什麼出口會下降?出口增速可以分解為兩個部分,只有不到一半是來自於外需下降,有超過一半是因為市場份額增速下降造成的。通過分解可知,中國出口增速下降當然跟金融危機有關係,外匯收入下降,進口也少了,但是這隻佔4.6%,而市場份額的增速下降更為主要,這個判斷意味著即便沒有金融危機,中國出口市場份額的增速同樣要下降,中國經濟也會持續大幅度的滑坡。

  市場份額增速下降又是為什麼?有兩個因素最重要。第一,WTO很重要。 WTO的主要作用降低了貿易成本,而貿易成本降低之後確確實實增加了中國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但加入WTO的紅利是在慢慢下降的,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勞動力成本的提高。除了這兩個因素之外還有別的,包括匯率,但匯率對出口市場的影響總體來說不大。過去七八年,勞動力工資,特別是製造業里的農民工工資,平均名義工資增長速度是10%-15%,累計幾年下來工資是翻倍了。從2005年匯改到今天,人民幣大概也就是升值 30%,兩者不是一個量級的,不是說匯率不重要,而是相對於勞動力成本變化幅度來說,對企業出口的影響相對較小。

  中國勞動力成本為什麼提高那麼快呢?可從供需兩個方面分析。企業為什麼會增加雇傭工人,是因為企業可以賺錢。製造業的生產率在經歷了國企改革,經歷了制度性變革,特別是民營企業加入之後,生產率有很大提高,這意味著利潤的增加以及對工人需求的提高。這個過程中,工人工資自然會提高,而且會帶動全社會的工資增長。從供給來說,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有很大變化,因為有計劃生育政策,中國工作年齡人口在總人口中的佔比之前都是在上升,但是2010年之後開始下降,而且是一個趨勢性的下降。2013年總的工作年齡人口第一次出現了負增長,也就是勞動力的供給是在惡化。這兩個力量在一塊同時發生,使得工人工資上漲。

  伴隨經濟增速的下滑,中央政府搞了幾輪刺激,刺激政策抬高投資和2010-2011年增速,但是隨著刺激政策退出,投資減速拖累了以後的增速。

  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增速的下滑,有幾個原因。從趨勢性上看,是WTO紅利和人口紅利下降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所致。從周期性上看,是金融危機導致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而從政策性上看,是政府的幾輪刺激所致。

    服務業發展滯后的困擾

  我們還是要回到基本的經濟增長理論,從要素生產率上看。大家知道,收入增長過程中的一般性規律。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在1973年發表了享譽世界的著作《后工業社會的到來》,書中指出美國社會將經歷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三個發展階段。丹尼爾。貝爾認為,后工業社會的典型特徵是從工業經濟向服務業經濟的轉換,還伴隨著職業結構分佈、統治力量、社會決策機制等一系列的轉換。也就是說,人均收入水平達到一定水平以後,社會都面臨著工業部門增加值在GDP中佔比趨穩或下降、服務業部門增加值在GDP中佔比上升的經濟轉型階段。

  上世紀70年代,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開始進入工業社會,製造業佔GDP的比重開始趨勢性下降。中國台灣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PPP計算的人均GDP5000~6000國際元)製造業佔GDP 的比重開始趨勢性下降;韓國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製造業在GDP中的佔比停止了上升趨勢,此後這一佔比保持穩定。

  我們再看中國內地,如果人均GDP按照PPP計算,5000到6000國際元時發生轉型,這個標準來看應該是2005年到2006年期間發生轉型,但是中國內地實際發生是 2008年以後。2008年之後,中國製造業包括工業在GDP中的佔比下降,製造業增長速度放慢,服務業在GDP中的佔比開始上升,這是趨勢性的變化。按照這個標準,中國開始進入后工業社會。

  從需求方看,隨著中國民眾收入的增加,對工業品需求下降,對服務業、高附加值工業品、民生基礎設施需求提高。民眾需要更好的環境、空氣、更好的小區、更好的醫療服務等等。但供給為何一直沒跟上呢?

  第一個原因是對服務業的過度管制,這不需要我多說,在教育、醫療、環境、衛生等各個方面,到目前為止還有比較普遍的管制。管制,所謂的「市場准入」不僅減少了供給數量,關鍵的問題是影響公平競爭,民企與國企不平等。還有一點大家要注意,服務業管制不光是遏制了服務業自身的發展,同時也給本來已經受到打擊的製造業部門雪上加霜,它遏制了製造業部門的發展。典型的例子比如說物流或者電力供應等服務業,如果它不是競爭的局面,價格很高,自然就會傳遞到製造業的成本。

  第二個原因是公共服務供給沒能跟上。這主要面臨兩個難題。一是激勵機制扭曲。就目前來看,政府最主要還是看重GDP、稅收和升遷,很多官員的福利也是在這些項目上,所以他們會比較在意這些東西。公共服務對很多地方政府來說是一個負擔,花錢的事,也帶不來什麼收益,所以提供的意願並不強。但是這又是它的職責,在履行職責方面又沒有非常強有力的外部監督。這是激勵機制上存在的問題。二是信息扭曲。即使政府有意願改善公共服務,所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基於何種信息有針對性地提供有效服務。公共服務源自本地居民複雜多樣的需求,具有很強的本地化、非標準化特徵,需因地制宜提供。只有廣泛、充分接收基層民眾信息,並經專家科學論證,才具備改善公共服務的信息基礎。但在現實決策中,沒有機制確保公共服務決策的信息基礎,基層群眾的需求信息難以充分、有效地傳遞到政府。

  激勵機制扭曲和信息扭曲,根源上都來自於公共服務需求方和供給方處於嚴重的不平等位置。供給方可以置需求方利益不顧,需求方對供給方缺少有效監督和強制執行力量。

  第三個原因是金融體系不匹配。為什麼服務業難發展,除了政府的管制、公共服務跟不上,還跟金融體系有很大關係。不管做什麼、發展什麼,總是需要投資的。中國金融體系的特徵,其設計本身就是服務於工業部門的金融體系,特別是出口。以幾大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大的骨架是如此,這個骨架對於支持工業出口部門和製造業,生來就有很多抵押品,有土地、廠房、出口訂單。但是到了服務業,服務業很多都是小微企業,而且是人力資本密集型,沒有什麼硬的東西拿給你抵押,且往往投資的失敗率很高。這些特徵就需要比較複雜的金融服務體系,光靠原來銀行這樣的金融體系不行了。危機之後這麼多年金融體系確實有變化,但是距離實際的需求還有很大距離。

  擺脫刺激政策的惡性循環

  接下來我們再來分析政府為什麼要搞經濟刺激政策了。原因就是經濟增長帶來需求結構變化,第一回合結束,中國步入了后工業時代,但是供給方未能及時跟上。供求不匹配凸顯,經濟增長動力減弱。而政府不滿足於經濟下滑,於是第二回合開始,刺激政策出台。刺激政策的主要內容集中在高端基礎設施,增加了對鋼鐵、水泥等工業品需求。基礎設施數量增加,邊際收益遞減,工業品部門減速,也加劇了相關基礎設施收益遞減。

  隨著刺激政策的推出,相關的行業開始出現產能過剩。而能帶來更好商業回報,或「外溢效應」的中低端基礎設施,比如地下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老舊基礎設施維護和改造、城中村和城鄉接合部改造、街道收費停車場等鮮有人問津。同時刺激政策加上高債務槓桿率行業特徵再加上預算軟約束,導致這類政府投資的資金需求高,對其他部門帶來擠出效應,突出表現是融資難、融資貴。而另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刺激政策后,整體投資效率急劇下滑。這樣就造成了一個不當的刺激政策———偏離經濟結構轉型所要求的調整方向,延遲了資源從產能過剩的傳統工業企業向需求旺盛部門的轉移,帶來了傳統工業企業、政府和金融機構債務負擔的快速上升,增長動力進一步惡化。

  要擺脫這種惡性循環,需在理念上更新和調整。發展理念層面上,「發展是硬道理」、「集中力量辦大事」、「國家戰略」等一系列關聯的認知理念能夠凝聚的共識下降。「民權」、「民生」、「社會公正」、「和諧社會」、「包容性發展」等理念理應得到更多認同和支持。與上面那些理念相比,這些理念更強調處理好個人與政府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是迎接后工業社會的理念基礎。政府對個人權利的尊重和保護,是改善公共服務和公共政策的基礎。人與人之間的更多尊重和諒解,是優良服務品質的基礎。

  而在具體的政策層面上,首先要放鬆一般服務業管制,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其次是進行土地和戶籍制度改革,降低城市服務業發展的成本,發揮城市的集聚優勢。三是中央與地方的合理分權。四是賦予公眾對公共服務的外部監督和強制力。五是減少刺激政策措施,重視本地化、非標準化的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合理分配地方公眾代表和相關專家對地方基礎設施的決策權力。六是在有效控制微觀主體預算軟約束前提下,有序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理順基礎設施融資機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5: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