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開學第二天:回顧民國大學校長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複製鏈接]

5203

主題

5258

帖子

749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堅果兒 發表於 2014-9-2 15: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某種意義上說,民國時期,是思想交鋒、學術碰撞最為激烈的時代。此時的大學兼容並包、百花齊放,這一點從當時大學校長在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便可見一斑——既憂國憂民,又不乏開放思想。

  

  蔡元培畫像趙建成作

  1907 年,已40歲的蔡元培留學德國,在以「實幹精神」著稱的「萊比錫大學」從事心理學、美學和哲學研究。其間,蔡元培發現德國的大學管理十分民主,校長和各科學長均由教授會公選,每年更迭一次。並且,校長由神學、醫學、法學、哲學各科教授按年輪流擔任,而學生們從來沒有因為校長的去留問題而出現狀況和異議。回國后,蔡元培極力主張效仿德國大學的制度,實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1912年,蔡元培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並親手起草了《大學令》。1916年 12月26日,總統黎元洪下令,任命蔡元培為北大校長。當天,蔡元培便造訪因事進京的陳獨秀,極力邀請他加入北大,出任文科學長。當時,陳獨秀因主辦《新青年》、倡導「民主」與「科學」,而名震大江南北。陳獨秀白天四處奔波活動,晚上喜歡看戲,所以晚睡遲起。蔡元培差不多天天去拜訪陳獨秀,有時去得早,他就招呼茶房不要叫醒陳獨秀,自己坐在房門口等候。起初,陳獨秀不想受聘,說要回上海辦《新青年》。蔡元培就勸他說:「把《新青年》雜誌搬到北京來辦。」最後陳獨秀終於為蔡元培的真誠所感動,接受了邀請。

  就任北大校長后,在開學典禮上,蔡元培開宗明義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大學乃「研究高深學問之地。」「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針對北大的現狀,他強調三點:「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礪德行」、「三曰敬愛師友」。此舉給北大吹來了最初的新風。

  

  蔣夢麟在北大

  自 1923年起,蔣夢麟曾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在開學典禮上,他曾講道:我常說,東西方文明的不同,即在個性主義。比如希臘的文化,即以個性為基礎,再加以社會的發達,方能造成今日的西方文明。孔子雖然也講個人,但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講起個人總要聯繫說到家族和社會上去。真正的個人主義,就是以個人為中心,以謀社會的發達,並不是自私自利。西方近代文明之所以如此發達,就因個人與社會同時並重。譬如雙馬車,定要兩匹馬步驟和諧,這車才能走得快利。我覺得北大這麼大的一個學校,研究學問、注重品行的件件都有,就是缺少團體的生活。所以我希望大家,一方各謀個人的發達,一方也須兼某團體的發達。從前嚴厲辦學的時代,是「治而不自」,現在又成了杜威先生所說的「自而不治」,這都不好。我們要「治」同「自」雙方並重才好。因為辦學校用法律是不行的,只可以用感情化導,使得大家互以良好的情感相聯絡。這是我最後的希望。

  

  張伯苓畫像郭紅松繪

  1934 年,在南開大學的開學典禮上,校長張伯苓這樣說:人常說,學生們是國家的主人翁,主人翁是享福的嗎?主人翁是受罪的。我說過不知多少次,奴隸容易當,主人難當。做奴隸的,聽人的調度,自己不要操心;做主人就要獨立、要自主、要負責任,然而有思想的人,寧可身體不安逸,也要精神自己。你們都是主人翁,就得操心、就得受罪,你趁早把這一項打在你的預算裡頭吧。我們國難日深,然而還有機會還有希望,就怕自己不發良心、不努力。我快60歲了,我還干,一直到死, 「哎喲,我還有一點氣力未用。」我希望你們人人如此,中國人人人如此。學校30周年,而國難日深,所可幸者,國人已知回頭,向我們這邊來了。都要苦幹、窮干、硬幹。我們看國人這樣,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志同道合,懼的是堅持不久,不管別人,我們自己還是咬定牙根去做。

  

  胡適畫像

  1946 年,胡適先生在北京大學的開學典禮上說:至於如何把北大做到最高學府,我想有兩方面可以提供給先生批評,給同學考慮。一、提倡學術研究:望先生攜學生多做研究,做獨立的創見,做In-dependent0rinalResearch。希望各位先生對此精神作高深的學術研究;二、對於學生,希望能夠充分地利用工具,能夠獨立地研究、獨立地思想。這一方面是研究學問,另一面是做人。外面貼著歡迎我的標語——「自由思想,自由學術。」為什麼不說「獨立思想」呢?我用「獨立」,因為獨立和「自由思想,自由研究」不同。北大的傳統向來如此,思想當然自由,學術也當然自由,不用再說,而獨立精神倒是值得一提。自由是對外界束縛的,北大三十年的傳統,並沒有限制先生的思想和學士的研究,自由當作當然的信守。什麼是獨立呢?「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這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傍門戶,不依賴別人,不用別人的耳朵為耳朵,不以別人的腦子為腦子,不用別人的眼睛為眼睛,這就是獨立的精神。學校當然給你們自由,然而獨立是靠你們自己去爭取的。

  最後,對同學們說,我是無黨無派的人,希望學校也成無黨無派的。這意思不是說個人不能有政治思想,就如同宗教思想一樣,我們可以信耶穌,也可以信天主、佛教,或回教,學校是不干涉的。思想左或右,參加政府黨的左派右派甚至其餘各黨派,都是可以的。我再說學校只承認各人是學生,不分宗教政治的信仰,絕不因學生的宗教信仰而遭歧視,但同時希望每個學生、教授把學校當作學校,當作你們的母校,求學問和研究學問,求知做人和訓練做事的機關,不要使得學校慚愧,這是老生常談;我再說句老生常談的話,活到老學到老。我五十六歲才覺得這話意義真深刻,我們若忘了自己是學生,我們會把事情把問題看得容易,所以我批評孫中山先生的「知難行易」是把行看得太容易,這是武斷,不肯以求知方式去行。八十五六歲了還在做學生,當初學農,後來學文學、哲學以及政治、經濟、教育,文學史和歷史,但今天我還是學生……

  我送諸君八個字,這是與朱子同時代的哲學家文學家、曾寫過《東萊博議》的呂祖謙先生說的——「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我以老大哥的資格把這八個大字,送給諸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6: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