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本好書的「逼格」有多高?

[複製鏈接]

3006

主題

3534

帖子

6083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8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悠閑活著 發表於 2014-8-28 03: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雲也退


跟一個圖書編輯聊天,他說,寫書,就是比裝逼唄,誰逼格高就有更多的人買。他怕我誤會,就又找補了一句:我不是講作者壞話,裝逼沒什麼不好的。

行內人見多識廣,講話常常cynical,即京城俗話說「都是老中醫,少給我來這套偏方」。但現在cynical腔是話語市場里的硬通貨,說一本書「逼格很高」算是種讚許,但同時包含著「你裝逼」的指控和「我看透你了」的驕矜,饒有殺氣。前些天周克希宣布因為身體緣故,放棄翻譯七卷本《追尋逝去的時光》餘下的四卷,報道發在某網站上,下面的一溜留言都是這種調調,很多人沒看過一頁《追憶》,卻個個雄壯地說這書「是給人裝逼用的」,不譯不讀也罷。當年那位白卷先生張鐵生,最近據說身價暴漲,看來大家都受了激勵。

說一本書「逼格高」,也是暗諷它擺出一副讓人掏錢、給人榮耀的姿態。那麼我來舉個實例:有一位作家給總理寄書,每周一次,連續寄了一百本,每本書附上一篇推薦詞,少則數百字,多則二三千字,他還為此建了網站,待那位總理任期屆滿,這件事才告一段落,作家把所有相關的文字都結集出版——這樣出來的一本書,算不算「逼格」爆棚?

給總理薦書,一個這麼大的賣點,而且想出並實施這個點子的人還很有名——《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作者揚·馬特爾。他做這件事,難道不是出於自己的知名度和話語權么?難道不是為了聳人聽聞,出了書好炒熱么?

且慢,還是先看看書吧。

馬特爾對總理有個預估,那就是他不是一個會讀書的人,更談不上熱愛文學。他給哈珀推薦的第一本書,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他告訴哈珀為什麼要讀文學:文學「並不像是一堂索然無味的道德說教課,而是承載了真實生活的重負,爭妍鬥豔,清新盎然。」「我們在閱讀虛構小說中的人物的同時,歸根結底是在閱讀我們自身……我們會更加睿智,我們的人生會更加厚實。」

慎終如始,到倒數第四本薦書,即著名劇作家皮蘭德婁的《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時,馬特爾再次寫道:「藝術乃生命精髓。藝術是剔除了平凡、普通與庸常后的生活。……小說與戲劇需要的只是精華部分。故而,它們的確具有比枯燥空洞的現實更大的真實。」他設法引著總理,沿自己的思路去體會文學的用處:「有的時候,我們也在充當『尋找劇作家』的角色,也在尋覓方向、尋求生命的意義,而另外一些時候呢,我們在有意或無意中充當演員,扮演著命定的角色。」

他的誘導有時居高臨下,在推薦斯皮格曼的漫畫小說《鼠族》時,他說「你必須從眾找到自我,去思考人生的真諦」;有時不卑不亢,綿里藏針:「對你我而言,2008年必將是繁忙的一年。我有一本書要完成,而您有一個國家要治理。我們都希望各自的辛勞能得到人們的佳評。」在說到賽珍珠時,馬特爾再度謔而不虐,比較了一下政治家和作家:賽珍珠依然是二手書店的常備作家,「而政治家呢,他們離職時……很快,人們撓著腦袋,很難記起他們到底在何時掌過權,又有何成就。」

一本好書的「逼格」有多高? - 雲也退 - 寫下就是永恆
現在,你相信這是本好書了么?馬特爾和他的朋友們沒有拿「致總理」當幌子,他們用心介紹每一本書,更值得一說的是,他們用上那些我們很多人早已不會用的詞:《基列》「是一部真誠的小說」,《路易斯·瑞爾》「是一部嚴肅之作」,《化身博士》是「一部經久不衰的名著」,《廣島之戀》「是一部精妙、睿智、感人的作品」;艾麗絲·門羅摘得了2009年度國際曼布克獎,這「多麼值得稱頌啊」;J.M.庫切是「所有在世作家中我最喜歡的一位」;禾林公司的言情小說有這樣那樣的瑕疵,「但這不妨礙此類小說為出版社創造了1.3億和56.3億這樣驕人的數字」……

我有時想,讀書的好處是讓我們落後於時代,尤其是落後於那些時髦語言:只說「牛逼」而不說優秀,只說「逗逼」而不說幽默,除自己外看誰都在「裝逼」。這是些喪失了靈魂的語言,讓人精神早衰,陶醉在自以為是的老於世故之中,而且視人若己,懶於給真誠投放哪怕一點信任。

同樣以己度人,揚·馬特爾度出了截然相反的結果。他相信一個人寫作,是因為人有個腦洞要補,有一個問題需要回答,有一張畫布需要畫——混合了焦慮、好奇和愉悅。藝術便緣起於此——他填了上了那個洞,回答了問題,在畫布上潑上了彩色,所有這一切都是為自己做的,且不得不做。

所以,他對同行保持平和的致敬姿態,他發自肺腑地讚美那些書和作者,即使對他不太喜歡的作家,如博爾赫斯、赫塔·米勒和格特魯德·斯坦因,也不失耐心。在評論斯坦因小說《三個女人》時,他還留下一句治癒系箴言:「任何一本書,不論是糟粕還是經典,都可以讓我們體驗另一個人的生命歷程,感受人生歲月的智慧與愚鈍。」

因《少年Pi》摘取布克獎,揚·馬特爾一炮而紅,在一番例行公事的活動后,他重新鑽回圖書館,關在書堆里琢磨新作。後來李安拍電影,再度帶熱了這本書。有位記者要他談談成名的感覺。他說,名聲和愛、餓或孤獨這些內在的東西不同,名聲是完全外在的,來自其他人的頭腦。是其他人,把自己心裡的一些觀念投射到你的身上,所以,成名和做個同性戀、做個猶太人或者做個眾人眼裡的少數派沒什麼兩樣。

記者又問:你為什麼這麼喜歡寫動物?

作家答:「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同類都太cynical了,我們寫到人的時候,總忍不住冷嘲熱諷個不停,但對動物則不會,儘管我們也不太能保護它們的棲息地,使其免於毀滅。」

我們理應通過文學閱讀來復甦對人的溫情與敬意。馬特爾和朋友們堅持了一百周,看似輕鬆,實則字斟句酌,小心翼翼地做好客戶維護工作,維持這種完全單向的交流。一群法國的文學愛好者看了技癢,就仿效著給時任總統的薩科齊薦書,誰知最後雙方劍拔弩張,不歡而散。法國人還是犯了cynical的老毛病,矜伐失當,在薦書信里還忍不住明槍暗箭地頻頻挑釁,終於觸犯了薩科齊:總統不但惡名大大的,自尊心還很強。

儘管斯蒂芬·哈珀從未親筆回函,但聰明的作家總是給他留足面子,他總是說,這是「我們的小型讀書會」,親切里不失揶揄。哈珀下台後,馬特爾推薦了最後一本書過去: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並一如往昔地加上邀請辭:「我希望自己能夠找回遺失的時間讀讀普魯斯特的大作了。我希望您也可以找到時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7: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