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身為鄰國,中國元首緣何間隔11年訪蒙古?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4-8-21 10: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蒙古位於中俄之間 長期以來不為多數中國人所熟知

  

  蒙古156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上僅居住著300萬人口,人口密度極低

  蒙古,位於中國的正北面,兩國邊界線長4710公里,互為陸地邊界線最長的鄰國。在中國14個陸上鄰國中,蒙古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為大部分中國人所熟知,無法和朝鮮、越南、泰國、哈薩克甚至緬甸這樣的鄰國相提並論,它也不是中國睦鄰外交最主要、最首選的對象。

  這個國家內部無大的騷亂,與他國也沒有爆發或大或小的衝突,它彷彿就在中國和俄羅斯之間平靜而孤獨的存在著。雖然從中國外交部網站的公開資料可以看到,蒙古不是中國國家領導人間隔時間最長再次訪問的鄰國,也不是中國元首訪問次數最少的鄰國,但關於中蒙關係的資料卻很難說的上豐富。

  蒙古國地廣人稀,156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上僅居住著300萬人口,勞動力和技術人員嚴重不足。雖然自1998年以來,中國一直為蒙古國最大的投資國。但2013年中蒙雙邊進出口總額只是59.56億美元。其中,中方出口24.50億美元,進口35.06億美元。這個體量還不如朝鮮。據外交部資料顯示,2013年中朝貿易額65.57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36.32億美元;進口29.24億美元。僅從雙邊貿易這一點也可多少了解為何蒙古長期徘徊在中國政商界主流視線以外了。但從現在看來,一切似乎都要發生改變。

  提倡「絲綢之路經濟帶」 打造以中國為中心貿易圈

  

  中國提出一系列周邊合作倡議,例如「絲綢之路經濟帶」

  分析認為,新領導班子上台後更加重視周邊外交。外交學院學者林民旺認為,新領導人上台後,在周邊提出了一系列的合作倡議: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經濟走廊等等。這第一個是因為經濟轉型的需要。跟當年美國採用「馬歇爾計劃」是一樣的道理,中國目前過剩的產能需要轉移,商品需要更大的市場。美國通過TPP、TTIP已經給我們未來經濟發展形成了巨大壓力,而目前RCEP推動乏力、中日韓自貿區由於雙邊關係惡化而躊躇不前。為此,中國需要拓展新的經濟發展空間,除了提出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還要開始搞各種形式的經濟走廊,這是避免我們在區域經濟合作中落伍的需要。另外,中國採取的形式和「馬歇爾計劃」一樣,先提出一個合作倡議,讓周邊國家自己提出要跟中國合作的項目,修哪些管道、鐵路和公路,搞哪些方面的經濟合作。

  另外一個考慮,是可以利用中國的高鐵技術把整個歐亞大陸貫通起來,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貿易圈。因為中國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的能力較弱,而且從技術和經濟利益上看,以後貿易運輸走陸路比海路也更划算。中國鐵道部改成公司制,事實上也便利了中國走出去。林民旺在內部會議上的發言在學界引起不小的重視。

  實際上,習近平的此次訪問已醞釀數月。今年5月,蒙古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訪問中國,參加在上海舉行的亞信會議。額勒貝格道爾吉在與習近平會晤時邀請習主席訪問蒙古。6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訪問蒙古,被認為是為習近平的訪問鋪路。中國高層領導人上一次訪問蒙古,還是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10年6月的訪問。而中國國家主席對蒙古的上一次訪問,是在2003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訪問俄羅斯、哈薩克和法國的行程中,對蒙古進行了訪問。輿論認為,像下周這樣的領導人會晤並不多見。習近平的訪問被看做中國接觸蒙古和拓展周邊外交努力的一部分。

  美日等國與蒙互動增多或是助推高層訪問外部誘因

  

  美國、日本與蒙古的交往日漸增多

  在提出重返亞太戰略提出之後,美國漸漸盯上了蒙古這塊戰略要地。藉助「可汗探索」這種半軍事、半民間的國際軍演,美國開始「染指」蒙古。今年4月,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造訪蒙古更是讓中俄捏了一把汗。按照協議,美國將為蒙古提供更多軍事訓練及援助。

  一些專家認為,華盛頓在最近一些年試圖強化這種演習中的軍事成分,並賦予其國際化特色。從美國的利益角度看,英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和韓國參加演習是符合邏輯的。看來,其目的在於,隨著時間的推移,華盛頓能夠使蒙古國領導層相信,有必要在其領土上以某種形式建立美國或北約軍事基地。

  除了美國之外,日本與蒙古的交往也日漸增多。與此同時,為了滿足國內基建需求,蒙古同時也致力於加強與印度、日本等國的聯繫。上個月,蒙古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訪問日本,雙方就日蒙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達成基本協議。報道稱,安倍在會談中提議向蒙古提供新的援助,以促進其出口及產業多元化,額勒貝格道爾吉則希望日本擴大投資。

  習近平訪蒙攜帶煤炭大單

  

  中國是蒙古國煤炭的最大進口國和消費國

  自確立「礦業興國」戰略以來,礦產業已成為蒙古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礦業是中國、加拿大、韓國、俄羅斯、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在蒙古國投資的主要領域,聚集了85%以上的外國對蒙投資。此次習近平單獨出訪蒙古,帶去了大額煤炭交易訂單等實打實的經濟利益。據悉,中國是蒙古國煤炭的最大進口國和消費國。蒙古官員表示,未來20年還將向中國出口10億噸煤炭。蒙古礦業部副部長額爾登布爾干稱,蒙古將在習近平訪問期間與中國簽署天然氣項目和供應協議。該協議包括建設兩座煤制氣工廠,其中95%的產量將通過管道運往中國。工廠將在2019年開始生產。

  中蒙經濟問題專家蓋志毅表示,「中蒙經濟最主要的特點之一就是互補性,他們向我們提供能源,我們向他們提供生活用品,如紡織品、食品等產品。」對於內陸國家蒙古來說,蒙古只有通過中俄才能尋找到出海通道,讓其煤炭資源變換成經濟利益。中國對煤炭等商品的需求迅猛增長,蒙古超過90%的出口均依賴中國,這大大促進了其經濟的快速增長。 

  四年前蒙古新建鐵路刻意不通中國 現今助推鐵路合作

  

  2010年,蒙古擔心經濟過度依賴中國,曾繞遠選擇俄港口出海

  蒙古國媒體報道稱,蒙方期待習近平訪問期間,兩國不僅能夠簽署大型合作項目,也能在運輸、物流、港口、通關等方面達成更多協議。蒙古國計劃促進穿越中國的跨境交通運輸,習近平此次訪問也將向該計劃提供支持。長達4710公里的中蒙邊境線上,只有一條通過二連浩特和蒙古國扎門烏德的跨境鐵路,但卻分佈著14個邊境口岸,其中內蒙古就有9個陸路口岸。

  2010年蒙古擔心經濟過度依賴中國 繞遠選擇俄港口出海 在2010年的10月,一趟拉著30車皮煤炭的列車離開烏蘭巴托駛向俄羅斯的東方港口。這是連接蒙古國首都與太平洋沿岸的首趟鐵路貨運列車,全程需要時間是4天,行程4769公里。俄蒙兩國高官送別的這趟列車之重要性體現在,它沒有駛向中國。列車上拉的煤來自於塔班陶勒蓋,是南戈壁沙漠的一座基本上沒有開發的巨型煤礦藏,恰巧距蒙中邊境只有不到200公里。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細節是,新鐵路將使用俄制1520毫米軌距,而不是中國和其它國家所使用的比較窄的標準軌距。蒙古駛向中國的列車必須先在邊境停下,等車廂更換完底盤之後再駛入中國,這一操作可耗要時幾個小時。文章分析稱,蒙古這是對中國崛起最感到不安的國家之一的原因。20年前擺脫了蘇聯統治的蒙古,擔心自己會受到中國的鉗制。它的這種焦慮可能會阻礙中國引領一個亞洲的一體化進程。

  路透社8月18日的報道就主要關注了蒙古身為內陸國家,在跨境運輸上的困難與需求,稱中蒙將簽訂貿易路線協議,允許蒙古出口借道中國進行跨境運輸。報道提及蒙古對華出口現狀,稱兩國在特定問題上存有「不同意見」。蒙古曾因為擔心過於依賴中國這個龐大鄰國,一度計劃經由更加迂迴、昂貴的鐵路向北借道俄羅斯,向太平洋海岸出口礦物資源。對此,世界銀行對此並不贊同,稱其不切實際。如今,中蒙兩國開始就此問題展開討論,表明蒙古顯然已經接受經中國出口還是最佳選擇的事實。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3: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