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秘「北戴河」療養院:西邊中直機關 東邊國務院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4-8-12 11: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戴河自北向南流淌,匯入渤海,北段為北戴河,南段為南戴河。尤其在北戴河段,這裡海岸線長達22.5公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每年最高氣溫超過30℃的天數,平均只有7.6天。如今,北戴河是河北秦皇島市下轄的一個區,距離北京不到300公里。優良的氣候條件、便捷的地理位置,使北戴河成為避暑的好地方。每年夏季,一些重要的會議都會在此召開。8月11日,《環球人物》刊登記者許陳靜等人的報道,帶你走進神秘的北戴河。

  安檢比較嚴格

  2012年8月15日,一個普通的工作日,《環球人物》雜誌記者登上了從北京開往北戴河的列車。湊巧的是,在1號車廂前面還有兩節車廂,掛著「加1」的牌子。1號車廂的乘客有不留意細看的,就奔「加1」去了。許多乘警站在那兒,彬彬有禮地攔住找錯車廂的乘客。一些「老北京」則會心一笑,告訴身邊的人:「又跟領導人同一趟車了。」

  這種猜測在火車抵達北戴河站后得到了印證,數輛黑色轎車停在站台「加1」車廂門口等候,車站外的主要路口已開始交通管制。記者向車站工作人員詢問,工作人員笑道:「在我們這兒,有領導人來很尋常,沒領導人來才是新聞。我們有紀律,不能打聽也不能透露來的領導人是誰。」

  事後,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這天來的是一位退休的高層領導。一些退下來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各部委的老領導,每年夏季到北戴河療養、休假,是他們退休生活中一項重要的安排。

  進入北戴河的路上有一個加油站,公安幹警在此設點,對所有外地車輛和計程車上的人員進行身份證檢查。記者問為何去年同期來北戴河時沒有這種檢查,今年有了?幹警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每條進入北戴河的道路上都有嚴格檢查,這有利於保障大家的安全,您到了北戴河,就是到了一個最安全的景區,可以放心遊玩。」

  

  
北戴河療養院


  秦皇島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北戴河區文化顧問孫志升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去年,北戴河進行了一次沙灘治理,從海底抽沙上來,又從別處調了一些優質的沙,補充到沙灘上。最近幾年遊客太多太密集,沙灘有些退化。中央領導看到了這個問題,要求保護好北戴河的沙灘。而綿延十多里、細軟舒適、完全沒有泥土和碎石的沙灘,正是北戴河優於其他沿海景區的獨特之處。」

  「夏都」的兩興兩止

  在採訪中,孫志升向《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詳細介紹了北戴河與政治的淵源——

  1898年,清政府宣布將北戴河闢為「准允中外人士相雜居住」的避暑地。1912年,北洋政府的高官開始在北戴河修建度假住所。此後數十年間,北方的北戴河和南方的廬山成了國民黨軍政要員避暑的兩大主要去處。

  1948年11月,北戴河解放。這一消息傳到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引起中央組織部的重視。中組部當時正考慮全國勝利后如何安置傷殘將士,顯然,北戴河是療養的好去處。中組部在北戴河選擇了風景最好的西山,對原有別墅進行接收或購買,組建了療養院。接著,全國工會系統也效仿蘇聯的做法,開始組織勞模到北戴河休養。

  1949年6月,朱德總司令來到北戴河,成為第一個在此療養的中共領導人。他非常喜歡這片海和山,後來幾乎每年都來,直到逝世前一年,他還對夫人說:「這座山很理想,我死了若能放在這個山上是最好啦。」

  1952年,中組部療養院移交給中央辦公廳,改名為中直機關療養院,規定中直機關的幹部一年有一周去北戴河休養的假期。1953年,中央決定夏天集體到北戴河辦公,在西山新建了房屋、道路和水塔,又對新老房屋進行了編號,新蓋的1號樓是毛澤東居住,周恩來住的德國牧師樓是27號樓,鄧小平住的老房子是16號樓。這標誌著中央暑期辦公制度的形成。1960年,這裡又給毛澤東修建了95號樓。

  從1953年到1965年,夏季的中央重要會議,幾乎都在這裡召開,「新華社北戴河電」這樣的字眼頻頻出現在報端,黨和國家的一些重大決策也不斷從北戴河誕生。這裡也因此成就了「夏都」之名。

  1966年「文革」開始,很多領導人被打倒,中央暑期辦公制度也廢止了。

  改革開放后,經濟大潮翻湧。1979年2月4日,《人民日報》在顯要位置發表了一條消息,「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北戴河休養區撥給旅遊部門接待外賓使用」。當時,鄧小平做出這個決定,是迫切希望通過旅遊業掙外匯。旅遊首先得有房子,鄧小平曾在一個文件上批示:軍隊的療養所必須全部交出,一所都不得保留。到最後,除了毛澤東生前居住的「95號樓」,其他所有療養院都交了出去,分別組建為東山賓館、西山賓館和中海灘賓館。從此,北戴河神秘的中央暑期辦公地向老百姓敞開了大門,中外遊客都可以住進原先領導人住的樓里了。

  到1984年,得到「平反」的老幹部越來越多,他們在「文革」中歷經磨難,身體大多垮了,急需休養場所。在此情況下,北戴河的一些療養院陸續還給了中央各個單位。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恢復中央暑期辦公制度。

  「夏都」的再次興起,最為海內外關注的,是在每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之前,都會在此召開醞釀會議。比如,1987年暑期,中央領導、中央書記處成員和中央政治局部分委員,在北戴河海濱對十三大報告進行了討論修改;1997年暑期,十五大準備工作也在北戴河進行,文件起草班子在這裡匯總各方面建議,進行反覆推敲。

  此時的「夏都」,與以前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老百姓開始和領導人共享這片避暑勝地,也留下了不少佳話。有一年,一位政治局常委只帶了兩名工作人員,悄然進了一家小餐館吃飯,被老闆認了出來。這位領導笑了笑,示意老闆不要驚動大家,他和普通客人一樣吃完飯、結了賬,散步離去。

  2003年,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取消暑期辦公制度。北戴河的「夏都」功能又一次中止了。在外界的感覺里,如今北戴河的政治色彩越來越淡了。

  「西中直機關,東國務院」

  雖然中央暑期辦公制度取消了,但領導人在此休養的慣例並沒有改變。在人們心目中,北戴河的神秘體現在很多地方,比如,大家搞不清眾多中央機關的療養院是怎麼分佈的,更加好奇領導人住在哪裡、如何度假。

  其實,這一切並不神秘。

  據一位曾在中央領導人身邊工作過的老同志介紹,黨、政、軍、人大和政協這五套班子的療養院分佈約定俗成,沿著海灘,「西中直機關、東國務院」,軍委原先在西邊有療養院,後來又在東邊的金山嘴修建了一處,人大和政協的療養院則是上世紀80年代修建的,也在東邊。領導人的療養院集中在西山,毛澤東喜歡平房,為他修建的95號樓就是一座有高台階和高空間的平房。後來,鄧小平也在此處居住過。最初毛澤東居住過的1號樓也是平房。其他領導人通常住的都是兩層小樓。

  早在1954年,秦皇島市就設立了北戴河暑期工作委員會,下設暑期工作辦公室,專職為中央領導服務。如今,「暑辦」是秦皇島一個相當重要的機構,據一位熟悉「暑辦」的人士透露,「每年暑期的工作壓力非常大,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調動警力『支暑』,大批交警、民警、刑警要充實到北戴河區。二是保證食品和水的安全供應。」

  至於領導人的安全保障,這位老同志介紹說:「都是由中央警衛局負責。最早的時候,警衛有騎兵、陸地和海上三部分。領導人在北戴河的活動之一是游泳,所以組織了一個排的警衛承擔最重要的海上保衛工作,習慣上叫『游泳排』。領導人在海里游泳,兩名貼身保護的警衛跟隨在很近的地方;其他警衛圍成一個圈,守在不遠處;在這個圈的外面,還有警衛划著小木船,一來是以防萬一,二來是領導人游累了可以上船休息一下。現在條件好了,小木船已經換成了小快艇。」

  據悉,做海上保衛工作的警衛,泳技都很好,甚至在體育學院受過專門培訓。他們每年春天開始在海里練游泳,每天得游1萬米。「春天的海水很冷,游完之後身子都發抖,就是要在這樣的條件下鍛煉,才能練出過硬的本事,應付海上各種情況。如果你在中央機關的海灘邊看見皮膚黝黑、目光銳利、泡在海里的人,就可以判斷他們是負責海上安全的警衛了。」

  毛澤東渤海岸邊運籌帷幄

  1954年夏,毛澤東在北戴河住得最久。一日,他在海邊與一名警衛員聊起了漲潮退潮、暖流、寒流。「世界大洋中有兩條重要的暖流。一條是墨西哥灣暖流,再一條就是台灣暖流。」說到這裡,他突然一頓,久久地遙望大海,抬起一隻手指向遠方:「台灣,我們還沒有解放台灣……」

  台灣問題,一直是毛澤東當年在北戴河著重考慮的問題——那一年,朝鮮南北分裂已成定局,日內瓦會議的結局又是越南的南北劃界,美國更試圖糾集其他國家一起將台海兩岸的分裂局面固定化。於是,當年9月3日和22日,解放軍兩次以猛烈急促的火力炮擊國民黨控制的金門,規模雖然有限,卻打擊了國民黨軍隊的囂張氣焰,同時巧妙地把台灣問題突出地提到全世界面前,表明了中國人民解放台灣的決心。

  1958年夏初,黎巴嫩人民起義,反對本國親美政府。7月中,美英兩國出兵中東,以武力干涉阿拉伯國家內部事務。當年的北戴河會議上,毛澤東決定對金門實施大規模炮擊,認為此舉既可牽制美軍,支持阿拉伯人民的鬥爭,又可懲罰國民黨軍,並摸清美國對新中國的戰略意圖。

  8月21日,毛澤東在1號樓召開了一個小範圍的軍事會議。炮擊金門作戰前線總指揮、福建軍區政委葉飛在回憶錄中這樣記載了他去北戴河彙報時的情況:「我一見到主席,就詳細彙報了炮擊金門的準備情況。彭(德懷)老總、林彪也參加了,總參作戰部長王尚榮也在座。地圖沒有掛在牆上,而是攤在地毯上。毛主席一面聽我彙報,一面看地圖,精神非常集中。彙報完了,他突然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你用這麼多的炮打,會不會把美國人打死?』那時,美國顧問一直配備到國民黨部隊的營一級。我回答說:『那是打得到的!』聽我這麼一說,主席考慮了十幾分鐘,又問:『能不能不打到美國人?』我回答得很乾脆:『主席,那是無法避免的!』主席聽后,再也不問其他問題,也不作什麼指示,就宣布休會。這是主席要進一步考慮問題了。」

  次日,軍事會議繼續召開。毛澤東首先講話:「炮擊金門,是我們的內政問題,美國人無權干涉。炮擊的目的一是對國民黨的懲罰,二是要告訴美國人解放台灣是我們的既定目標,至於何時解放台灣和採取什麼方式,主動權在我們手裡,無需別人來指手畫腳……」會議決定,仍按計劃於8月23日對金門國民黨守軍實施大規模炮擊。

  時任福州軍區副參謀長的石一宸曾回憶說,23日17時30分,我軍按毛澤東下達的命令開炮。對金門島的大規模炮擊持續了85分鐘,共發射炮彈3萬餘發,摧毀了金門島上6個炮兵陣地和有線通訊網,使金門島的指揮中斷。隨後,福建前線指揮所又根據中央軍委預定的封鎖金門的計劃,對金門從陸海空三方面實行全面封鎖。

  隨後的日子裡,毛澤東一直在北戴河聽彙報、下指示,掌握著對金門炮戰的一切動向。8月下旬,北戴河的水已經有些冷了,但炮擊金門的這幾天里,他往往是思考出一個對策便下海搏擊一番,然後沖洗一下,穿著睡衣就召集參與指揮的人開會,研究下一步的打法。

  除了炮擊金門,建國初期還有不少與經濟相關的決策也是在北戴河作出的,如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全國實行人民公社化、大鍊鋼鐵……

  鄧小平大海記住這位88歲的老人

  1952年盛夏,北京異常炎熱。

  7月下旬,時任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的鄧小平,奉調進京。8月上旬,他被任命為政務院副總理。剛來中央,工作千頭萬緒,加之周恩來總理出訪蘇聯,他要代理總理主持政務院的工作,整個夏天也沒有得到休息。次年,鄧小平來到北戴河休假,從此與北戴河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政治上的「起落」,也在北戴河留下了烙印。

  休假半途被請回京

  1953年7月17日,鄧小平來到北戴河休養。這是他第一次來到北戴河,也與大海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北戴河的美景、大海中暢遊的感覺,一下子讓他喜歡上了這個地方。他喜歡大海,酷愛在大海中游泳,直到晚年。

  但是,這次鄧小平只待了兩周,就提前結束休養匆匆趕回了北京。因為北京政壇發生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毛澤東請他趕緊回北京,幫助處理。

  事情是這樣的:兩個月前,中共中央召開全國財經工作會議,討論執行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問題,提出我國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鄧小平是會議領導小組的成員,並和政務院總理周恩來、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高崗一同任會議總的經常主持人之一。會議期間,高崗和中央組織部長饒漱石利用黨中央糾正財經工作中出現一些缺點、錯誤的機會,散布流言蜚語,攻擊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進行分裂黨和國家的陰謀活動,企圖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如此一來,討論和批評新稅制一時成為會議的中心問題,致使會議無法按照原定方針進行下去。一直拖到8月初,毛澤東看到會議偏離了方向,就讓擔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楊尚昆打電話到北戴河「搬兵」,請在那裡休養的鄧小平和中央書記處書記陳雲火速回京參加會議。8月6日,鄧小平和陳雲在京參加了會議,並在會上作了一些講話,會議的氣氛才緩和下來,8月11日,會議結束。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3: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