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最優秀大學哈佛 它的校長都幹了些什麼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7-15 16: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哈佛大學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哈佛的校長們對哈佛大學有巨大的影響,就像一個國家元首對其國家,公司總裁對其公司一樣。另外,哈佛大學的董事會和校務監督委員會通過挑選校長、監督校務等工作,起到個人和集體領導的平衡作用。再有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就是哈佛大學教職員工、哈佛的學生和廣大哈佛校友對哈佛的熱愛及他們人力物力的貢獻。哈佛的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歷史是由人民和英雄一同創造的。回顧哈佛大學的歷史,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一系列各有千秋的校長們,特別是那些為哈佛大學的發展,乃至為社會和國家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英傑,他們有極強的責任感和事業心。他們既關注和順應社會和國家發展需要,也有勇氣引導教育和社會的進步,抵制反動逆流。美國自從內戰結束以來共有二十七位總統,而哈佛在這近一百五十年裡是在僅僅八位校長的領導下發展的。曾任伯克利大學校長、后又任加州大學系統校長的科爾先生(Clark Kerr)認為,哈佛大學能經久不衰地領先的原因是基於它多年來優秀的校領導,是他們保持了哈佛的領先地位,並為全國的大學樹立了如何成為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和科研中心的榜樣。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幾位哈佛校長的故事,希望可以從中對哈佛大學成功的原因有所了解。

  哈佛現任校長福斯特擅長募捐

  哈佛的現任校長福斯特(Drew Faust)自稱從小就是有主見的「不聽話的女孩」。她有三個兄弟,是家裡唯一的女孩。據她的好友,原哈佛法學院教授、現任美國聯邦參議員的伊麗莎白·沃倫女士介紹:小時候福斯特家裡對她的期望是成為富人的妻子,而她卻成了對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大學的校長。

  福斯特生於1947年。那時的社會和她的家庭環境有很多清規戒律,指導生活的方方面面。福斯特的哥哥說,他妹妹從小也做一些家裡要她做的家務和希望她參加的活動,如養牛和學習舞蹈,但她拒絕接受傳統的富人家庭女孩的成年禮儀和規矩。

  2007年10月12日,福斯特在劍橋鎮正式就任哈佛大學校長,在就職演說中,她對大學下了新的定義:「一所大學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別對歷史和未來負責——而不單單或著僅僅是對現在負責。一所大學關乎學問,影響終生的學問,將傳統傳承千年的學問,創造未來的學問。」

  福斯特表示她喜歡募捐,她覺得募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到2008年6月30日,哈佛大學的捐款資金也達到了歷史峰值:369億美元,和越南的GDP差不多,真是富可敵國啊。但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經濟危機,美國經濟持續不景氣,各方的捐款大幅縮水,令哈佛大學的財政收支出現了很大問題。2008年年底,福斯特曾向各學系、教職員工、學生和校友發出了一封電郵,內容說:「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全球金融震蕩中,哈佛大學也無法倖免。」今年6月,福斯特做出了艱難決定,削減教職員工中的275個職位。她說:「艱難時刻只得採取艱難的措施」。

  鄧斯特:受命於危難奠定學校根基

  當校務監督委員會在1640年夏任命剛來到波士頓的三十歲的鄧斯特為哈佛學院的校長時,可以說學校是從那時開始重新創建的。

  鄧斯特是個農家子弟,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他在英國當過學校校長。儘管他的家庭背景和學業都不如他的前任伊頓光彩,鄧斯特以他的信念、勇氣、超人的精力、和天才的管理能力成為哈佛歷史上最偉大的校長之一。

  除了談到的為哈佛的管理機制打下基礎的哈佛學院章程,鄧斯特的建樹還包括很多哈佛大學長期沿用的課程、形式、和學校機構。他上任后號召1639-1640停學期間流落四方的學生們回校。那些有膽量沒被第一年的痛苦經歷嚇壞的學生真的回校復學了,他們之中產生了1642年哈佛學院的第一屆九個畢業生。到鄧斯特校長離職的1654年,哈佛有近60名學生,包括來自英國和荷蘭等歐洲國家的學生。更重要的是,哈佛的學位已經被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接受並認同。

  鄧斯特對某些宗教儀式的觀點和態度與當時的主流社會不一致。最終,哈佛校長的「異端見解」引起民間抱怨,並導致他面臨兩種選擇:或者認錯,或者辭職。珍惜和尊重他的校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和牧師們努力對他進行勸解,最後,請他留任的唯一條件是在宗教事務上不要聲張。正直的鄧斯特寧願放棄校長職位也要堅持他的信念,他於1654年秋不顧校委會的挽留,辭去了哈佛校長職務,他後來搬到本地一個在宗教見解方面可以接受他的地區並在那裡過世。

  艾略特:讓哈佛成為對全國高校和對社會最有影響力的世界性的大學。

  哈佛大學另一位最有成就的校長是任期長達四十年(1869-1909)的艾略特(Charles Eliot)先生。他對哈佛大學乃至美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以致被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總統稱為「共和國的第一公民」。

  艾略特以他理科學者的邏輯、嚴謹和實用風格在歐洲研究了教育對社會的影響、教育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歐洲和美國教育系統的特點等問題。學習和調研的收穫使他愈發對教育的意義、價值和管理感興趣。

  1869年10月,三十五歲的艾略特正式就職,成為第二十一任哈佛校長。

  艾略特認為,美國的大學不能從英國、法國或德國移植,它必須是有獨創性的,生長在自己的土地上,符合美國社會和政治的風俗。在他的就職演講里,艾略特指出,多年來關於哲學、數學、科學等學科主次輕重的爭論是不實際的,我們要把哈佛建成全面的、綜合的、最好的大學。

  在他的領導下,哈佛創辦了文理研究生院,創建了全國第一所研究生商學院,哈佛醫學院規模成為全國之最,哈佛致力把學校建成先進科學技術研究的中心,艾略特還開創了哈佛的「選課制度」,大大擴充了課程,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條件學習。同時,哈佛也對考試和評分制度進行了改革,以便更好地評估學生的學習結果。在艾略特的領導下,哈佛大學從一個培養紳士的逐漸沒落的老校重振雄威,變為對全國高校和對社會最有影響力的世界性的大學。與此同時,哈佛也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大學。艾略特本人也成了社會名人,人們希望聽取他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見解,希望得到他對自己觀點的支持。

  柯南特:幫助哈佛恢復和鞏固了它引領高教和教育潮流的地位

  在柯南特上任的1933年,儘管哈佛的院系和校舍的規模仍居全國高校之首,其他一流學校如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等也不示弱,甚至有的比較研究結果已把芝加哥大學排名到了哈佛大學之前。柯南特也認識到,如果哈佛不能吸引一流的學生和教授的話,那麼它就無法保持或恢復其領先地位。

  柯南特上任后給董事會的第一個提議,就是利用哈佛三百年校慶之機,建立有關基金,用來召集一流教授和學生。他還在校內建立「不能晉陞就走人」的制度:在當了一定年頭的助理教授和副教授之後,沒能晉陞正教授的教員們就得離校。這項制度曾引起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的抗議,差點使柯南特遭到免職。

  為了能發現和招收優秀學生,柯南特還積极參与在全國推廣中學學生能力考試(SAT)。在其他大學校長和教育專家的啟發和鼓勵下,柯南特指派哈佛教務長組成教改研究團隊,對哈佛和全國的教育系統進行調研。結果不僅更新了哈佛的本科教程,也促進了全國的基礎教育。這一系列改革和創新也幫助哈佛恢復和鞏固了它引領高教和教育潮流的地位。

  柯南特的業績還包括建立專門培訓新聞界精英的尼曼基金,建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的前身)。

  在柯南特的領導下,哈佛大學參與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科研,包括原子彈的研究。柯南特本人還擔任國防研究委員會主席,並在戰後去過莫斯科參與核武器控制的協商。在這期間,他與羅斯福總統、杜魯門總統和艾森豪威爾將軍都有工作往來。

  1952年秋,美國新上任的艾森豪威爾總統和他的國務卿邀請柯南特擔任美國駐德國總管。他接受了邀請並於1953年1月向哈佛校董事會辭職。消息傳開,舉校震驚,一位學校高管感嘆:「讓哈佛校長去單單管理德國?這簡直是降了十級。」

  博克:提升了哈佛大學國際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董事會選中四十歲的哈佛法學院博克(Derek Bok)院長。比起艾略特年代,現代社會和公眾對學校有更多的評判及監督,也有更多的政府法規要遵從,還有更多的利益團體要避免觸犯,這意味著博克校長要操心的事比他的前任要多得多。因此,博克上任后的首要改革之一就是建立由幾位副校長和首席律師組成的領導團隊,分別負責財務、校務、政府和社區關係和聯絡、開發和校友關係、法律等方面的工作。

  在博克校長領導下,他任命的文理學院院長羅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成功地組織和進行了哈佛本科課程的又一次改革。博克校長還力爭使哈佛學生的來源和背景更多樣化,鼓勵並導致更多哈佛學生參與社會服務。

  博克校長不僅擴充了哈佛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還鼓勵成立有關艾滋病、能源和環境、貧困問題、職業道德和國際安全問題的研究部門。他還提倡更多地錄取國際學生,接受國際訪問學者,為他國培養領導人才。結果,哈佛大學國際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和國際訪問學者人數在全國高校里都達到首屈一指的地位。

  博克在當了二十年哈佛校長後於1991年辭職離任。2006年,當薩默斯(Larry Summers)校長提前離任,哈佛一時沒有接任校長時,博克又被請出任臨時校長,成為哈佛現代歷史中唯一兩次擔任校長的人。

  魯登斯坦:促進哈佛大學的進一步全球化

  1991 年的校董事會挑選新校長的期望之一就是他/她能夠把各學院團結起來,更有效地進行校長「中央」領導。新校長魯登斯坦(Neil Rudenstine)是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生,后在哈佛大學獲得文學博士。他之前擔任過普林斯頓大學教務長和梅隆基金會副總裁。他在哈佛進行了一系列旨在協調和加強中央管理的嘗試,包括跨院和跨專業合作,應用信息技術於教學和科研及統一管理系統,和新校區的綜合規劃和開發。他也強調進一步的國際交流,促進哈佛大學的進一步全球化。在他的遠見中,哈佛的研究中心將遍布全球,哈佛將成為日不落研究「王國」。

  魯登斯坦校長還成功地領導了九十年代哈佛大學創紀錄的集資運動,從一十七萬五千位校友那裡獲得二十六億美元的贊助資金,大大超出集資計劃原定數額。這不僅反映了哈佛大學集資工作團隊的能力,也反映了關心母校的校友依然大有人在,和他們的富有。

  魯登斯坦校長曾因操勞過度虛脫昏倒。他決定在當了十年校長后辭職。2001年3月,哈佛選用原聯邦財政部長薩默斯任校長,據當時《波士頓環球報》報道,哈佛董事會要的是一位有創新思想的新面孔、一位能超越一般高等教育思路的改革的領路人。

  薩默斯:集資有成效

  薩默斯的學術和職業生涯極為傑出。他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士,於1982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博士。一年後,他成為哈佛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1987 年,他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AlanT.Waterman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的社會科學家。1991年,他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1999年,他在柯林頓總統的政府里擔任財務部長。

  薩默斯校長任職期間,哈佛大學包括研究生院有顯著發展,集資有成效。他進一步進行全球化發展的努力,進一步規劃和開發新校區,利用學生經濟資助進一步吸引優秀學生。

  薩默斯在當校長期間也引起幾番風波。2001年秋,他對哈佛大學一位著名黑人教授的批評招來那位教授的反駁。最終那位教授決定離開哈佛去了普林斯頓大學。 2005年,他在一次會議發言中,言辭被認為有歧視女性之嫌,引來校內外眾多批評,並導致薩默斯本人的多次道歉。兩個月後,在哈佛文理學院教授的投票表決中,多數人對薩默斯校長的領導表示不信任。儘管哈佛大學董事會表示對薩默斯校長完全有信心,哈佛學生也多數希望他留任,最終,薩默斯還是於2006年2月宣布辭職並將於當年6月離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3 09: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