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搭建流行病探測網路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4-6-28 02: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時間:2014-06-27 09:40 來源:環球科學

  隨時都有人可能發作哮喘。在美國,這種會造成呼吸困難的疾病影響著大約2 500萬人,而每年其中有一半人會病情失控。

  

  他們可能匆匆趕往急診室,或者至少設法去拿急救吸入器(rescue inhaler)。然而,我們很難預測哪些人可能面臨這類緊急狀況,因為能夠確認發病趨勢的相關統計數據,只能來自這名患者發病數日或數周后自己的回憶。 新的技術可能改變這種情況。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加利福尼亞州的薩克拉門托等地區以及華盛頓州的哮喘患者正在使用一種新型的急救吸入器,其頂端安裝了一個小型感測器,可以用無線信號發送患者使用設備的時間、地點和頻率等信息。數據通過安全伺服器傳到患者的手機和醫生的監視器上,即時記錄患者情況,並將信息歸檔,以備日後參考。 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審批通過的這種數據監控系統名叫「哮喘警察」(Asthmapolis),而它只是新湧現出的眾多醫療監控策略之一。這種策略將傳統醫療的記錄保存方式、公共衛生監控、可產生實時報告的數據挖掘技術,以及移動通信技術結合在一起,可以讓患者、醫學研究者、公共衛生與環境當局同時受益。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造福社會信息技術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 the Interest of Society)的衛生部主任史蒂文·德梅羅(Steven DeMello)說:「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中,有三件事會尤為突出:主要人群的老齡化、慢性病的大幅增長、護理人員的不足。」移動診斷與監控可以在早期察覺危機,與遠程醫療人員取得聯繫,讓患者有足夠的信息來掌控自己的病情,從而減少人口分布趨勢的改變對醫療衛生的影響。 項目啟動「哮喘警察」的創意,源自其創始人之一戴維·范西克(David Van Sickle)對官方哮喘數據的失望。范西克取得博士學位后,在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的國家哮喘控制項目組(National Asthma Control Program)任疾病調查員,「我們了解不少有關哮喘及其治療的知識,但多數患者的病情並沒有得到控制。因為患者不會彙報自己的情況有多糟,醫生無法正確地指導治療,於是患者就只能面臨頻繁光顧急診室、住院、缺課、誤工的風險——而這些情況都在公共衛生可以監控的信息之外。」 范西克意識到,患者們已經隨身攜帶著可以客觀彙報病情的設備——急救吸入器,而反覆使用吸入器是出現緊急情況的信號。路易斯維爾的感測設備就可以用於確認,該市的環境中有哪些可能引發哮喘的物質;而在薩克拉門托,感測設備就是用於確認患者是否得到了恰當的隨訪護理。 路易斯維爾希望部署至少500台感測器,以此分析哮喘在一年時間內會對人口有何影響,並確認該市臭名昭著的空氣質量會不會導致哮喘惡化。薩克拉門托的實驗項目則是弄清,即時將患者癥狀反饋給醫生到底能否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項目還有可能給其他患者帶來意外的福利,首先,許多本地哮喘患者是農場工人,充滿灰塵的戶外工作助長了哮喘的氣焰;如果他們的健康能得到更好的管理,就可以少去急診室,從而緩解急診室過度擁擠的狀況。此外,將來自患者感測器的數據與天氣預報放在一起比較,醫院就可以對所有患者發出警告,提醒他們注意可能的風險,比如通過簡訊發出預警。帕特馬斯說:「如果天氣乾燥酷熱,風朝某個特定方向刮,我們就可以發送一條簡訊說:『今日天氣惡劣』。」 追蹤趨勢「哮喘警察」這樣的技術之所以得到發展,得益於兩種最新趨勢的影響:患者遠程監控和從非傳統渠道收集監控數據。 遠程監控可以追蹤患有慢性疾病、有可能急性發作(比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醫生可以在患者家中,或讓患者隨身攜帶一種設備,這種設備會與醫生辦公室或醫院保持連接,以便接收到信息的健康專家能給出干預建議。美國退伍軍人衛生管理局(Veterans Health Administration,VHA)已經對遠程監控進行了十多年的實驗,所連接的設備多種多樣,既有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儀,也有浴室磅秤(體重改變可以指示充血性心力衰竭加重)。除了VHA,其他一些機構也開展了一些實驗,比如讓患者使用連接到電話線的心電圖設備來報告心力衰竭的早期徵象;使用可無線通信的藥物銷售機來記錄銷售機的開啟情況;讓糖尿病患者通過智能手機上的應用程序,報告飲食及自己注射胰島素的劑量;讓哮喘患者使用帶藍牙功能的最大呼氣流量計,來檢查自身呼吸道是否收縮。 由於大部分技術面世時間尚短,相關的深入研究還很少。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掌控感大幅度加強,對護理總體滿意。不過,只有經過大樣本量的患者使用,才能證明感測器技術對於改善護理質量的全部價值。 通過遠程監控收集到的大部分數據,都是從患者傳至相應的醫生或治療組,因此這樣的監控是以特定個體為目標的。而在另一種趨勢中,比如「哮喘警察」及類似項目,信息流是以多對多的方式傳播——即從多個源頭提取信息,惠及多個使用者,從政治家到公共衛生機構皆可受益。 傳統上,疾病監控數據都來自醫學與公共衛生機構,也只在這些機構內流轉:它們的源頭是醫生,流經衛生部門之後,由政府機構發表。而同時面向多人的監控模式,最早很可能源自「新興疾病監控項目郵件」(Program for Monitoring Emerging Diseases mail,ProMED-mail),這是由學術界的自願者管理的郵件系統,始於1994年,現在已經積累了大約6萬名用戶。ProMED-mail的信息來源多樣,不僅有政府機構等官方渠道的信息,還有新聞報道、博客等非官方消息。第二代項目是誕生於2006年的健康地圖(HealthMap),創始人為波士頓兒童醫院的一個醫療組,它結合了讀者的主動貢獻(即ProMED-mail賴以為生的資源),和被動、自動進行智能加工的政府數據、新聞報道及社交媒體上的閑言碎語,然後產生全世界疾病暴發的實時地圖。 數據挖掘:這是「哮喘警察」的一張屏幕截圖,其中的紅色大頭針標明了有患者使用急救吸入器的地點,橙色區域是其他需要使用吸入器的患者所在的地點。 這兩個項目都發現,面對疾病的重大動向,它們可以比傳統監控的反應更迅速。比如2009年4月,健康地圖的網頁抓取工具發現了墨西哥報紙中對呼吸系統疾病的報道,這比CDC宣布第一批H1N1流感病例要早好幾個星期。 與此同時,其他人也在研製收集健康數據的新一代便攜設備——不僅針對疾病人群,也針對想要保持良好狀態的健康人群。其中有些工具是獨立設備,比如由美國Fitbit公司研製的一組可穿戴的運動感測器,可以和手機應用及網路監視器通信;還有些是智能手機應用程序,比如Ginger.io,其功能之一是利用手機的加速計監控運動情況;再比如Cardiio,可以利用手機的相機記錄脈搏數。很多此類工具會將數據傳到社交網路,比如,Fitbit的一個設備可以自動將每天運動情況發布到推特上。 和較早的那些工具一樣,所有新工具都面臨一個難題,那就是如何說服人們來使用。這是一個越來越重視縮減醫療費用的時代,一個成功的設備很可能需要證明,它們能讓使用者免去就醫之苦,或者至少推遲需要昂貴治療的時間。(撰文 瑪麗安·麥肯納(Maryn McKenna)  翻譯 賈明月) 更多內容,請參見《環球科學》2014年第7期《上雲端,改變天氣》一文。

  轉載聲明:本文來自環球科學(huanqiukexue.com),轉載請註明出處。分享到:

  網路支持

  

  

  

  熱點內容無需記憶的密碼系統問世 讓黑客用光束重寫量子晶元:超高速計算半浮柵晶體管將引發晶元革命IBM超級計算機重奪世界第一 耗電定製寵物,只需按下「列印」鍵

  

  推薦內容搭建流行病探測網路通過遊戲人物,判斷玩家性別生物醫學大數據缺失的環節扭曲圖形做鎖屏密碼更加安全中科院研製意念控制外骨骼:可一拳打穿牆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21: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