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青楊:中國進口車憑什麼全球最貴?

[複製鏈接]

4977

主題

5008

帖子

67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ishangxiu 發表於 2014-5-28 09: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日,央視《經濟半小時》欄目又曝光進口車暴利。同樣的寶馬750:國外60萬元,中國200萬;寶馬X5:國外5萬美金,中國90萬;卡宴3.6:美國約30萬元,中國88.6萬;途銳:美國29.54萬元,中國78萬!央視稱暴利元兇是外國汽車生產商壟斷中國市場並任意抬價,到底是什麼造就了如此三到五倍的的「超級價格」?



與央視觀點不一樣的是,網友談論最多的是稅多。一輛進口車若想要合法進入中國銷售,有幾輪稅費要交。首先是25%的關稅。第二筆是根據車型排量計算的消費稅,而這一稅收的稅率可高達40%。第三筆是17%的增值稅。之後,如果進口的汽車是自用,還需要承擔10%的車輛購置稅。綜合下來,中國消費者購買進口車共和稅負最高可達144%,是美國消費者的7倍到10倍,為世界之最。



但刨去各種稅費,在中國內地銷售高檔車的利潤仍高於國際平均30%左右。這些外國品牌車賺取巨額利潤的方法通常是,進入中國的到岸價已經加價,先將利潤留在了境外;完稅以後,還要加上外國汽車廠在中國公司的利潤;另外,還有中國經銷商的利潤。層層加價,進口車在國內銷售價格高於國外價格的3倍,就顯得很尋常了。



在當今的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會允許或者說放任外國進口汽車在本國獲取暴利,而一些跨國公司在中國汽車市場上,卻通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大幅抬高產品價格,控制零配件銷售等手段獲取暴利,嚴重侵害了中國消費者的權益。  



以前我國的4S店還可以自行進口車輛,這兩年,幾乎都是總代理統一進口分配。而多一個環節就又多一道利潤,而且還可以用貨源進一步控制4S店。最後幾乎一切權力都捏在國外廠商手裡,不管是價格還是銷量,或是商務政策,都是主機廠說了算,這在全世界都絕無僅有。



在國外,一個汽車品牌有很多經銷商來經營,充分的市場競爭很難進行價格操縱,比如在美國汽車大賣場,什麼車都有,且非常便宜。而在中國內地,從汽車銷售到零配件服務,只有單一的4S店渠道,因而從產品定價、零配件分撥、商務政策全是國外廠商說了算,很容易形成縱向壟斷。表現最明顯的就是,一些總代理為了維持市場壟斷地位,往往會設置最低銷售限價,二級經銷商一旦突破底線,就會受到嚴厲處罰,因此,這直接導致了外商在華銷售一輛進口汽車的平均利潤,幾乎等於10輛國產汽車。 



正是有旺盛的市場需求和不充分的市場競爭在,進口車的「高價和暴利」才成為可能。但分得這些「暴利」的,除了外國汽車企業,還有大量國字型大小企業。諸多國有大型車企,在政策扶持下跟最好的外國車企合作,還把持了銷售渠道,實際上相當於外國車企在中國的壟斷代理商。最終,跨國車企和國企紛紛獲益。像一汽集團,在旗下自主品牌連年虧損的情況下,卻賺得盆滿缽滿,成為受國資委表彰的盈利典型,其利潤率更是遠超國際車企巨頭。



另一方面,進口車的價高不僅在於壟斷的經銷商,消費者也有責任,中國消費者高價買進口車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面子問題,比如一輛奧迪Q7,2010年時托關係都很難買到,甚至要加價二三十萬。一輛售價298萬元的頂配路虎覽勝,2011年更要加價至少六七十萬,這樣加價自然就把車價推得非常高。但經銷商就是這種心態——既然我加60萬,你還得托關係買,加多少你都願意,那我不賣高價白不賣。這種奇特的消費行為助長了進口車三倍、五倍的價格。



那麼在中國這些高端進口車的買主都是哪些人,又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呢?如同奢侈品一樣,高價進口車也是一種身份的標識,中國的有錢人需要這種能體現自己身份的東西來裝點門面。以北京為例,近幾年這些高端進口車大多是私營企業家、富二代在大量消費。2010年,北京的豪華車有50%被拆遷戶買走了,因為很多拆遷戶,比如大興修建機場,就會給他們一大筆拆遷費,這也促成了他們消費的畸形。



這種心態在生意場上更是發揮到了極致。比如,在浙江民營企業外貿出口型的不在少數,那些大公司至少擁有一輛賓士S級或寶馬7系是一種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它不僅代表著經濟實力,也代表著一種品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不與陌生人說話,看車知人」。如果與一個重量級的生意夥伴洽談,開一輛品牌稍遜的奧迪A8或賓士E級、寶馬5系,很容易被人當作老闆的「跟班」;還可能被認為是經濟實力不夠,合作告吹。



中國部分富人的這種畸形的消費觀,無疑助長了這種高價格。好像不用奢侈品,不開豪車,就顯示不出來自己的身份。但在進口車的「牛氣」面前,我們不妨也多些思考,多做些自我改善和努力。一是如果國貨能自強,國產汽車也能能打造同樣品質,中國人哪需花如此多的冤枉錢;二是中國進口汽車市場經濟需要自由定價,壟斷需破除;三是「只買貴的不買對的」這種爆發戶心態更要反思。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9: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