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無上密續隨身三昧耶圖

[複製鏈接]

1635

主題

2471

帖子

8711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87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開心樹 發表於 2014-5-6 10: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三昧』,梵語samadhi 之音譯;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譯為等持、正定、正心行處等。即將心定於一處(或一境)的一種安定狀態,稱為定;遠離惛沉、掉舉而保持平等之心,稱為等持。一般俗語形容妙處、蘊奧、訣竅等皆以「三昧」稱之,係套用佛教用語而轉意,然已與原義迥然有別。



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處,不令散亂,而保持安靜,此一狀態稱為三昧;亦即將此一心集中於專一對象的精神作用,可分為兩種:一是與生俱來的精神集中能力(生得定),一是因後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後得定);前者乃前世業力的結果,後者由修行而得。心到達三昧的狀態時,即起正智慧而開悟真理,故以此三昧修行而達到佛之聖境者,則稱三昧發得或發定。



據《十住毘婆沙論》卷十一載,三昧乃四禪(四靜慮)、八解脫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脫門(無漏之空、無相、無願三昧)和三三昧(有覺有觀定、無覺有觀定、無覺無觀定)稱為三昧。因此,定小三昧大,是故一切諸佛菩薩所得定皆名三昧。



又據《大智度論》卷二十八也謂三昧有兩種:1.聲聞法中之三昧,即空三昧、無願三昧、無作三昧2.摩訶衍法中之三昧,即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綜合以上二論所說,狹義之三昧乃指空等之三三昧,廣義則指四禪及其他諸定。



在原始佛教中,如《阿含》等經典所說的三摩地大抵是四禪八定、空無相無願及有覺有觀等的三昧。大乘經典中則出無數種三昧,如《法華經》卷一出無量義處三昧,舊譯《華嚴經》卷六齣華嚴三昧,《大方等大集經》卷十五齣海印三昧,《超日明三昧經》卷上舉出十一種三昧,《大品般若經》卷三及卷五舉首楞嚴、寶印等百八三昧等等。而以說三昧為主要內容的三昧經典有《般舟三昧經》、《慧印三昧經》、《自誓三昧經》、《佛印三昧經》、《念佛三昧經》、《金剛三昧經》等。





【三世無障礙智戒】 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無為戒、真法戒等,名目雖多,但就是十善戒,因十善戒是能生三世無障礙智的戒律,故名三世無障礙智戒。



【三平等戒】 三昧耶戒的譯名。



【大乘戒】 又名菩薩戒,即菩薩僧所受持的戒,如梵網經中所說的十重禁四十八輕戒,及善戒經中所說的三聚淨戒是,天台宗謂之圓頓戒,真言宗謂之三昧耶戒,禪宗謂之無相心地戒。



【秘密戒】 密教的戒律,即三昧耶戒。



【菩提心戒】 以菩提心之自性清淨為戒,是三昧耶戒的別名。



═月愛三昧═



譬如月光能令一切優鉢羅花開敷鮮明。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能令眾生善心開敷。是故名為月愛三昧。



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歡喜。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能令修習涅槃道者心生歡喜。是故復名月愛三昧。



譬如月光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形色光明漸漸增長月愛三昧亦復如是。令初發心諸善根本漸漸增長。乃至具足大般涅槃。是故復名月愛三昧。


譬如月光從十六日至三十日形色光明漸漸損減月愛三昧亦復如是。光所照處所有煩惱能令漸減。是故復名月愛三昧。



譬如盛熱之時一切眾生常思月光。月光既照鬱熱即除。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除貪惱熱。是故復名月愛三昧。



譬如滿月眾星中王。為甘露味一切眾生之所愛樂。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諸善中王為甘露味。一切眾生之所愛樂。是故復名月愛三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09: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