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海軍副司令員丁一平-重讀甲午,還北洋海軍將領公正評價

[複製鏈接]

3516

主題

3766

帖子

68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本帖最後由 陰陽師丶花 於 2014-4-23 14:04 編輯

  甲午海戰的硝煙散去近兩個甲子了,那段屈辱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再復返,曾經遍體鱗傷的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復興。在此歷史時刻,我們重新反思那段令人痛心的往事意義何在?我們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客觀分析、正確評價、重新反思甲午海戰那段屈辱歷史有其特殊意義,以更寬的視野,從更高的層次,更科學、更全面、更深刻地吸取歷史經驗教訓,這既是一個有著5000年悠久文明偉大民族應有的歷史擔當,更是實現「富國強軍」和建設「海洋強國」,增強全民族海洋、海權意識的現實需要。

  

  提到甲午戰爭和北洋海軍,就不得不提到洋務運動,中國有了自己的煤礦、鋼廠,可以自己製造輪船、槍炮。當時,中國的國勢要強於日本。英國人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19世紀下半葉中國進行了5次對外戰爭,《中法合約》是唯一沒有割地賠款的合約,這就是洋務運動的成功所致。通過洋務運動,中國基本上達到了「我能自強,則可以彼此相安」的目的。下圖為清同治四年(1865),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共同創辦江南機器製造局,又稱「江南製造總局」,主要生產槍炮、彈藥等軍用品。

  

  

  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中國破天荒地有了一支在亞洲堪稱一流的近代化海軍艦隊。這支艦隊在人才培養、裝備建設、基地建設、制度建設、教育訓練、戰術技術等方面全面依靠和學習借鑒西方,建軍治軍有許多新的特點和寶貴經驗。這支艦隊成軍后,在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海洋利益、威懾遏制外敵入侵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作用,也一度遲滯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步伐,將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時間大大向後推遲。(丁一平)圖為停泊在港口的北洋水師的艦艇。

  但是,洋務運動是不徹底的改革,是只改器物、不改制度的改革,是不觸及腐朽統治階級利益的改革,是半途而廢的改革。這種失敗改革的結果,必然首當其衝地影響北洋艦隊,使這支生長在封建落後、腐朽沒落、封閉保守制度和一窮二白工業、科技基礎下的洋艦隊,先天性存在嚴重的水土不服。同時,舊觀念、舊體制、舊制度、舊軍隊的種種弊端與惡習也不可避免地束縛、影響著北洋艦隊。

  反觀日本,明治維新實現了較為徹底的改革,日本為拓展其海外利益,舉國節衣縮食建設海軍。實際上北洋艦隊成軍之時,也是停止造艦、停止發展之時,日本利用這一寶貴時間以每年增建2艘主力戰艦的速度趕了上來,到甲午海戰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全面落後於日本的聯合艦隊。從某種意義上說,北洋艦隊的失敗是洋務運動失敗的必然結果,也是晚清政府改革失敗的重要標誌。(丁一平)圖為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青年學生。

  

  

  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地位。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日漸頹微。甲午戰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然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朝野上下,自信心喪失殆盡。(節選自《中國大時局 2014——問題、困境與必然抉擇》,高連奎著)圖為日本宣傳畫:日軍斬殺俘虜清軍。

  

  評價北洋艦隊將領首先應當分清戰敗的主次責任。甲午戰爭所處的年代正值清朝末年,清王朝已陷入全面危機。政治統治的腐朽沒落,戰略決策的消極保守,派系黨伐的明爭暗鬥,封建軍隊的腐敗渙散……這些才是導致甲午戰敗的主要原因。(丁一平)圖為1894年7月25日(農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北洋水師的戰艦「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的「浪速」艦悍然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製造了高升號事件。

  北洋艦隊成軍之後,朝廷大員指手畫腳者多,真正幫助扶持者少,前來校閱觀摩者多,前來解決問題者少。這致使戰爭即將爆發時,艦隊戰備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毫無疑問,北洋艦隊將領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實事求是地分析,許多關鍵問題確實不是他們能夠解決的。在指責他們負有戰敗責任的同時,我們更應看到這樣一些重要事實

  事實之一: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之日,也是停止發展之時。1891年,清廷決定停購外洋船炮兩年,丁汝昌十分著急,他曾上奏:「……從前所購船艦,經歷多年,已成舊式,機器漸滯,運用不靈,比較外洋新式快船,速率懸異,且快炮未備,難資戰守,一旦有事,恐難支拄,請及時增購船炮,以備防禦。」但是他的多次建議均未被採納。大戰在即,為應對日本威脅,丁汝昌提出添置新式快炮需銀61萬兩的最低要求,清廷仍舊拖而不辦。大戰之前清廷大興土木修園,所花銀兩再建兩支北洋艦隊也綽綽有餘。大戰之後割地賠款圖苟安,所賠銀兩更是令人瞠目結舌。我們不禁要問,連添置幾門快炮都辦不成的艦隊將領,何以承擔戰敗的主要責任?

  事實之二:消極防禦戰略貫穿北洋艦隊作戰的全過程,「保船制敵」、「以戰為守」方針束縛著北洋艦隊,但北洋艦隊將領只是這一消極作戰方針的執行者,而非決策者。僅舉一例:豐島海戰前,丁汝昌對日本艦隊來襲就預有判斷,制定了親率北洋艦隊主力8艘戰艦護航的計劃,這個計劃開始也得到李鴻章的認同,並授權「相機酌辦」,丁汝昌據此提出了「大隊到彼,倭必開仗」、「倘倭船來勢兇猛,即行痛擊」的應對之策,但卻被李鴻章訓斥后取消了大隊護航計劃。結果豐島海戰中清艦在明顯劣勢下慘敗。連派出多少兵力都說了不算的艦隊將領,如何承擔指揮不當的主要責任?(丁一平)圖為1894年的李鴻章。當時他還認為戰爭打不起來。看來此時他的精神尚佳,和一年後在馬關判若二人。

  事實之三:甲午戰爭並非只是海戰,陸上作戰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陸海相輔相成,陸岸是北洋海軍的依託。陸上作戰,儘管廣大清軍官兵也有英勇作戰之舉,但總體上是敗得快、敗得慘。遼東戰場,日軍順利佔領遼東半島,使北洋艦隊失去了最重要的基地旅順;山東戰場,日軍榮城灣登陸如入無人之境,威海港南岸各炮台一日之內全部失守,北岸炮台和衛城守軍不戰而棄守,北洋艦隊腹背受敵,成為孤軍,苦苦等待的陸上援軍始終未見。甲午戰爭海戰的失敗固然影響重大,陸戰的失敗又何嘗不是如此,陸戰慘敗的責任又該誰來負呢?

  事實之四:劉公島被包圍后,清廷內外臣工、將領意見紛紜,有的主張艦隊出擊;有的主張退往煙台;有的主張水路相依,協同作戰;有的主張固守威海,陸上增援;最後是哪一種決心也沒定下來。結果是,港口被日聯合艦隊絕對優勢兵力死死封住,艦隊出擊「出不去」;陸岸被日軍全部佔領,協同相依「依不上」;陸上增援清軍無影無蹤,堅持固守「守不住」,最終艦隊只能走向覆滅。

  

  

  丁汝昌戰後長期背負罪責,至今仍爭議不斷,有很多不實之辭應當加以澄清。指責丁汝昌的不實之辭主要有三個方面:一說丁汝昌能力不強、指揮無方。這主要是指他不懂海軍專業,領導管理能力不強,造成艦隊管理不善。另外,有人認為丁汝昌擔任北洋艦隊提督,完全是李鴻章「任人唯親」的結果。誠然,丁汝昌出身淮軍,並非海軍科班,專業知識不及留洋培訓將領。與北洋艦隊科班出身將領相比,丁汝昌是資歷最深、作戰經驗最豐富、戰功最多的將領。作為統領艦隊的提督,能夠在較短的時間裡使艦隊成軍,並投入作戰,其責任、壓力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實際上,丁汝昌很早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一直在努力學習近代海軍知識。從他留下的大量親筆文件可以看出,他海軍專業術語熟練,表達準確,相當熟悉艦隊業務,具體到上午操炮、下午操槍、逐日輪流打靶的訓練安排,甚至艦船修理舊洞的數量他都親自抓落實。某次,運抵軍中的煤炭短少10噸,丁汝昌硬是5次追討,直至補齊,從中可以看出丁汝昌對艦隊建設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時清朝上下既無海軍傳統,又無海軍文化,更無人才培養的歷史積澱,選用既懂海軍專業、又有實戰經驗的將領談何容易,說李鴻章用人完全是「任人唯親」,也有失公允。

  二說丁汝昌「怯戰」,消極保船,貽誤戰機。這一指責實際上是朝廷大員推卸責任、尋找戰敗替罪羊之舉。甲午戰爭中,丁汝昌幾乎參加了北洋艦隊除豐島海戰外所有的戰鬥和重大行動,黃海海戰中,他負傷后還不肯進艙,仍坐在甲板上激勵將士。而在抗敵過程中,丁汝昌時常遭受無端指責及處分。他有許多機會可以推諉卸責脫離戰場,但他從未這樣做,有些甚至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頂著來自朝廷的問罪、處分和言官們如潮的聲討、謾罵,抱定必死決心,忍辱負重堅守指揮崗位,直至自殺殉國,這樣的人會「怯戰」嗎?實事求是講,丁汝昌在指揮上深受李鴻章「保船制敵」消極防禦方針的束縛,但他僅是這一方針的執行者。將「怯戰」、消極保船和貽誤戰機的帽子扣在他頭上,顯然有失公正。

  三說丁汝昌是主要的投降派,是失敗的禍首。這是當時光緒皇帝和一些朝臣為推卸戰敗責任對丁汝昌的指責,什麼丁汝昌「一貫畏怯避戰」,「旅順危急,率兵艦望風先逃」等,現代還有人提出他是「先降后死」,稱他自殺不是「以死報國」,而是自知罪責重大,以死卸責,以免家族遭到誅罰。這樣評價一個英勇抗敵、自殺成仁的將領是很殘忍冷酷的。試想在艦隊陷入絕境之際,日軍將勸降書送至丁汝昌手中,威逼利誘他投降,丁汝昌斬釘截鐵表示「予決不棄報國大義,今惟一死以盡臣職!」時,是一個怎樣的心境?僅用「以死卸責,以免家族遭到誅罰」來解釋原因,是完全站不住腳的。丁汝昌這種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忍辱負重,最後時刻盡節以終的崇高品格和愛國精神難能可貴。這一切不應否定,也不容否定。歷史應當還丁汝昌這個甲午戰爭最大的悲劇人物以公正。  

    劉步蟾,北洋海軍右翼總兵兼旗艦「定遠」號管帶。黃海海戰中,在丁汝昌受傷後代為指揮。在威海保衛戰中,他英勇抗敵,最終在不得不引爆「定遠」后,拒絕投降而服毒自殺。甲午戰爭后,國人對劉步蟾的評價一直是正面的。但至20世紀中葉,他突然又成為史學界關注的焦點,在一些學術書籍和影視作品中,其形象變得相當負面。據查,劉步蟾的這些惡名主要來自英國人戴樂爾(又譯泰萊)之手。戴樂爾是北洋艦隊洋員,海戰時曾擔任「定遠」艦副管駕,在其晚年所著回憶錄《中國事記》中,劉步蟾被描述成為中國將領中的反面典型。由於戴樂爾是海戰的經歷者,他的話具有一定權威性,因此該書譯本被視為研究北洋海軍的重要一手資料。

  評價歷史人物,實踐是最好的檢驗。戴樂爾攻訐劉步蟾的要害問題,是指責他在黃海海戰中擅自改變既定陣形,怯戰自保。那麼,北洋艦隊將雙縱陣改變為雁行陣,是否是劉步蟾擅改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丁汝昌在戰後報告中明確指出曾下令變陣,劉步蟾代表提督發出變陣旗號,完全是職責所在。其次,變陣后「定遠」艦居於艦隊正中最前方,距離日聯合艦隊本隊最近,受敵火力威脅最大,又怎麼可能自保?再次,海戰中「定遠」艦一直衝鋒在前,從第一個開火到最後一個撤離,如果劉步蟾怕死,「定遠」艦怎麼可能會有如此勇敢的行動?

  

  「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是北洋海軍將領中著名的民族英雄。但就是對這樣一位將領,時下也有少數人提出質疑,認為鄧世昌是後人搞「虛假宣傳」的產物。其主要質疑有四:一是對鄧世昌治軍嚴格提出質疑。有文章認為鄧世昌對下屬十分苛刻、嚴酷;還有人說鄧世昌在北洋艦隊中是事故率最高的一位管帶,不配做 「民族英雄」。應該承認,鄧世昌不是完人,他有缺點。在封建舊軍隊中打罵士兵是普遍現象,艦隊即將開戰之際,面對存在的紀律鬆弛、鬥志渙散等問題,採取非常手段整肅軍紀實屬正常,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標準去苛責。而對於事故率高的問題也應客觀分析,北洋海軍成軍僅6年,駕馭的又是代表當時科技水平的新式戰艦,在官兵素質尚不高的情況下,事故隱患在所難免。鄧世昌自投身北洋艦隊後事事爭先,頻繁執行各種任務,而執行任務多、幹事多者,事故概率自然會高。對此,不應以偏概全。(丁一平)圖為北洋海軍致遠艦主要官兵合影,中立者為鄧世昌。

  二是對鄧世昌駕艦撞擊「吉野」提出質疑。有人認為,「致遠」艦速度不及「吉野」,「以慢撞快」非常盲目;還有人強調,在蒸汽鐵甲戰艦的時代,使用撞擊戰術很不科學。從專業的角度分析,其一:當時日艦正以優勢兵力和火力形成對旗艦「定遠」的圍攻,形勢非常危急,鄧世昌此舉可吸引敵艦、減輕旗艦壓力;其二:撞擊戰術在當時仍有一定適用性,「致遠」艦艦首下方就有為實施撞擊而設計的沖角,當時「吉野」在縱隊隊列之中不便機動,又正好處於「致遠」艦首正橫位置,「致遠」是以截擊態勢沖向日艦,一旦撞上可收重創敵艦之功效;其三:「吉野」具有側舷速射炮的火力優勢,正橫向是其發揚火力的最佳方位,「致遠」試圖撞擊「吉野」,迫使其轉向,可直接降低其火力效果,有利於改變北洋艦隊的不利態勢。由此可見,撞擊「吉野」並非盲目之舉,而是試圖以重傷之艦為戰局作出最後一搏的英勇選擇。

  三是對「致遠」艦的作戰準備提出質疑,認為很可能是日艦炮彈命中「致遠」引爆艦上魚雷。有人進一步稱,北洋艦隊接戰前要求各艦將魚雷棄海,以免中彈引爆,而「致遠」艦由於故障無法將魚雷投出,恰恰就是這枚魚雷最終造成「致遠」沉沒,由此推論鄧世昌對作戰準備要求不嚴、不細。這一指責既不真實,也不專業,所謂「棄投魚雷」是杜撰的。常識告訴我們,艦載武器不僅有魚雷,也有炮彈,如果怕魚雷引爆就將魚雷卸掉,怕炮彈引爆就將炮彈卸掉,豈不可笑?

  四是質疑鄧世昌究竟是「墜海」還是「跳海」,認為以「致遠」龐大艦身,只要鄧世昌堅守崗位就不會墜海,由此推斷鄧世昌是在艦沉之前為求生而跳海,其「英雄」稱號名不副實。其實,要分析清楚這些問題並不困難:其一,「致遠」艦倖存官兵都是隨「致遠」艦沉沒落水的,如果鄧世昌真想求生,那他完全有機會隨眾接受其後趕來的魚雷艇救援;其二,包括洋員和日方目擊者在內的親歷者多方證實,「致遠」在中彈發生大爆炸后迅速沉沒,當時「致遠」艦官兵紛紛墜海,在艦橋上指揮的鄧世昌為什麼會例外呢?其三,鄧世昌早就下定了以死報國的決心,其英勇行為不是一時衝動。豐島海戰後,他就激勵全艦官兵:「設有不測,誓與日艦同沉!」黃海海戰時,鄧世昌見「定遠」危急,高呼:「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遂率艦沖向敵艦。有人主觀臆測地將他說成是「出於政治需要的虛假典型」,是極不嚴肅的。

  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北洋海軍官兵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批優秀的軍人,他們絕大多數治軍勤勉,刻苦學習西方海軍建設經驗,努力鑽研海軍技戰術。他們在甲午海戰中視死如歸、英勇殺敵的壯舉和寧死不屈、自殺殉國的崇高民族氣節,都是不可更改的歷史事實。120年過去,逝者已去矣,生者當自省。今天,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來客觀評價北洋海軍官兵,還他們以公平,還歷史以公平,這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大義。

  

沙發
泰山石敢當 發表於 2014-4-25 20:49 | 只看該作者
再怎麼重讀,甲午也是敗了。
所以,重要的是現在怎樣能夠做到富國強兵,並保持有隨時徹底殲滅日軍的能力。
釣魚島是中國的!小鬼子挑釁就堅決消滅它!
作爲一個國家,日本從各方面來説都是禽獸,必須以對待畜牲的方式對待它!

共匪、五毛、貪官、老憤 - 泰山石敢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1 14: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