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連載三:我在美國怎樣帶大我的三個孩子ZT

[複製鏈接]

964

主題

4387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火箭

Rank: 6Rank: 6

積分
395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作者趙永紅來自中國河北省保定市,現在AM1300中文廣播電台任新聞主播、節目主持人。目前主持《新聞背後》節目,編輯播報《新聞特區》,有著十餘年新聞工作經驗,在中美各種新聞媒體上發表作品多篇。(上圖為配圖,與文章無關)

       另一個台階從三年級開始,那就是資優班的推薦,如果孩子一、二年級時,表現出某個科目超優成績,學校就會推薦參加某個科目的、或者是全部科目的加強班考試,通過之後,孩子即可獲得科目高深程度的學習。在這些班級或者項目的訓練中,孩子會接觸到比正常班孩子多得多的知識,甚至達到跳高兩丶三級的程度。還有機會參加各種比賽。

       持續下來,到了高中時候,再提前選修大學的AP課程,為未來的大學學習打出提前量。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從三年級時,數學表現得非常拔尖,被推薦到資優項目學習,其間經常參加一些州際、國際級比較高級別的競賽,取得優異成績,如今進入十一年級,已經被幾所大學錄取,需要選擇的是去往哪個方向。

       我們知道,因材施教是我們的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相關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么?」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在美國放養的方式,似乎才是跟從了因材施教的道理的。

       很多學校里都有一個項目,叫興向測試,是通過心理學的方法,測試孩子在哪些方面優勢,那些方面不太專長。家長們通過這種科學的方法,為孩子選擇未來的方向,選擇大學的專業,也選擇孩子的才藝道路,少走彎路,避免把孩子當成試驗品。

       最近一部印度電影《3 IDIOTS》,表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對於孩子的興趣志向忽視,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願選擇專業,因為沒有動力和熱情,孩子被迫學習當然不會有樂趣,即便進入高等學府,成績也不會突出。我周圍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父母選擇讓他學會計專業,可是他一點快樂都沒有,勉強畢業之後,他即選擇從事自己熱愛的攝影,而且作品被著名雜誌所刊用。

       我的兒子,高中時參加了這個興向測試,結果是他在音樂方面有九十多分,這讓我聯想到,他和同學們在網上學一首韓國鋼琴曲的演奏,不到一周時間,從未學過鋼琴的兒子竟然彈得那末流暢,還讓人聽出裡面的情感。我很引以為傲,經常讓他為我彈奏一次。今年在選大學的課程時,我鼓勵他選修了鋼琴課,如今他一完成功課,就會積極地練習。

       美國對孩子採取放養方式,就是根據孩子的天分丶特長,設計丶選擇所學的內容。不論是未來專業,還是才藝學習。

       虎媽Amy給孩子們規定要學習什麼才藝,學習過程中必須做到什麼標準,又有那些「不準」,其實不難在我身邊這些媽身上找到痕迹。我在這裡介紹一個其中的代表人物,這個媽媽只有一個寶貝女兒,視若掌上明珠,學習成績沒的可挑,全A了,還要上課後班,加強練習。除了功課,周一畫畫,周二芭蕾舞課,結束之後學法語;周三小提琴課;周四學圍棋;幾乎天天都是滿滿的。她的道理和虎媽一樣:嚴母出孝兒。孩子不壓迫就不會出成績,要嚴格要求,才能把他們的潛力激發出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也習慣了,從不反抗,似乎知道媽媽的苦心。家中各種獎盃擺滿了展示櫃,有上百個。以至於我第一次到他們家時,以為是哪個藝術學校的展示間呢。

       當然這個例子比較特殊,但是,在美國上學的孩子,很少有從未學過點什麼才藝的。本著學藝術的孩子不會變壞,還可以培養一些藝術細胞,建立良好的氣質,最重要的是將來申請大學時,可以起到一種藝術加分的作用。學樂器的孩子數不勝數,鋼琴,小提琴,薩克斯風,吉他,不一而足。另外,畫畫,三D電腦動畫,跆拳道,中國功夫,游泳,跳水,滑冰,這些都是中國家長們為孩子選擇的熱門的課外活動。

       對於學習某種才藝,也有的家長是跟風,人家學什麼,我們也學什麼,抱著一種,反正學了沒壞處的心理,一節一節課地累積著孩子的成就。有的家長則是從一開始就找准了孩子的優勢劣勢,有針對性地下手的。

       無論是虎媽羊媽,下定決心培養孩子的,幾年堅持下來,都是滿懷安慰。一個從孩子四歲就送去學跳芭蕾的家長,接送孩子到了十六歲,在彙報演出時說,我現在才感到孩子的舞蹈真的有了美感。

       今年十一年級的KARAL,鋼琴十級已經過了,正在準備更高一級的考試。舞蹈白金獎已經拿了十幾個。她的媽媽說,不管怎樣,鋼琴已經具備當教師的資格了,多了一項技能。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聽說過美國前國務卿萊斯女士的故事吧,她不僅是一個政治家,也彈的一手好鋼琴,這在美國並不稀奇,你可能經常見到她在國會大廈或聯合國多邊協商中,侃侃而談,神情肅穆,你卻看不到在晚宴祝酒時,她長裙曳地纖指撫琴,這就是素質,這就是自幼受過良好教育的結果。

       以前看過一個資料說,德國人的音樂素養最高,不論在哪裡,只要能夠湊齊十幾個人,組成一個四聲部的合唱團沒有問題。如今在美國上過學的孩子,隨便組成一個樂隊丶舞蹈團的似乎也不在話下。

       最後一個W,就是When,學習時機,什麼時候學什麼,過程在哪裡,收穫在哪裡?

       讓我們做一個算數題,孩子跟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從出生到獨立十八年,最初五年懵懂未開,十六歲之後基本自主,由父母設計培養的時間不過十年左右,虎媽為什麼緊張,為什麼逼迫,就是她深知這一點,時不我待。

       根據語言習的關鍵期假說,人們學習第二語言時有一段最佳時期。研究人員的爭論點在於這段最佳時期到底有多長:一些人認為這段時期結束於兒童6到7歲前,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整個青春期都是最佳時間,但是青春期過後,再想學習新語言就難多了。學才藝也有最佳年齡段,鋼琴和小提琴,五、六歲開始最好。

       洛杉磯一個知名女律師,處心積慮教兩個孩子學中文,多年下來,越學越少,越來越不會說。她一度失望極了,想著放棄算了,翌年暑假,她送孩子們回老家,兩個月過去,在機場孩子見到她的第一句話是:「我們回來了,媽媽。」

       孩子流利的中文讓她差點留下眼淚。從此,只要一放假,她就把兩個孩子送回去,每年幾個月時間,為的就是在最好時間點幫他們打好第二語言基礎。

       我把「虎媽」也分了等級,一等「虎媽」是未雨綢繆型的,自打孩子呱呱落地就已經規劃了十八年宏偉藍圖,遠中短期計劃瞭然於胸,執行的時候亦步亦趨。最後功德圓滿。

       在美國生活,很多事情都要預先籌劃。旅遊要有計劃,很多人年初已經定好一年的出行景點和時間,機票也提前半年就預定好,甚至還有把未來幾年的旅行景點都規劃了。工作也是按照計劃執行的,幾月份做什麼都在計劃之中,並隨時調整完善。

       上面提到,在美國接受初級教育,閱讀習慣可以培養紮實,自主能力可以打下根基,有了這兩個大優勢,虎媽們就可以玩一個遊戲了,這個遊戲叫做「牽著走」。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一頭羊,如果你在它鼻子前面吊一把草,永遠吸引著它,它就會朝你希望它走的方向前進。那把草就是孩子將來要達到的目標,讓他們看到未來是什麼樣子的,前途是多麼美好的,有希望,就會有動力。

       認識一個心理學專家,她的女兒在一家著名的大學讀書,專業是國際關係,第二專業選的是環境方面的一門學科,她媽媽說,女兒的志向是將來到非洲去做環境研究,希望能夠幫助貧窮國家做一些事。女兒之所以選擇環境方面的研究,就是因為媽媽經常給她描繪非洲人民的生活,非洲的惡略環境狀態,而作為我們生活在優沃環境之下的人們如何可以幫到他們?正是這胸懷天下的世界觀,決定了女兒對未來的選擇。

       百年樹人是一門最高深複雜的行為藝術,每個時間點都不能出差池。從入學到初中八年級時打基礎的階段,九年級到十二年級就是最後的衝刺了,基礎階段是,要把一磚一瓦壘的結實緊固,把知識結構框架建構起來,比如文化課要達到什麼成績,才藝選擇什麼發展。

       比如,一個孩子五歲時開始彈鋼琴,第二年開始考級,一年考一級的話,考到十級要十六歲了,而這時孩子正在上十年級,考大學的壓力正在緊迫,文化課、AP課、SAT考試佔了大多數時間,一些孩子在這個階段放棄或者減少了才藝方面的練習。如果,這時孩子的才藝已經成熟了,在申請大學時,當然會加分不少,反之,如果開始的時間晚了,到這時,不但加不了分,反倒讓孩子分心。我們生活中,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重點,孩子的教育時間的安排當然尤其重要。

       在美國做「虎媽」,是一項偉大的事業,當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承擔起聯合國環境與安全事務重擔,在人類環境保護議題上有發言權時;當我們看到在國家劇院演奏施特勞斯,擔任第一提琴師;當我們看到他們設計的時裝在米蘭伸展台上飄逸;但我們看到,新一代航母應用了了他們的發明技術時;當我們看到他們攻克了預防癌症的瓶頸,分離出了一種蛋白拯救了人類時......我們對「虎媽」的稱謂是否懷有眷戀,我們是否會延續作為「虎媽」的歷史,我們的子女是否開拓出二代「虎媽」?<結束>
喜萊莉為了理想而奮鬥,雖敗猶榮。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5: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