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連載二:我在美國怎樣帶大我的三個孩子

[複製鏈接]

964

主題

4387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火箭

Rank: 6Rank: 6

積分
395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作者趙永紅來自中國河北省保定市,現在AM1300中文廣播電台任新聞主播、節目主持人。目前主持《新聞背後》節目,編輯播報《新聞特區》,有著十餘年新聞工作經驗,在中美各種新聞媒體上發表作品多篇。(上圖為配圖,與文章無關)

       事實證明,我的決定是對的,兩個女兒選擇了他們有興趣的科學和營養課程,她們告訴我,以後早餐應該吃什麽、吃多少,晚餐應該怎麽吃菜最科學,卡路里該如何計算。

       我真的偷笑了,聽了一節課勝過我多少苦口婆心的教導呵,以後她們自己對吃的方面有了自己的心得,我省大麻煩了。

       活動之後的獎品非常豐富,都是公司或個人捐獻的,最後賓主盡歡。

       參加了這次活動,感到叫「家長大學」真的不枉此名,反倒覺得時間太短了,期待他們還有下一次。

       轉換到新學校,我一度擔心她們會有不適,會有恐懼,第一次家長會,我跟老師談了我的擔心,老師告訴我,他們都沒有社交方面困擾,跟同學互動很好。

       如今,距離我們轉到新學校已經快一年了,三年級的大女兒和一年級的小女兒,學習成績都在各自班裡名列前茅。上星期,大女兒被推薦參加資優班的推薦考試,我問她考試的感覺怎麽樣?她說感覺都答對了。

       上學期老師和家長見面會,老師告訴我,她其實沒任何問題跟我說的,只是想告訴我,我的女兒表現有多麼好。今年第一個學期老師乾脆讓女兒帶給我一張紙條,讓我來選擇是否要見她。

       前不久,一年級的小女兒寫的一篇故事,被一家專業的表演公司從眾多的孩子作文中選出來,編成一個短劇在學校里表演,還被評為一等獎。當她手持獎狀擺個姿勢照相時,全班的小朋友都圍過來。我看著周圍一張張白色、褐色、黑色的可愛孩子們的笑臉時,心理的感受真是「爽呆了」。

       我的兩個女兒兩個人還一同獲得科學項目展示比賽獎,小女兒的「水的循環」得了年齡組第一名,大女兒的「月相的變化」得了個第三名。

       剛來美國的人,很可能不了解學區這個概念,隨便選擇一個價格便宜的地方住下來,或者選擇了跟認識的人住在一起,一段時間后,了解了學區的觀念,紛紛選擇好學區搬移。

       學區的劃分跟行政區劃不完全一樣,是按照教育管理體系運作的獨立系統,地域上有的可能與行政區劃一致,也有些地方不一致。比如,你住在A市邊緣,你孩子的指定學校可能是你住家附近的B市的學校,你所屬的學區就是B市的學區。

       為了能把孩子安排在一個好學區上學,多年前,有人想出了借住址的方法,就是向住在好學區的朋友或親戚借他們的地址,註冊在這個學區,到時候孩子在遠離學校的地方來上學,是家長接送還是乾脆就借住在朋友親戚家就看各自的情況而定了。每當開家長會時,到會的除了家長,還有不少是監護人,就知道在美國各個學校上學的學生,除了小留學生外,還有就是這種借住址的學生。

       近年來,借住址有點難了,好學區不象之前那樣容易進來了,很多學校在孩子入學時,不僅對各種資料的檢查嚴格起來,而且,還投入人力財力,派人到學生家中突擊查證,看孩子是否住在這一住址里。檢查人員會一大早不辭辛苦地來到註冊登記的地址,證實該名學生是否住在這裡,人們把這種做法叫:「堵門」。

       這樣做,學區也有他們的解釋,因為每個學區經費都有限,他們也是為了把資源更好地用在服務自己區域的孩子上,而不是被別的區域的孩子「偷」走。

       更有甚者,如今一些個別學區,即便是自己學區的學生,註冊時也不可能全部錄取,原因是名額有限。如果你一定要上這個學校,就在等待名單中靜候佳音吧。除非有人退學,或者特殊原因離開,否則,等到一個名額非常困難。

       你想,人同此心,好不容易能進入理想的學校,不是非不得已,誰會輕言放棄呢?即便這樣,還是有一些家長願意候在那裡。可見,家長們對於把孩子送進一個好的學校是多麼渴望了。

       很多華人家長就是為了讓孩子有個好的學區,在房價極高的區域買房或租房住。這是因為,地產稅是支持教育投資的,所以,高房價地區教育資源就充裕,學區也就好,這是相輔相成的。比如,一個學校要增加一些電腦設備,有資金支持當然就可達成目標,否則,在一個沒有資金支持的區域,就實現不了。學校硬體設施完備,當然對於教學品質有極大的幫助。

       當然,一些房地產投資者也是因為看到好學區住房保值,才下手投資的。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在洛杉磯地區,華人聚居區學區一般都不錯,這是相較於其他一些不注重教育的族裔而言的。

       而同在華人聚居區的學區也是有差異的,比如說,根據加州教育部門的評判標準,按照學生參加STAR加州標準考試,加上另外一些評判標準,每個學校都有一個分值,從1到10不等,可能這個學校綜合評分是9分,另一家附近的學校得了7分,人們就會普遍認為前一個學校要好一些。

       當然,華人家長們很少會接受6、7分以下的學校。這跟其他族裔有明顯的不同。

       凡事都有例外,並不是每一個華人家長都注重選擇好學區,他們認為對孩子的教育,內在最關鍵,好學區的孩子也不是各個都上了常春藤大學,一般學區的孩子也有進了哈佛的,以平常心來對待,也是一種心態。在我們周圍也常見,一些並不突出學校畢業的學生,進入了一流大學。

       與這種平常心的心態相對的,則是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有著虎媽一般的決心的。他們懷著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志向,未出生時開始胎教,呀呀學語時,進行啟蒙,換牙之前已經引入小學教育,二年級時五年級的題目,已然了如撥珠。鋼琴八歲已經考過了五級。

       孩子們一上學即進入最著名的私立學校,選擇最有名的教師,按照最先進的教育模式,取得令人乍舌的成績。父母們如經營著事業一般,經營著孩子的未來。

       我們說說第二個W:What。就是學生學什麼,才能架構一個最完滿的知識結構。當十年寒窗結束,鯉魚一躍過龍門,進入理想大學。

       我們外來移民,一開始對美國的教育體制不太能摸得著門,尤其是七、八十年代在中國接受基礎教育的家長們,看著這裡的孩子每天三點就下課,功課一點點,每天沉溺於電子遊戲,網上聊天,看著心急。

       有一位升學顧問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美國的教育是放養式的,比如養雞養鴨,讓這些雞鴨們在土地里、水塘邊,隨便遊走,自由覓食,它們吃到的有穀米,有石子,有蟲魚,有草粒。走的地方多,範圍廣,覓到的食糧就豐富,營養就多樣全面。而且想吃就吃,想吃多少吃多少,完全取決於自己,吃的開心快樂,吸收的有益成分就多。吃的同時也享受了生活。

       由於行走的路線不同,選擇的食物不同,長成的標準當然不同,有肥有瘦丶有高有矮丶有著各自不同的風貌,只是有一點,沒聽說過,野地放養的雞鴨哪一隻是餓死的。

       相對的,中國的教育是圈養式的,一群雞鴨圈在一個籠子或養殖場里,飼料定時投放,營養固定搭配,甚至還有各種添加劑抗生素強迫進食,雞鴨們的任務只是吃,免去了尋找的步驟,沒有選擇的自由,養成的雞鴨大小几乎一致。假如有個別雞隻天賦異稟,加以特訓有可能成為鬥雞之王,卻在這種環境下,被餓得骨瘦如柴了,可惜糟蹋了一個好身架。

       所以在美國接受教育的孩子,必須學會自主學習的技能,知識俯拾皆是,只看你撿不撿。孩子做不到時,「虎媽」就該出馬了。學校里沒有統一教材,所教內容是老師們根據大綱自己組織的,家長們也可以在書店,百貨商店找到各種補充教材,或在網上尋找。比如,家長們可以在加州統一考試的例題網站上,幫助孩子準備考試。

       還可以在一些教育機構的網站題庫中學習,到圖書館去也可以找到各種資源。這些都是免費的。遍地黃金,關鍵是你伸不伸手去拿。

       有一句話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當你聽說,王家的兒子今年考上哈佛,李家的女兒在耶魯讀博士,誰誰上了普林斯頓、斯坦福、伯克萊......當你聽說,一家高中十一年級里已經有一半學生SAT考試在2300分以上,五個學生竟然考到滿分2400分。在我們華人圈裡的每個升學輔導班裡,這樣的好消息年年出現,人們都不拿它當新聞了。無可厚非,這些榜上有名的孩子,他們將來各個都是精英,並且目前已經是精英了。

       這個現象可以這樣比喻,好像人們在爬山,總是一山更比一山高,爬過了一個山頭,另一個更高的山頭又在眼前了。當你終於爬到最高峰時,你發現峰頂不是一個尖尖的頭,不是只能站住一隻腳,而是一個平台,可以站上十幾、幾十個人。有了這樣一種思維,力爭上遊,成了一種自我超越的潮流。

       為了登上巔峰,孩子們都在進行著尋寶般的長征。一路上撿拾的每一刻寶石都是再上台階的梯子。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滿分精英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美國的十年寒窗,實際是十二年寒窗,六年級以下是小學,七年級以上是中學和高中,真正要顯示實力的是在高中的四年,所以有些人就說,美國的初級教育不如中國紮實,要接受教育只要高中階段在這裡就行了。我實在不敢苟同。

       我們看孩子的實力,就像看他們在跑長跑,前邊三、五圈下來,似乎不分高下,那是有實力的人在養精蓄銳,等待最後的衝刺,如果前邊幾圈把力量消耗殆盡,最後就沒有力量做最後的衝刺了。但是如果前邊幾圈沒有跟上第一梯隊,即便最後有力量衝刺,也很難取得好成績。所以,小學初中階段也非常重要。

       小學教育是基礎,這是東西方的共識。我們來看一下美國小學的基礎是怎麼夯實的。我的小女兒今年上一年級,沒有各科課本,每周老師發一本作業簿,十幾頁到二、三十頁不等,裡面包含了語文、數學、閱讀理解、畫圖、思考等多方面的內容。每周五交還給老師,家長要簽字。老師根據批改情況,下周一給家長一個回執和評分,這個項目在年終綜合評分佔很大比重。

       值得強調的一點是,這個作業簿中,要求學生每周讀書80分鐘,也就是每天讀書至少20分鐘。要把所讀書籍的題目寫下,還要註明和誰一起讀的。老師要求家長陪讀,因為這個年級還不太會自己閱讀。我的女兒喜愛讀書,我沒時間跟她一起讀的時候,她就自己選擇書籍,每次都超過老師要求的閱讀時間。讀書也有測驗,用來驗證孩子讀書到幾級程度,這個學期的報告說,我一年級的小女兒已經達到三年級的程度了,書籍深度可以選擇2.7到3.8。

       讀書是美國小學教育最堅持的一個環節,不論什麼書籍,只要孩子有興趣,就讓他讀,這和中國的開卷有益是異曲同工,當然學校里的圖書都是適合孩子們的。學校里有專門的讀書課,叫安靜閱讀。所以孩子們從小就培養了讀書習慣。到了三年級時,十來章的長篇讀物已經難不倒他們了。我的另一個朋友的女兒,四年級時閱讀《哈里波特》全套,不知道讀了多少遍,幾乎都可以倒背如流了。

       讀書習慣的養成,對他們日後知識層面的豐富,眼界的開闊有著非常大裨益。另一個好處就是培養學生們獨立自主能力、判斷能力。整個讀書過程,都在養成這些能力,到圖書館選書,到互聯網上購書,到寫讀後感、分享故事,最後都落實在學生們行為處事之中,跟著書生活,自己從書中學習。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麽《twilight》系列在少女群體中熱烈流傳的現象了。>>未完待續

連載二:我在美國怎樣帶大我的三個孩子
2014-03-28 趙永紅 這才是美國
喜萊莉為了理想而奮鬥,雖敗猶榮。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8: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