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十種福德事

[複製鏈接]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1 11: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十種福德事(瑪欣德尊者講)

第一是布施Dàna,布施就是把物品布施出去,把物品施捨出去。布施有很多種布施,可以分為很多種類。例如:有智慧的布施、沒有智慧的布施、歡喜的布施、中舍的布施、有回報的布施和不求回報的布施、能夠帶來輪迴的布施、沒有帶來輪迴的布施、精心準備的布施、沒有經過精心準備的布施、有換成其它附屬品的布施、沒有換成其他附屬品的布施、有很崇高的布施、很低劣的布施等等很多布施的方法,很多種布施的分類,布施有一個很明確的特點就是,如果一個人他的心是清靜的、他的戒是清靜的話,而且他用自己所如法得來的物品、如法得來的財產換取物品去布施,同時他對佛法有信心,他布施的對象也是有很大的功德的話,這種布施能夠帶來很大的果報。同時如果一個人在布施之前很歡喜、布施的時候很歡喜、布施之後也很歡喜,那這種布施也能帶來很強的果報。
第二種是持戒sãla,對於在家人來說必須得持守好五戒,有機會的話應當持守八戒,當然這次很高興,我們這次禪修營絕大部分的人都持守十戒,這是很好的事情。對於出家人來說最根本的戒是十戒,如果是一位受具足戒的人,他應當要完整的持守所有的具足戒,持戒是戒除身體行為跟語言方面的過失,種種的非行,種種的不正確、不正當的或者說跟佛陀的教誡有違背的行為分離。
第三是禪修bhàvanà,禪修有兩種禪修的方法,一種是samatha-bhàvanà,另外呢是vipassanà-bhàvanà,也就是修行止跟修行觀,修行止能夠培育定力,修行觀能夠培育智慧,修行止就是致力於鎮伏煩惱,讓心平靜,可以通過種種的業處來達到內心的平靜;修行觀是用無常、苦、無我等這些形相、種種的特點,去觀照、去透視這個世間,透視一切的有為法、名色法、五蘊的本質,無非是無常、苦、無我、不凈的。這三樣是一切佛弟子都應經常修習的。因此上座部佛教無論對在家人和出家人都非常非常的強調Dàna、sãla、bhàvanà(布施、持戒跟禪修),這三種做法幾乎是每一位南傳佛教的佛弟子都知道的,都能一生努力去做的,布施、持戒、禪修或者叫施、戒、修,這是很重要的三樣積累福德、積累福慧的修行途徑。
還有其它的福德是,第四是恭敬apacàyana,恭敬是恭敬應當恭敬的人,做為佛弟子應當恭敬什麼?應當恭敬佛陀、應當恭敬法、應當恭敬僧,如果在家人的話,應當恭敬自己的母親、自己的父親、長輩老人、自己的老師、上司,應當感恩恭敬幫過自己的人,應當恭敬弘法的那些法師們,這些都是應當恭敬的。而做為出家人,除了應當恭敬佛、法、僧,應當恭敬長老、自己的阿闍梨,這就是出家人應當恭敬的。
第五是服務,veyyàvacca,什麼是服務呢?我們這次禪修營那些為大家奉獻的法工們,就是在做著服務工作,是不是?服務是什麼?服務跟布施稍微有不同,大家都是奉獻。布施奉獻的是財務、物品,而服務奉獻的是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勞力,無償的奉獻,為大家默默無聞的工作,或者說飯後掃地啊,清潔衛生啊,這些都是服務,乃至大家每一天在上午清潔衛生的時候都是服務,為什麼?因為貢獻一個良好的禪修環境。如果為僧團、為比庫做凈人,這也是一個很殊勝的服務方法,經常幫寺院打掃啊、煮飯啊、搬搬抬抬啊,這些也是服務。而且服務跟布施一樣,如果服務的對象是越具有功德,你所服務所積累的福德,種下的善業的力量就更強大,如果你服務的都是一些沒有道德的人、一些騙子,雖然你盡的心是很純粹的、很單純的,但是你服務的福報會因為對方沒有德行,而沒有那麼大,如果你服務的是一個持戒清靜的僧團、一個禪修的僧團,那麼你的功德會因為你所服務的對象而帶來無比巨大的福德,這是服務veyyàvacca。
第六是迴向功德pattidàna,迴向功德就是我們把我們所做的所有的這些功德有個好的導向。只要我們是佛弟子,我們都懂得每天去積累善業,我們要布施、要持戒、要禪修、恭敬、服務。然而如果沒有做迴向的話,就好像水一樣,很多水,你沒有去很好的導向,水會到處流,它將在我們輪迴中不斷的成熟產生果報,如果我們開一條溝、開一條水渠去引導它,那麼水可以不斷的流到一個地方,如果我們挖一個水庫、挖一個水池,水都流到那裡,如果我們把我們所做的這些功德全部迴向給我們最終所證悟涅槃,那麼你所做的這些功德全部都是你的巴拉密,你的解脫資糧,如果我們把每天所做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的眾生,無論收到或收不到,無論能不能感受到,那麼你做出迴向你的心量都寬了。自己應當經常迴向,我們做善事不要斤斤計較,這個是我做的,是我的,要記得為一切的眾生,做功德我們不能少慈心,不能少慈愛。
同時我們見到了別人做功德,我們要隨喜pattànumodana,見到別人由於福德的成熟有了果報、有了成就,我們應當隨喜,如果說迴向功德可以克服吝嗇的話,那麼隨喜功德可以克服什麼?可以對治什麼?可以對治嫉妒,見到別人有好處的時候就酸溜溜,見到別人有成就自己就不服氣,這是妒嫉。如果見到別人有好處,見到別人做了善事,我們會為別人做的善事感到高興,這是隨喜、隨喜功德,隨喜的功德猶如你自己在造作一樣。如果別人做了功德,你去幫手,這也是隨喜的功德。在《長部》有個叫做《白西亞經》的,就講到當時有個很有錢的人,每天都布施,但是他是拿那些很粗糙的東西去布施,也沒有精心準備,結果又有另外一個很窮困的人每天都幫他去布施,而且他能把更好的東西,精心準備拿去布施,結果他們兩個死了之後,那個經常幫忙的投生到更高的天界,那一個主導布施的反而投生到低的天界,為什麼啊?因為他的心是低劣的,而那個經常隨喜他做功德的,他心很崇高的、很純凈的,而他投生到更高的天界,他的福報比那個主導做的還更殊勝。因此做隨喜的功德的時候,也許別人的事你並沒做,但是你的心很高興的說:薩度!薩度!薩度!這就是很強的隨喜的功德,別人造作的可能是身業,也許別人的心可能很弱,別人是身行,但我們看到,我們口造了很強的善業,我們內心也造了很強的善業,這種隨喜的功德帶來很強的果報。
第八是聽聞佛法dhammasavana。通過聽聞佛法,我們可以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應作?什麼是不應作?該做不該做,我們可以明辨是非,可以黑白分明,不會連什麼是善都不知道。什麼是該做?什麼是不該做?什麼是清凈的?什麼是污染?都不知道。通過聽聞佛法,我們可以明白善惡。同時聽聞佛法我們還可以知道如何修行。有個叫四入流支的,也就是如果一個人想證得初果的四項要素,是什麼?第一、親近善知識,第二、聽聞正法,第三、如理作意,第四、法隨法行。通過親近善知識能夠聽聞正法,聽聞到佛法;聽聞到佛法之後,應當在平時的時候應當如理作意;如理作意之後還應當依照次第來修行實踐。這四種是證得初果入流的四項要素,我們稱為四入流支。
第九是弘揚正法或者稱為說法、宣說佛法dhammadesanà。這兩種都是智慧的因,產生很強智慧的因,當然聽聞的佛法和弘揚的佛法必須得是正確的,不要弘揚似是而非,誤導了人,那麼害了自己又害了別人。
第十是正直己見ditthijjukammavasena,讓自己的見地立於正直、立於正確,要皈依三寶,要正念正知,要有一定的教育基礎,我們要去學習三藏,學習佛陀的言教。這樣的話,我們才不會被一些世俗的話、世俗的語言混雜,或者說把一些外道的東西、把一些世俗的東西混雜到佛教裡面,說的頭頭是道,現在很多佛教中人是這樣做的。那這樣的話呢,那是不是跟隨佛陀的教導呢?我們應當要清醒,什麼是正直自己的見地、正直自己的見、知見,就是要依照三藏、依照佛陀的教導。
這十種是屬於能夠帶來欲界善業的果報。除了其中第三種的禪修,如果一個人在修止業處證得了禪那,無論是色界跟無色界的禪那,那是屬於色界善業跟無色界善業的範疇,而其它的這些都是屬於欲界的善業。這是我們做為佛弟子應當謹記的,應當經常做的,應當數數修習,應當多做的,經常做這十種,讓它成為我們的行為習慣,讓它成為我們的性格。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沙發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4-7 21:04 | 只看該作者
以下摘自:如何改造命運 (吉祥尊者)

知道了自己生命裡面哪一些東西真的是改不了的,就認命、接受它;有哪一些東西是可以改變、可以調整的,對我們的生命來說很重要。知道什麼是可能為可能,什麼是不可能為不可能,這種智慧很重要。如果能夠對不可能改變的事情早早絕望,及早放棄,我們就會少了很多內心的苦痛與失望。若一早你就想通 「這個是不可能的,我不要浪費時間在這裡」,那就可免了很多無謂的、耗費能量、擾亂思維的念頭。
***
能激發我們想要改變、要向上提升、要改造我們的生命的意願有兩方面:
第一,是看到生命裡面的不圓滿。如果你不能夠看到生命裡面有哪些不圓滿而總覺得一切都很好,那就談不上要進行改造,也談不上學佛。只有看到自己的生命裡面有不圓滿后,我們才會想要去進行改造。
第二,是看到自己的生命還有很多潛質可以發揮。或許你會說:「我現在活得很好,也快樂,事事也順利。」可是有些人卻會想:「我的生命雖然很順,沒什麼大苦難,但是我覺得不是真正地活得有意義,我活得不充實。」這樣的人就可以從光明中走向光明。他們即使沒有經歷大苦大難,依然能夠看到自己生命中還有潛質可以進一步的發揮,以便讓自己的生命燃燒得更加燦爛。
***
有些人雖然明明是想要快樂,但所做的一切卻反而只給自己帶來痛苦。為什麼呢?因為他所做的都是苦因。由於他不了解那是苦因,雖然要的是快樂,卻種下了痛苦的因。
我們看一看周圍的人就會明白,很多人在追求快樂,可是所做的一切卻是在傷害自己。他們在當自己的敵人,所做的都是敵人才會對他們做的事情。他們雖說要得快樂,可是卻讓自己輕易地升起嗔恨心,這其實就是在打擊自己。嗔心升起時就是苦,其果報就是丑的。
***
在改造命運方面,有著一個很重要的法則,那就是因果的法則。眾生不知道因果,所以要快樂卻為自己種下苦因。如果我們明白因果法則與它的運作,並且相信它的運作,乃至後來絲毫不疑的知道因果法則,就會有強大的力量。開始的時候我們基於信,可能只是姑且相信而去做,直到有一天,能夠通過禪修親自印證,發現到:哦!原來因果是這樣一回事,它的確是真的。那時就用不著「相信」因果法則,而是真正的知道因果法則了。就像如果有人問你:「天上有太陽和月亮,你相信嗎?」你說:「我何必要相信,我看到了。」這是同樣的道理。因果也是這樣,輪迴也是這樣。我們要改變生命,就需要知道因果這個很重要的法則。
很多人不相信因果,因為他們想象中的因果必須是馬上呈現的。但是因果法則裡面,一個因要成果,有些時候還要看時間,要等種種因緣條件具足。但真實不虛的是:當一個善因成熟時,它帶來的肯定是善果;當一個惡因成熟時,它肯定帶來惡果。只不過什麼時候成熟?能否成熟?那又是另一回事。什麼情況下不會成熟呢?當佛或阿羅漢入滅的時候,業就沒有機會成熟。由於入滅、體證般涅槃時,五蘊沒有了,業就沒有機會成熟。在一般的情形之下,業都是要成熟的。
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善業惡業,並不因為佛陀講它是善就是善,講它是惡就是惡,它也是自然界的規則。你如果起善心,起慈悲喜舍的心,起無我、無私、純真的心、坦誠的心以及慷慨的心,這些善心成熟的時候得到的果報就是好的。可是如果你起貪心、嗔恨心、愚痴心、懷疑心、妒忌心、吝嗇的心,這些不善心成熟時果報都是不好的。這並不是因為佛陀講才這樣運作的。
***
生命里,我們只要把一些改變的關鍵做好,很多東西都會自然而然跟著對起來。其中一個關鍵就是放掉我們的私心。因為我們抱著私心——自我;我們有一個「我」的錯見, 以為有這個「我」;我們以為這個是「我的」,或者別人佔有了「我的」;我們有「我慢」,自我的慢心:「我」比別人好,「我」比別人差,「我」也不輸人。這種虛幻的「我」,本來就不存在,可是因為無明,我們卻以為它是真實的。我們講的「我」就是指這三樣東西——有「我」的錯誤見解、對「我」的執取,還有「我慢」。因為這個虛假的「我」,我們造惡,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給自己造下很多的苦因。這個「我」讓我們擺脫不了過去,被過去的感受和記憶緊緊地套牢,不能讓當下的這一刻成為新的生機。
***
或者你有另一種想法:我一定能夠改造我的生命!當我們的信心、決心是以「自我」為出發,它會有另一個問題。你相信你能夠——「我能」。也許有時候你真的能,但當你不能的時候,信心就受到打擊。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不明白自然界的另一個規則,就是:世界上的一切現象,包括我們的五蘊,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因為因緣壞滅而壞滅。這個智慧是很重要的關鍵。
我們活在一個「自我」的概念中,以為有一個「我」,習慣性的以為「我能」,還是「我怎樣怎樣……」。這加強了「我」。其實也沒有什麼「我」能還是「我」不能,有的只是因緣。我們要改造生命的時候,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給自己的生命注入一些因緣,注入你所能夠注入的因緣,調整你所能夠調整的因緣。例如你要有一個慈愛的心,那你應該種下慈愛的種子,至於別人是否會馬上對你的慈愛起反應,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
因緣尚未具足的時候,即使你做得正確,也不會馬上見效。你必須了解果報的產生有賴於因緣的具足。然而有些時候我們只能掌握某一種因緣,另外一些因緣卻不在我們掌握之內。比如說你對一個人好,對他微笑,可是他剛好肚子痛,或者是尿急,在那種情形下,即使你對人家主動表達好意,也得不到好的反應;你做了一個布施,馬上就要見效,這也不行。行善想要馬上見到效果,一點點挫折就使自己的善心退縮,這樣的話我們是不能夠改造生命的。我們的態度應該是:我只為我的生命注入對的因緣,那就好了。要對善法有信心,一直給你的生命注入好的因緣:提升的因緣,凈化的因緣,快樂的因緣。讓時間去證明。時間一久,有那麼一天,善的因緣力量逐漸雄厚的時候,就會看到它帶來的成果。很多時候,是不會一做就馬上見效的,因為還有其它的因素牽涉其中。
***
當我們能夠以無私的心去做好事時,我們更能夠改變自己的生命,尤其是在禪修這方面。看我們要提升自己生命的那一層面。如果要財富,就給自己種下富的因——多做布施、護持別人、讓人家修行,給人家好、幫助別人、對人慷慨;如果希望自己的生命有內在的安穩和無畏懼,處到哪裡都光明磊落,心裡安然,就要守戒。你守戒,就不會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走到哪裡很自然地就會有一種內在的安穩和無畏無懼的心;如果要自己的心有力量、光明、醒覺、有智慧,那麼就要探索智慧,多親近有智慧的人,多探索生命的法則,並且修禪,培養戒定慧,由定生慧,那麼我們就會更有智慧,更有力量,心力就會強。
我們要生命成什麼樣子,就給它注入對的因。我們希望得到快樂,就要給別人快樂,而不是奪取別人的快樂。我們能夠布施快樂給別人,自己就很容易得到快樂。你給人安全感,你的內心就很容易有安全感。你真心待人,別人會以真心回報。當然有些時候會遇到你對某人真心,他卻偏偏不對你真心,這樣的事情也是會有的。這可能是因為過去人家對我們好,我們卻恩將仇報,可能是那個惡業現在成熟了。
無論如何,對自己的善不要懷疑。如果你真的對因果有信心,那麼對善就不會懷疑。很多時候,當我們遇到一些苦、一些挫折的時候,我們讓自己的善心受到打擊,結果我們蒙受雙重的損失。第一個損失就是我們得到不好的對待,第二個損失是我們的美德被剝奪了,被削弱了,被打擊了——那是更嚴重、更慘重的損失。當我們得到不好的對待,如果心裡想:「消消業障」,那就沒事了。但是如果我們的美德從此被粉碎的話,那真是損失慘重,因為那個讓我們累積善因的生命機制被破壞掉了,我們的美德就是讓我們累積善因的良好條件。
***
生命是什麼?我們的世界是什麼?你們了解自己的世界嗎?一切眼、耳、鼻、舌、身、意的經驗,就是我們的世界,對嗎?請認真的去想。當你生氣時你處在一個世界;當你快樂、有慈悲心時,你活在另一個世界;你帶著嗔恨或愛心看人,你的世界都會不一樣。當然明顯的例子就是色盲或者盲人,他們世界是黑白或者是黑暗,那是他們自己控制不了的。但是我們可以掌控的是,我們對生命所接觸到的一切經驗所起的作意。如果我們能起如理作意,就會有不同的經驗。
怎樣的如理作意才對我們有幫助呢?有一些人,生命裡面一有苦他就起煩惱;但是有另一些人,把生命裡面的苦看成是考驗。你看這完全不一樣。有些人是遇到別人對自己不好,就當成是消業障;另一些人卻是遇到別人對自己不好就恨人家;有些人是遇到別人對自己不好,他會想:這是讓自己培育悲心的條件。他不止是對別人的苦起悲心,也對別人的苦因起悲心,對別人的惡、別人的過失也起悲心。這樣一來,差別就明顯了。因為你的心態一轉,轉換對事情作意的方式,也就是看待事情的方式、反應的方式,結果就完全不同。由於作意的不同,你的知覺也改,你的感受也變。它是整套一起來的。
***
如果你在臨終的時候,惡念升起、惡業現起,就會投生到惡的地方,那就慘了,因為要在苦界翻身很難。假如投生到一個沒有佛法的地方或世界里,你要提升、要改善生命是很難的。
另一種情形是:如果一個人臨終的時候升起的是善法,而投生去好的地方、有佛法的地方,那他的下一個生命就會完全不同了。一旦遇到佛法,他的善業就會繼續培養善業。
***
有修禪的人,最好就在打坐中坐化。如果在禪定中死去就會投生到梵天界。進入初禪者投生到初禪天,進入二禪者投生到二禪天,進入三禪、四禪者者各自投生到相應的天界里去。如果沒有修禪的,就要看你臨終的時候,如何用你的善法,把你的善法帶到最高;你曾經有過什麼最強的善法,把你的心帶到最明亮最強的狀態?在那種狀態下去投生就好。當然最好像阿羅漢,臨命終時連投生的念頭都沒有。可是在還沒有到達那種境界之前,你知道自己還是得投生,不管想不想還是會投生,所以倒不如好好的發一個願,願來世能夠繼續的修行。如果要投生天界,就要投生到有法的天界,例如兜率天。
***
經典里有記載,有堅守八戒的人,因為戒的力量,可以選擇投生到欲界的任何一個好地方去。
此外,在中部《Sankharupapatti》經里也有提到:如果一個人有信仰,對三寶有信心、守戒、有學問(這裡指的是自然界法則這方面的學問、知法的學問,而不是其他的學問);並且有慷慨的心,曾做過很多布施;而且還有智慧,若有這些功德,再加上常常發願要投生到好地方,他就可以投生到好的地方。最好的地方就是善行可以一直增長翻倍的地方——就是有法的地方。在有法的地方,我們的善很容易就翻倍;在沒有法的地方,我們只能在那邊消福報。
投生到天界不一定就是好事。還得看你在哪個天界,跟誰在一起。如果你在兜率天跟菩薩在一起,那就很好。兜率天比較單純。忉利天(三十三天)雖然也有法,卻還會有戰爭。這兩個天都有法堂。條件最好的天未必是最好的。有些地方完全只有欲樂的享受,那就是在消福報。在好的天界,你能夠在光明中走向光明。在善業成熟的時候,還能夠繼續累積更多的善業,這當然是最好命、最幸福的事情。如果是投生到人間,就要投生到有善法的地方,不要投生到一個很糟,有很多迷惑、很腐敗的地方。最重要是要有法,窮一點倒沒有關係。
掌握臨終一念是很強的改變命運的辦法。粗淺地說,它帶來很明顯的改變。投生的時候,你完全掌握好下一世的命運。你能夠決定來世是怎樣的命運、怎樣的性格、有著怎樣的力量,然後在下一世中再更進一步地提升。更進一步就是不要有來世。這一生就好好修行,修到自己證得聖果。一個人證得初果須陀洹(Sotapanna)的時候,在七世之內,就一定會了脫生死,那當然是人生最殊勝的提升。一個人的戒定慧能修到那種層次,讓他體證聖道聖果,那當然是最殊勝的。如果是證到阿羅漢果的話,那就不會再期望投生到來世。
***
生命本來就是有生滅;在快速的生滅無常之中,有一種逼迫的苦性和不圓滿。你看清了,就會把不合理的期望放下,把對生滅因緣追求恆常快樂的妄想也放下。體證無我、看到無我的時候,私心、對自我的妄想也會放下。那顆心慢慢就會解放,它是自然的。這個放下是快樂。
因為無明,我們一直以為有一個「自我」。 我們不惜一切地滿足自己的「自我」,以為這樣可以得到快樂。這種「自我」的滿足是建立在幻相上的,它眼前似乎使我們快樂,可是最終卻帶給我們痛苦。反之,如果快樂是建立在生命的真相上,看清了無常、苦、無我之後,心得到解放,我們自然體證到安然和快樂。那種快樂不同,你越看清楚真相你就越快樂,它是別人奪不去的。如果蒙蔽自己不看生命的真相,你只能逃避得了一時。最終當我們面對生命的真相——無常、苦、無我的時候,還是得受苦。如果我們勇敢的面對,有善巧、有定力、有正念、有智慧地面對生命的真相,我們將得到任誰也奪不去的快樂。而且從此以後,生命裡面所顯現的一切,所出現的一切都在帶給你這種智慧,這種內在的充實、法的力量。這個生命那時是最安穩的。
***
在這裡,我要特別介紹一個重要的。剛剛講的,降低自己的私心,這個是最快見效的。爬山時,如果要有好腳力,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的,對不對?假設你現在背負著20公斤的包袱,你把19公斤沒用的東西放下來,只帶一公斤真正需要的東西上路,你的腳力是不是馬上就進步了?馬上見效吧?放下自己的私心,放下自己的執著,就會馬上見效!因為包袱放下了,私心放下了,心理沉重的負擔放下了,對別人的執取,別人的過失,自己的過失,種種內心的負擔都放下了,當下你還自己一個新生機。你生命的力量馬上就顯現,這是很快的。
***
培育慈悲喜舍,能夠真正很快地改善我們的生命。很多時候我們情感混亂、感到難受,都是由於不會掌控自己的情緒以及不懂得面對會傷害我們的人。如果一個人有培育慈悲喜舍,他就會有很大的承擔力。要是敵人、傷害自己的人都能夠面對,那朋友、親人、上司和下屬就更不用說了。
慈心就是你對別人好,希望別人好,不論別人對自己好不好也沒關係。慈心不是因為別人很可愛你才愛人。如果你要等到別人很可愛你才有能力愛人,那恐怕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個人你能夠愛;只有佛、阿羅漢你才能愛,其他人你不能愛,這不叫慈心。真正的慈心必須建立在內心的善法以及種種生命的智慧裡面。慈心是殊勝的善法,它會帶來好處——給自己帶來好處,也給別人好處。它會帶來十一種利益:好睡,好夢、人見人愛、天人也喜歡,不容易受到傷害,修行也會好……等等。我們不能夠等到別人很可愛才來培育慈心。你的慈心必須是沒有條件的,就只是這樣散播慈心,因為你知道這樣對你很好,對別人也好。
悲心——看到別人苦,或者別人生起惡念、造苦因時你對別人起悲心。
喜心——看到別人有好的東西,你隨喜、不妒忌。
舍心——你祝福人家好,他可能不好;你祝福人家離苦,他可能不離苦;你祝福他所得到的一切的好,一切的財富,一切的成就,不會失去,但是它們還是可能會失去——那是因為他自己的業。這時你就要會生起舍的智慧,思維:Sabbe satta, kammassaka——一切眾生都是自己業的主人,自己業的承擔者。有舍心的基礎的話,你的慈悲喜不容易受到打擊和傷害。如果你的愛心是容易受到傷害的,因為愛人而受到傷害時,你愛人的能力其實正在受到考驗、正在受到磨練。
簡言之,我們講「愛心」其實要指的是「慈悲喜」建立在「舍」上。這樣子你的心情就平穩。你的美麗的心境、美麗的感受才經得起生命的種種考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3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4-7 21:04 | 只看該作者
什麼樣的法的力量?第一,就是「無我」。從放下私心開始,到後來發現到沒有一個「我」可以放下、這就是「無我」;然後以建立在因果的智慧來培育你所有的善法,從慈悲喜舍開始。這樣你會看到生命的改變,這是法的力量開始在你生命里運作。這時候你能加快上山,除了因為是把垃圾放下以外,你的腳力也提升了,你更有力量了,能夠更快了。一方面是放下負面的能量,也就是放下內心的垃圾如怨恨等等;另一方面是培育很強的善法——戒定慧,讓你更快的上路,更有力量。
***
你把當下的心時時刻刻安住在善法的時候,它有兩種力量:首先,當下有法,生命就快樂起來;然後因為當下有法,「行」生滅過後,留下來的業的能量——就是心在一生一滅之中,善業留下的能量,成熟時帶來善果,生命就會進一步的改變。那種改變來的時候是「得來全不費工夫」。因為過去已努力過了,現在善業成熟,就事事順利,就得到好的果報。
***
不要因為提升了過後,就認為:現在很好了,我的人際關係也很好了,錢也賺很多了,就開始鬆懈下來,停滯不前。不要這樣,要一路的提升。因為生命再好,還是有生老病死在等著我們,有輪迴在等著我們,所以要提升不要停止。不要讓生命從苦難中、黑暗中走向光明后卻放逸,重新墮入黑暗。你看多少的人生命就是這樣子,從光明走向黑暗,又從黑暗走向光明,再從光明走向黑暗……很多人的生命都是這樣的。但是我們不要,學佛的人就要有智慧,在光明的時候繼續走向光明。
***
希望大家記得這些佛法的分享 ,都能因為學了法,而在生命里得到提升。佛陀之所以出現在這個世間,也是為了要給眾生的生命帶來提升。我們來學法,真正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生命。希望這個法能夠帶給你力量,帶給你快樂,讓你更有力量去面對生命的一切考驗。我很少祝福人家萬事如意,因為我覺得這個不實在。所以我祝福你們,不管自己的業來的凶,或者是來的好,順或逆——要在順逆中成長,要在一切順逆苦樂之中開發你的智慧和慈悲繼續地提升。願你有能力在種種的處境之中、八風之中,活出一個快樂、燦爛、有力量的生命,最終得到不生不滅、永恆、安穩的快樂——涅槃。
=================
吉祥尊者講故事

我姐姐看過的一位算命先生,是比較有因果智慧的。據說他有一點本領,懂得算紫微斗數什麼的,據說收費很貴。他很敢,他跟我姐姐說:「你先聽。那個卡帶是講你的過去,這個卡帶是講你的未來,但是我先告訴你,你如果念經、拜佛、學佛、做好事,這個卡帶就不準。」(全場轟笑)。然後他說:「你有兩個兄弟對不對?你其中一個弟弟會幫到你。」她就很緊張,問道:「哪一個弟弟會幫我賺錢?」她講:「我有兩個弟弟,一個做生意,一個修行,哪一個會幫到我?」「修行的那一個。」「噢?修行的那一個。」於是她就來找我了,我回到家的時候她就問:「哎呀,怎樣?」她就要跟我談她的生意,她是賣保險的。「怎樣,怎樣做?」我心想:我是和尚啊……跟你講做生意,談不上嘛! 可是不講一點東西,就沒能讓她對佛法起信心。於是我講:「好,第一你要守五戒,最重要的是不要撒謊。」她也不反對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些她都知道;不飲酒嘛, 她很明顯的看到喝醉酒的人傻乎乎的,人飲酒後會變得愚蠢,沒有意思。她只是不能接受不要撒謊。我講:「你不要撒謊。當你真心待人,說真實的話別人會信任你。」那時我姐姐剛開始賣保險,她在擔心:我做完了親人的生意,做完了朋友的生意,過後我要賣給誰呢?我講:「你不要擔心,你不要撒謊。」她聽后就真的不撒謊。我再講:「你要對人家有慈心,真心待人,不要跟人家斤斤計較,要真心幫人,真心帶給人家利益,那以後你會很好!」她也聽,因為算命先生說了嘛,那個修行的弟弟會幫到她,所以就認定我是會教她作生意。這個算命先生真的幫了我一個大忙。其實她是相信算命先生多過相信我,但是至少她會聽我說,會念經啦,拜佛啦,並且喜歡供養出家人。我回到家來,她就很歡喜供養。從此她的生意就多到做不完,她講:「我現在是沒空,有空的話,我的保險生意做不完。」客戶介紹客戶,一直有客戶找上門。人家講:「這個人好,她不撒謊,真的是為你做事,答應你的事情會做到。」啊,她的生意越做越好。那個算命先生真的是算準了(眾人笑)。也許那個算命先生懂一點因果吧,所以他自己會講:「你學佛,修行,你的命運我算不準,它會改變。」真的就改了!
其實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我也會算:太陽還沒有出來之前,看一下東方,看到浮出一點點魚肚白,我就算大概還有一個小時太陽會出來,很准吶!命裡面會有一點點跡象。你看一個人一直造苦因,成功時他就驕傲了,我大概給他算一下……,這個人他遲一點要倒霉。看點因果,你就會算。
來學佛后,我姐姐的整個生命就改變了:人際關係、家庭情況 、種種的氣氛都改了,真的是不一樣了。我姐姐一改,她的家庭成員也開始改,做丈夫的也比較快樂。一個妻子如果是很麻煩的話,做丈夫的也苦。現在她也要孩子來學法。她自己也看得很開,我這個做她弟弟的也歡喜。所以說要改變生命要用法的力量(自然界法則的力量)、善法的力量、業的力量。

摘自:如何改造命運 (吉祥尊者)
=================
我有個朋友,也是Revata比丘的朋友,也是尋法比丘的朋友,也是我們在大學的朋友。以前他跟我住在同一間屋子裡,同一個佛友之家,跟我很要好,年紀比我小,我們睡在同一個房間里,常常在悶的時候我們就一起把床褥拿到樓下來,大家一起睡大廳。那個時候我們的感情很要好、很親近。那個朋友跟我們一起修行,修行成就都是讓我們很羨慕的。我跟尋法比丘都是非常羨慕:看,我們修到那麼辛苦,他卻修得那麼容易,定力又好。沒有跟老師修學止禪自己都會糊裡糊塗的得到禪定的力量,而且看一下書自己就會修到四禪。有一次他親口跟我說,他打坐入四禪八個小時,八個小時過後去上班,睡覺都不需要,我說好厲害。那個時候我們每個都很佩服他,而且他打坐是不會有身體上的痛的。每個人打坐腳痛得要命,這邊痛,腰骨痛……可是他就是不痛,這種是有修行波羅蜜的人,所以他很自信。他跟尋法比丘說:「三十歲以前要修到初果聖者。」我們都不懷疑,因為我們想其他比他差的早就修成,他那麼好功德的人只要好好地拼一拼,可能很容易的修上去了吧?我出家過後,回來見到他的時候,他應該是二十八歲,那我就問他說:「尋法比丘說你發了願三十歲以前要修行成就修成初果聖者,你現在還在幹什麼啊?」他說:「哎呀Bhante,你不要講這個,我現在很順利,老闆對我非常的好,(那是他的第一份工作)還給我股票,現在市價十多萬的。」(那時他還駕了外國入口車)那個時候他狀況很好,很高興,樣樣都順利,愛情也順利。他也說他的女友很漂亮,又很會交際,也很出得了場面,去到那裡都很吸引人,而且是獨生女,家境很好。

那時樣樣都順利,很令人羨慕。但是那個時候我看了心想: 沒得救了。以前還在大學的時候算是我們的兄弟,我們都是很要好的,什麼東西都跟我商量,肯聽我講。他現在很獨立了,不用再講了,不用再勸了。結果2002年的時候他患上癌症,然後就開始很苦了,駕車一下子就不能駕了,一下子就沒力了,要交給別人駕。不過他還載我一陣子,一段短距離,然後又找別人來駕。後來病情惡化,從肝癌轉移去骨頭、鼻癌。結果很辛苦很痛苦。有一次,我的另一個朋友在醫院裡看守他,晚上他還偷偷要爬上窗口跳樓,我的朋友把他拉著,說自殺死的話會更慘。後來Sayalay Dipangkara去看他的時候,他已經什麼修行都不能做了,什麼定都不能入了,因為那個惡業成熟,那個時候實在是痛到什麼法都不能修了。後來2003年的時候我在帕奧寫了一封信給他,據說他收了我那封信隔天就去世了。這是在我生命裡面一個活生生這麼靠近的一個例子,這麼強的修行者,但是就是錯過了修行的機會,他以為他有時間有機會,我們修了這麼多年都比不上他修一下子,他自己看Sayadaw的書修,都會看到kalapa,不用人家教,定力是多麼的強。可是後來就這樣子錯過了那個機會,所以這個就是以為有機會可是就錯過了的例子,很可惜的。

在佛陀的時代有一個商人,他也是在計劃:「這個季節在這裡,雨季又在那裡做生意,最後經過幾個季節我就回去,那個時候就會賺到很多錢了,賺到的錢給我的妻子……」當時他在河邊起這個念頭的時候,佛陀微笑了,佛陀已經知道他在想什麼。佛陀是不隨便微笑的,所有的阿羅漢們會笑都是因為有殊勝的因緣,這殊勝的因緣並不表示一定是快樂的因緣,很多時候是有說法的機會了。所以阿羅漢的笑千萬不要依常理來理解,阿羅漢的笑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人家貪嗔痴你也笑,人家倒霉你也笑!」,假如你這樣批評阿羅漢,你就完了。但是有一樣東西可以理解的,就是因為有一個重要說法的大因緣,所以他們就會笑一笑。阿難尊者明白這個道理,就請示佛陀說:「請世尊快點說吧,到底是什麼原因令佛陀笑呢?世尊笑是不會沒有理由的。」這時佛陀就指著河邊的商人說:「阿難,你看到他嗎?他在想這個季節在這裡,那個季節在那裡,做完這個,然後做那個……」佛陀把商人的念頭一一說了出來。「可是他不知道他七天後就會死去。而且死了過後當場就會墮落到地獄里去。」佛陀還講出他會在哪裡死,怎樣死……

阿難尊者是個很有慈悲心的人,他一聽到這樣就說:「佛陀,我能不能去告訴他?」佛陀就說:「去吧!去吧!去告訴他吧!」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阿難尊者是很有柔軟心的,作為佛陀的侍者,很關心別人的福利,眾生的福利,他總是在製造機會讓佛陀給別人說法,他看哪裡需要有法他都會請佛陀去給他們說法,所以製造了很多人親近佛陀的因緣,製造了很多人得以得到法益的因緣,他自己不會去妒忌的想:「我製造了這個機會,讓他成了阿羅漢,超越我、我只是初果聖者……」他不會這樣想。反之,他會很高興,因為自己製造很多機會幫助了別人,雖然自己放慢了步伐,可是他卻會隨喜別人成阿羅漢、別人入滅盡定。所以他都一直給別人製造機會親近佛陀跟佛陀學法,這是一個導師的侍者所應有的表現,他就是這樣的製造機會讓導師更能夠發揮,更能夠把法傳揚,讓更多人能夠得到法益,因為這樣,他反而得以最親近佛陀,聽到最多的法。佛陀弟子中最多聞的就是阿難尊者,所以非常的殊勝。他一看到人家有苦難,馬上就想要去幫忙,他的心是非常柔和非常柔軟及很有慈悲心的,所以四眾弟子看到阿難尊者都會很喜歡他。他講法大家也都愛聽,希望他不斷地講不要停。當他停的時候,大家就苦惱了,為什麼他不繼續講下去?他有很多美好的素質,像轉輪聖王一樣。

那時阿難尊者想:「我要去幫他。」所以當佛陀允許的時候,他就趕快走過去跟商人說:「你剛才是不是這樣這樣想……如來世尊已經知道了,你還不趕緊醒覺!」如果有人跟你講你的心是這樣想那樣想的時候,是你你會怎麼辦?會不會馬上去出家?(眾笑)那時商人就想既然只剩下七天的壽命,出家也好,做功德也好,總之要用最有效率的方法做最好的功德。那個時候他想到的是他的財富已經來不及帶回去了,不如就做布施吧!假如布施的話還可以把自己的財富累積成波羅蜜、功德,累計的善業還可以帶到未來世,在未來世還可以受那個果報。可是如果沒有做功德的話,財富就白白的浪費了,也許可以留給別人,但是自己卻沒有功德。所以最好的銀行就我們自己的kamma,誰也搶不了你的功德!於是這位商人就邀請僧團受供養七天,把錢全部花完。做了七天的供養過後,佛陀看他的因緣成熟了,功德也成熟了,心也準備好了,於是就跟他講法,商人就證得初果聖者。初果聖者過後,他的命運如何呢?他還是會在第七天死去,但是他那時的死並不如之前的預言的一樣——會下地獄。因為他是初果聖者,也累積了那麼多的功德,供養僧團七天——而且是由佛陀帶領的僧團,那功德是很殊勝的,所以就投生到天界去了。

摘自:為何在忙碌(吉祥尊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3: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