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發言人秦剛1月20日宣布:應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2月6日至8日赴俄羅斯索契出席第22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
在中國傳統的春節期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高調宣布,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應邀出席索契冬奧會開幕式,期間必將再一次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就雙邊關係和廣泛的國際問題展開討論,並協調兩國在國際重大問題上的一致立場。
那麼,在習近平就任國家領導人一年的時間內,中俄兩國首腦已在不同場合多達五次會面,並且在2014年度展開的首訪又是俄羅斯,在向國際社會傳遞著什麼信息?習近平與普京的頻繁接觸有何寓意?
首先,2013年度中俄兩國都面臨著新的挑戰,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給周邊帶來的危害,對中俄兩國都形成潛在的威脅,中俄兩國的領海島礁均在日本擴張政策的覬覦之下,使2014年度地區和國際社會面臨著更加複雜的局面。
1月18日,俄羅斯城市頓河畔羅斯托夫豎起了冬奧會倒計時牌。當日,離2014年索契冬奧會開幕有20天。
2013年9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聖彼得堡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
中俄兩國需要協調一致的立場,來共同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右翼思潮,維護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扞衛共同的和各自的切身利益,既是對地區的負責,也是對國際社會的貢獻。在新年之初,中俄兩國首腦進行交流和互訪,正是對以安倍為首的日本右翼內閣的警示。
其次,在國際秩序充滿希望和挑戰的情況下,中俄兩國領導人都肩負著各自國家全面振興的重任。前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曾一度被強權國家視為二流國家,給於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制裁,新干涉主義插手遠東地區事務直衝俄羅斯而來,百廢待興的俄羅斯面臨各種挑戰和風險,國內外政治因素險使俄羅斯內戰爆發,再一次將俄羅斯推向分裂。
中國同樣面臨西方敵對勢力的政治顛覆,國內外敵對勢力蠢蠢欲動,企圖插手中國循序漸進的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周邊國家對中國固有領海島礁提出領土要求,使中國實現第二步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遭遇空前的阻力,這些都與強權和霸權的存在不無關係。中俄兩國首腦常態化的接觸,正是與強權和霸權及新干涉主義鬥爭的需要。
再一方面,中俄兩國都面臨著基地組織和恐怖分子的共同威脅,少數民族地區基地組織和恐怖分子的滲透,使這些地區的政治和經濟建設受到影響,並且這一趨有向內地蔓延的勢頭。
俄羅斯的北高加索地區恐怖事件頻發,基地組織頻頻對索契冬奧會發出恐怖威脅,俄羅斯的國家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中俄兩國首腦需協調一致立場,共同對基地組織和恐怖分子進行打擊。
資料圖:中國主席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
資料圖:中國主席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
全面提升中俄兩國戰略夥伴關係,是中俄兩國首腦共同肩負的責任,強權和霸權的存在促使中俄兩國必須站在一起,打破單極世界建立國際新秩序,需要中俄兩國領導人用高超的智慧來共同努力。
索契冬奧會開幕式,給中俄兩國領導人提供了這一契機,對地區和國際重大問題進行磋商,為兩國的共同振興和國際安全獻計獻策,使中俄兩國共同走向復興。(作者軍威長風)
世界發生重大變化:中俄擴張令全球為之色變
就在華盛頓疲於應對醫保問題並討論與伊朗之間核協議的意義之際,全球正在發生更重大的變化:俄羅斯和中國再次表現得像是歐洲和亞洲的擴張力量。這樣的變化對美國自身在全球的角色有著廣泛的影響。
烏克蘭是一個大多數美國人都不太熟悉的國家,而全球最有意思的事情正在這個國家發生。在完成烏克蘭長期發展計劃,通過與歐洲簽訂經濟和政治協議來實現西化的問題上,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猶豫不決。實際上,他明顯面對著來自莫斯科方面的壓力,後者要求烏克蘭轉而與俄羅斯重新建立商業和安全關係。
這聽起來像是俄羅斯在試圖重新建立起前蘇聯那樣的影響力,對最重要的前加盟共和國施加影響。實際上也確實如此。這樣的努力可能不會成功,但這只是因為數十萬烏克蘭人走上街頭,抗議該國轉而與莫斯科建立聯盟的計劃。在此過程中,抗議者拆毀了一座列寧像。外媒曾把這個列寧像形容為前蘇聯時代莫斯科對這個前加盟共和國統治的有力象徵。
圖為當地時間2013年12月8日,烏克蘭基輔獨立廣場,反政府示威者組織「百萬人大遊行」推倒列寧雕塑。
圖為中國在東海防空識別區範圍示意圖。
與此同時,中國在東海上空也採取了類似行動。北京單方面宣布在東海划設防空識別區,範圍覆蓋了中日間存在爭議的島嶼以及中韓間存在爭議的礁石。這實際上是在用新的方式宣示中國對這些爭議地區的主權。
美國、日本和韓國大聲提出抗議,並在事先未聲明的情況下派飛機駛入中國防空識別區,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中國的舉動。然而,中國的舉動似乎已是既成事實,只不過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對奧巴馬政府而言,目前面臨的挑戰在於,找到合適的方式來向神經緊張的盟友證明,美國可以對抗此類激進行動。
事實上,正如美國副總統拜登在日前的亞洲之行中所發現的那樣,這也正是美國的盟友所期望的。
奧巴馬政府也確實採取了此類制衡行動,在事先沒有通知中國的情況下派出B-52轟炸機駛入中國新設防空識別區。但更激進的立場可能會讓美國不安。在經歷了 10年的戰爭后,許多美國民眾已經感到厭倦。傳統的鷹派政治人物正在受到自由派政治人物的挑戰,後者呼籲縮減美國軍方在海外的部署,以此節約資金。而白宮也顯示出其更傾向於避免在海外作出新的、代價高昂的承諾。
在大驚小怪之前,應該用冷靜一點的態度來看待此事。這些舉動並不能代表冷戰思維的回歸。蘇聯已經解體了,儘管俄羅斯總統普京可能希望再造一個蘇聯。街上那些烏克蘭人的反應表明,回到以前克林姆林宮提供的經濟或安全模式幾乎沒有任何普遍吸引力。
同樣,中國以前那種資本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之間的鬥爭也已是老黃曆了。在中美兩國貿易額將超過5000億美元的今年,情況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不管中美雙方有何分歧,如此規模的貿易額象徵著連接兩國的紐帶。
圖為美軍B-52飛臨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的航線示意圖。
圖為中俄領導人會晤。
話雖如此,但仍存在意識形態和權力領域的鬥爭。就意識形態而言,21世紀的「拔河賽」不是在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展開,而是美國版的全面民主和資本主義與計劃經濟之間的較量。鑒於西方不久前爆發了金融危機,再加上美國版代議制政府出現了功能失調,所以也難怪中國和俄羅斯開始鼓吹其優勢。
此外,目前還有對國際力量的激烈競爭。俄羅斯覬覦著一個可轉化為更大經濟實力的國際角色,而中國則垂涎著可滿足本國經濟增長巨大需求的自然資源。
俄羅斯在今年早些時候找回了久違的世界強國的感覺。當時基本上是在奧巴馬政府的邀請下,俄羅斯介入敘利亞內戰,為消除敘利亞化學武器計劃鋪平了道路。似乎有理由預測,俄羅斯日後會發揮更多類似作用。
同樣,中國正在建設一支投射力量似乎威脅亞洲各國的軍隊,這讓幾乎所有中國鄰邦都明顯感覺不安。
所以未來會出現緊張狀況。不過好消息是,這些緊張關係受到了一個情況的影響,即美國、中國和俄羅斯需要且正在就一些國際問題進行合作,如麻煩不斷的朝鮮和伊朗核計劃。
上述事態發展還加強了美國是可制衡俄羅斯與中國野心的重要力量這樣一個形象。正如拜登訪問亞洲的一位隨訪官員所指出的,20年前迎接這類訪問的可能是投擲燃燒彈的年輕人,他們會抗議美國在韓國駐軍。
這位官員對記者說,如今,駐紮在朝鮮半島的2.85萬名美國官兵不再被認為是對主權的侵犯,而被視為美韓關係的核心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