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對白宮回復JK的感嘆:國不知有民者,則民不知有國

[複製鏈接]

3012

主題

3946

帖子

7099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天河水 發表於 2014-1-13 00: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信人: wayofflying (小破熊)

「國不知有民,則民不知有國」。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這句話,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但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
我知道我的心豁然開朗了,很多困擾我的問題我知道了答案.

      這句話的份量有多重,只怕也是少有人了解。在我看來,這句話足可以讓一個國
家亡國,也足可以讓一個國家的政府土崩瓦解。我的眼前就有兩個活生生的例子,實實
在在地印證了這句話的重要意義。

一個是蘇聯。嚴格來說蘇聯也許並不能稱之為亡國,但以「蘇聯」為名的國家是不復存
在了,她何以走到這個地步,歷史給了我們答案。

    先說對待在二戰中被俘的蘇聯戰俘的問題。戰前的清洗已經嚴重打擊了蘇聯的國防
力量,所以德軍在進攻蘇聯的前期,蘇軍是兵敗如山倒,整建制的集團軍群被包團,最
終全部被俘。又有多少人知道二戰期間蘇聯被德軍俘虜的有多少士兵?答案是超過500
萬。500萬啊,一個國家在一場戰爭中被俘的人數能有那麼多也算是個「奇迹」了。那
時蘇聯的政策是不在戰場上被敵人打死,回過頭就被自己人打死。我很為那500萬人沒
有被敵人打死而高興,但那500萬被俘人員在二戰結束回國后所遭受的待遇卻讓我想起
來就倍感沉重。在戰場上國家沒有尊重他們,戰後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卻早已經被自己
的祖國所遺棄。那500萬戰俘的絕大部分都在戰後被流放到了蘇聯的西伯利亞遠東地區
,要麼被囚禁,要麼被勞改,所處的環境只怕比納粹的集中營好不了多少。他們成為了
蘇聯的「恥辱」,就此了度殘生。

另一個就是今天的白宮所呈現給我們的。

先說一下,華人群體在美國是不折不扣的模範移民。 華裔美國人在美國各個族群裡面
受教育程
度更高、更富裕,比其他美國人更守法。華裔美國人更重視家庭觀念和勤勞的美德。這
或許是他們比其他族裔美國人更容易成功的原因。
  皮尤研究中心執行副總裁保羅·泰勒指出:「和歷史上來到美國的其他族裔移民一
樣,亞裔新移民也是喜歡奮鬥的人士。不同的是,他們擁有更好的教育背景。亞裔移民
不是那種窮困潦倒的流氓移民,他們是21世紀的高端勞動力。」泰勒說,新一代亞洲移
民或許將改變美國人對移民的刻板看法,即他們只是希望通過自己埋頭苦幹讓自己的孩
子生活得更好,為獲得更好的發展來到美國。特別是近些年,第一代亞裔美國移民本身
就做得非常好,他們在教育、收入和家庭財富方面都超過了美國人的整體水平。

     在過去短短的60年內,華人就為美國貢獻了8個諾爾自然科學獎得主。相比之下,
比華人早來300年,人口也比華人多3倍的猶太人,也不過是貢獻了55個諾貝爾自然科學
獎得主。如果華人能免於種種歧視,恐怕華人的諾獎得主早已過百。
   
     作為美國的模範族群,華人起早貪黑、任勞任怨、兢兢業業、息事寧人、貢獻極
大,索取極少,不給美國司法製造麻煩,還主動承擔沉重的稅務。一個國家能有這樣的
公民族群,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就是這樣的一個模範移民族群,在CNN那裡得到的評價卻是「a groups of goons
and thugs」。就是這樣的一個模範移民族群,在ABC那裡得到的評價卻是「shall we allow Chinese to live?」



最經典的還是白宮的回復:

白宮周五(1月10日)對一份呼籲政府停播《吉米·基梅爾直播秀》進行表態,稱出於
保護言論自由,不能強迫美國廣播公司停播該節目。2013年10月該電視訪談節目中,主
持人基梅爾(Jimmy Kimmel) 問一群孩子,美國應該如何償還欠中國的1.3萬億美元債務
。一名六歲的孩子說:「殺光華人(Chinese)。」 基梅爾回答說,「這是個有意思的想
法」。 該節目在美國廣播公司(ABC)播出后,引發美國華人大規模抗議。超過10.5萬
人簽署一份白宮請願書,要求公開道歉。中國外交部對此也表示不滿。白宮周五回應稱
,該節目中言論並不代表美國看待中國的主流思潮,並指出美國廣播公司和基梅爾「已
經分別道歉」。白宮在其官方網站上稱,「正如總統曾公開表示,美國歡迎中國持續的
和平崛起」。但與此同時,白宮表示,美國憲法保護言論自由,聯邦政府不能強迫美國
廣播公司按請願中要求的停播該電視節目。白宮稱,「當人們表達一些我們個人並不同
意的言論時可能令人不快,但言論自由原則是這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 。

     對美國這樣一個模範族群的污衊和攻擊,就被一句「言論自由」給輕輕的當回去
了。奇怪,abc敢問:shall we allow NGs to live?" 或者「shall we allow kike to
live?」 嗎?他們敢說這樣的話,恐怕結果就不這麼簡單了吧?

     也就說,歸根結底,華人得干最苦最累的活,卻得不到一個正常公民所應該得到
的權利和尊嚴。這不是公民的待遇,這是奴隸的待遇。

     無獨有偶,上個世紀中葉,在以無數華工血
汗生命換來的美國橫貫大陸鐵路完成之後,立即發生大規模的迫害殺害華人事件,隨之
而來是實行長達六十多年的「排華法案」,這一法案不僅完全無視在美華人的基本人權
,甚至違反美國憲法規定的在美出生者均平等享有的美國公民權利。無數傷心血淚故事
由此造成。

  例如為美國西部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的華工,一回中國探親或結婚,即被禁止返美
。許多老華工因此無法成家,孤苦終生,與故國親人也從此生離死別。不少華工回美被
拒,冒險偷渡,而白人船主一旦發現有海關警衛船隻,立即將已經付了巨款的偷渡華人
綁上石頭,沉入海底。連當時的好萊塢電影都描述過這一西海岸常見的中國人浮屍現象


  珍珠港事變后,美國總統向國會緊急聯席會議致詞,正式要求向日本宣戰。為此特
地趕去現場就座的中國駐美大使胡適,竟然被美國警衛擋駕。身為美國最主要盟國的最
高代表和美國名牌大學博士,儘管百般解釋並出示身分,還是被白人警衛以胡適面孔膚
色像日本人這樣的侮辱性理由阻止入場。

  錢學森受辱決計返回中國

  中共建國之後,美國國內恐共浪潮衝擊到華裔科學家,尤以錢學森受到的政治迫害
事件為最。作為火箭專家的錢學森,其實當時已經申請永久居留。美國情報機關懷疑他
是中共特務,對他百般羞辱,從拘留、投獄到軟禁,無所不用。受盡人格侮辱的錢學森
才決計返回中國,結果為中國的軍事工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美國政府的「官逼華反」
,以錢學森案為典型,與當今的幾件所謂「中國間諜案」也不無相似之處。

  隨著「排華法案」的廢止,最近幾十年來,大量華人移居美國,並取得各項事業的
巨大成功,尤其是科學界。例如在今日鬧出「中國間諜案」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就有約三百名大陸和台灣旅美科學家。表面上,美國對華人的歧視似乎比過去減少很
多。可是就像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發展,並沒有消除許多白人對黑人的歧視,而黑、白
經濟地位差距反而有增無減,美國主流社會對亞裔和華人的偏見和歧視,並沒有發自心
底的根本性改善,稍有風吹草動,就可以看到華人無論如何成功,常常仍被美國主流社
會視為「外人」。

  以國際科學泰斗楊振寧教授為例,直到1971年基辛格訪問北京安排尼遜訪華之後,
楊教授才能回中國作首次旅行訪問。回到美國之後不久,楊教授就接到美國情報機構人
員「拜訪」騷擾,甚至嚴重到楊教授找了秘書進來記錄談話內容。後來楊教授每次再去
中國,回來后也依然有情報人員來拜訪,一直到1980年代后才停止。

  另一位數年前辭世的美國知名華裔物理學家,他的女兒親口向筆者講述過一樁非常
傷人感情的事情。她父親有很強的儒家潔身自好修養,公私絕對分明,就是在辦公室給
太太打電話,也非用走廊上的付費公用電話不可。

  老教授也是1970年代中美解凍后首次回中國探親訪問,返美后立即被美國政府取消
了他的「治安審查通行」資格,不得再過問有關國防軍備的課題資料。這與當年錢學森
被「逼反」的例子,如出一轍。

  科學界以外的例子也多得很。例如美國著名華裔花式滑冰選手關穎珊,在1998年奧
運會決賽,以零點幾分之差輸給隊友,屈居亞軍。美國三大電視台之一的全國廣播公司
NBC與微軟公司合辦的MSNBC網路新聞站的標題赫然是「美國人擊敗關奪冠」!關穎珊盡
管在美國土生土長,還是被全國廣播公司以「非類」視之,為她敗於「美國人」而歡欣
鼓舞。
      ………….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我也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國不知有其民者,民亦不知有其國」。一個國家如果不把其內部的一個
族群當成自己的人民,那也就別指望這個族群能在關鍵時刻對自己忠誠。美國針對中國
的技術封鎖,將很快被證明是個大笑話,因為華人工程師遍布美國的所有工業領域,華
人科學家遍及美國所有的科學研究前沿。不信的話,我們就拭目以待。不要等到將來中
國科技井噴,美國追至不及的時候,再嚎哭華人對美國不忠誠。到那時候,只怕是控訴
的華人科技精英也早已海歸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5: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