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扒一扒中國電影史上的巨人!屬於邵逸夫的一個世紀!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1-8 13: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逸夫是享譽世界的香港影視界大亨,他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建造了亞洲最大的電影拍攝基地,掌握了全球最大的中文電視節目製作公司。邵氏電影公司拍攝了許多電影史上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而他一生的愛情故事也像電影一樣充滿了浪漫的傳奇色彩……一手打造了一個娛樂王國的香港風雲人物。 這位老人所經歷過的百年,遠比他所拍攝的任何一部影視作品都要精彩動人,並且,這一傳奇還在繼續上演……

  


  

  


  


  
電影:一個人的影視王國


  1907 年,邵逸夫出生於寧波鎮海庄市朱家橋老邵村一個富商家庭。邵氏世代以商為業。其父邵玉軒與當時成千上萬的寧波人一樣,於19世紀末前往日趨繁華的上海「淘金」,並於1901年設立一家頗具規模的「錦泰昌」顏料號。邵玉軒不僅經營有方,生意紅火,而且同情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在當時的上海工商界頗為活躍。 1920年他病逝上海時,康有為、虞洽卿及曾任蘇浙總督的盧永祥、民國元老譚延閣等晚清與民國風雲人物紛紛為其題辭致哀。

  


  

  


  


  
邵玉軒育有5男3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後人稱他為「六叔」、「六老闆」。他早年就讀於家鄉庄市葉氏中興學校,與包玉剛、包從興、趙安中等為前後屆同學,后赴上海就學於美國人開辦的英文學校「青年會中學」,為此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邵家眾多的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幾乎都進入娛樂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於 1924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開始闖入當時尚屬草創時期的中國電影業。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製片兼導演,老二邵囤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創業之初,他們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猶如家庭式作坊。其攝製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結果賺得盤溢缽滿。旗開得勝,邵氏兄弟們為之歡欣鼓舞,隨後新影片不斷地從「天一」推出。


  


  

  


  


  
1926 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應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協助開拓南洋電影市場,從此註定其一生與電影業的不解之緣。那段時間,邵氏兄弟帶著一架破舊的無聲放映機和「天一」影片,在舉目無親的南洋鄉村巡迴放映,並開設遊藝場和電影院。他們歷經磨難,備嘗艱辛,星馬的窮鄉僻壤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

  1931 年,邵逸夫前住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途中輪船觸礁沉沒,幸虧其命大,落水的邵逸夫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飄泊一夜后終於獲救生還,並從美國好萊塢買回所需的「講話機器」。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攝製完成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開創了中國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的新時代。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戰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州等東南亞各地已擁有電影院110多家和9家遊樂場,並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稱雄東南亞影業市常當時「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們南北呼應,分工協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電影王國。

  


  

  


  


  
打造「東方好萊塢」


  1937年後,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入侵打亂了邵氏影業的發展進程。邵氏慘淡經營,艱難度日,後來更是難以為繼,被迫關門了事。1945年抗戰勝利后,正當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減當年。他摩拳擦掌,決心大幹一場,重振邵氏家業。

  1957 年,邵逸夫從新加坡來到經濟開始起飛的香港,開始創立屬於自己的電影事業。兩年後,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期間,邵逸夫傾力打造位於香港清水灣,佔地近80萬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這一工程歷時七年始告完工。其規模宏大,氣勢恢宏,被稱為「東方的好萊塢」。從此,從這裡拍攝的影片源源不斷地流向邵氏電影發行網,每年高達40多部影片,歷經數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視拍攝製作基地。

  


  

  


  進入六十年代后,邵氏公司長期稱雄香港市場,曾拍攝過一千多部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據說最盛時,每天有100萬觀眾光顧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陵波、李翰祥、鄒玉懷、張徹……無不出自「邵氏」門下。其中《江山美人》、《貂禪》、《傾國傾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大醉俠》、《獨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譽海外,在華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響,傾倒無數觀眾。據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上映時「完全瘋狂」,有位老太大連看一百多場,由《梁祝》而在台灣掀起黃梅調狂熱;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發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

  邵逸夫在中國電影史上寫下了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可以說是中國電影事業名符其實的拓荒英雄。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中國電影的每一步變遷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獻出的心血。從20年代從事電影業到現在,邵逸夫經歷了電影不同時代的演變,目睹中國電影的成長與興衰,堪稱電影史的見證人。

  


  

  


  


  

  


  


  
電視:TVB之父


  1967年邵逸夫與利孝和等人聯手創建了TVB,當時利孝和是第一大股東,也是TVB的首任董事局主席,而邵逸夫的主力,還是放在邵氏影業。

  期間邵逸夫對TVB做出最重要的貢獻是在他的倡導下,於1971年開設了首期無線藝員訓練班,其後這個訓練班為整個香港演藝圈都輸送了大量的中堅人才,現在仍然在圈內呼風喚雨的周發潤、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等頂尖巨星,乃至現在已晉陞為國際級的大導演杜琪峰等等,都是出自該訓練班的得意學生。

  到70年代末,邵氏影業受到嘉禾影業的威脅,邵逸夫敏銳的商業眼光發現了電視業的無窮潛力,於是漸漸把主力轉到電視,在這期間陸續購入大量無線電視台的股份,成為TVB的第一大股東。1980年無線首任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因心臟病逝世,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東身份接任董事局主席,隨後他集中力量經營所屬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使其收視率長期在港島獨佔鰲頭,影響更擴及中國內地、澳門、台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創造了一代電視王國的輝煌史。

  


  

  


  邵逸夫接任TVB后,即逢對手麗的電視(亞視)前身發動兩台間的第一次電視戰,《大地恩情》和《驟雨中的陽光》在黃金時段掀起收視熱潮,面對麗的的步步緊逼,邵逸夫率領無線電視調兵遣將,從容應對,先腰斬與《大地恩情》對陣的《輪流轉》,拉來鎮台之寶汪明荃與紅極一時的電影小生謝賢合作了一出經典劇集《千王之王》,汪明荃與謝賢在劇中糾來纏去的情感加上有點新鮮有點神秘的賭術力阻《大地恩情》的強大攻勢,更為謝賢帶來流傳至今的「四哥」花名。

  在與麗的的這段收視戰期間,無線在邵逸夫帶領下好戲連台,《上海灘》、《千王群英會》、《火鳳凰》、《京華春夢》、《萬水千山總是情》等風摩大江南北的經典劇集紛紛亮相,在香江和整個華語電視圈掀起一輪又一輪收視高潮。

  至1982年邱德根接手麗的,將「麗的」改名叫「亞洲電視」,也正式宣告TVB在首次電視戰中贏得全勝。

  其後幾年無線一直在收視上佔據絕對優勢,男星在周潤發之後捧出了「五虎將」黃日華、劉德華、梁朝偉、苗僑偉、湯鎮業;女星則在汪明荃、趙雅芝、鄭裕玲之後捧出了陳玉蓮、曾華倩、戚美珍、黎美嫻、劉嘉玲等各具特色的花旦;電視劇則包括《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鹿鼎記》等紅遍華語電視圈的經典武俠巨制。

  1986年大獲成功的《流氓大亨》則帶動了家族劇的潮流,此後家族恩怨成為港劇的一個重要品牌。《義不容情》、《大時代》、《創世紀》都是此劇種中的翹楚。

  


  

  


  


  

  


  


  
1988 年,邵逸夫將無線電視城由香港廣播道搬至清水灣,89年則迎來了亞視林伯欣時代的電視戰。林伯欣出大價先後從無線挖走了沈殿霞、曾志偉、盧海鵬、林建明、李香琴、招振強、韋家輝、戚其義、黃日華、鄭少秋、吳啟華、任達華、曾華倩、陳玉蓮、戚美珍、陳庭威等台前幕後的金裝人才開拍劇集和電視節目。


  面對亞視的新一輪攻勢,邵逸夫率領無線展開「歡樂今宵救亡運動」與「劇集救亡運動」,製作出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節目和劇集,再次將亞視打回原形,進一步鞏固了其在香港電視圈的霸權。

  期間無線製作了「勁歌金曲」這一經典欄目,邵逸夫更點名力捧「黎明、郭富城、張學友、劉德華」為四大天王,結果四人在樂壇火速上位,也再次驗證邵逸夫的獨道眼光。

  


  

  


  


  電視劇則包括《我本善良》、《人在邊緣》、《今生無悔》、《灰網》、《邊城浪子》、《壹號皇庭》、《火玫瑰》、《巨人》、《大時代》等經典劇集。《人在邊緣》、《今生無悔》把黎明捧到大紅大紫,當時不少師奶愛他勝過親生仔;《灰網》應該是無冕影帝吳鎮宇最為內地觀眾熟悉的電視劇;《火玫瑰》則讓當年一直不溫不火的溫碧霞大紅大紫了一把;《我本善良》對內地觀眾影響力尤大,男主角溫兆倫(聽歌)更被稱作溫SIR,迷倒內地萬千少女,其當年在內地的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是如今無線的一哥一姐們望塵莫及的;《大時代》則被譽為無線九十年代最傑出的電視劇和無線最經典的家族劇,在前些年馬亞西業與新加坡傳媒選出的兩個二十世紀華語電視劇百大榜中,《大時代》都是90年代香港劇集的第一名。

  93年,邵逸夫再以獨道眼光欽點引進台劇《包青天》,結果在香港掀起收視狂潮,備感壓力的亞視不得不以重金請來劇中飾包青天的金超群火速跟風拍攝《包青天》,形成香港電視史上兩台黃金時段前所未有的同內容電視劇對壘(《包青天》打《包青天》)的局面。

  


  

  


  


  
94年邵逸夫把亞視不少台前幕後人員挖到了無線,尤其是台前一眾九位當家小生花旦全部網羅至旗下,亞視自製劇由此開始衰弱,頻頻靠外援諸如馬景濤等藝人拍攝新劇,於是無線又進入一台獨大的局面。


  其中1996年無線迎來一部高收視的《西遊記》,播出后轟動全港,張衛健(聽歌)憑這套劇成為一直紅到今天的「電視紅人」,這套劇在引進內地后卻是褒貶不一,年齡成了明顯的分界線,年輕一點尤其80后奉為經典,稍年長一點的卻把這劇當作了胡編亂造的炮轟對象。

  97 年無線的高收視劇太多,《苗翠花》、《大鬧廣昌路、《全院滿座》都接連創下收視佳績,98年更是承接97年的勢頭,幾乎稍好點的劇集平均收視都在30點以上,《天地毫情》、《陀槍師姐》、《妙手仁心》、《鑒證實錄》都是到現在內地各大電視台還在頻頻重播的劇集。那一年的亞視,如果不是林伯欣退出封小平上台,還有一個香港男士選美,幾乎就沒有讓人記住的大事。

  


  

  


  


  

  


  

  平靜之下暗流涌動,99年亞視以《縱橫四海》、《還珠格格(聽歌)》和《方世玉》向無線宣戰,尤其《還珠格格》創下為亞視創下30點的最高劇集收視,更帶動亞視在黃金時段的收視以六比四比例反超無線,逼得無線為減輕《還珠格格》的壓力,不得不大力宣傳,指出以購片之道並非長遠之際,也同時阻礙電視業的發展等等之類的特點,試圖以討戰來轉移人們對《還》劇的追看。

  情急之下無線更在兩星期內變陣三次,抽調四線劇集對抗亞視的攻勢。最後為了抵抗「小燕子」的魔力,無線搬出屢創收視高峰的王牌遊戲節目《驚天動地獎門人》對抗《還珠2》。

  


  

  


  


  

  


  


  
2001 年,亞視憑一個購自英國的遊戲節目《百萬富翁》大放異彩,收視一路攀過30點,為了消除亞視的新一輪威脅,邵逸夫花大價錢購回同類遊戲節目《一筆out 消》的版權,並派出金牌主持鄭裕玲,最初外界對鄭裕玲「惡婆「似的主持風格接受不了,彈多贊少,及后鄭裕玲重新調整風格,收視逐步上揚並點據優勢。


  此後,亞視再無反擊之力,收視連年下滑,03年邵逸夫又把無線搬至將軍澳電視城,更牢牢鞏固了其香江電視帝國的絕對霸主地位,當前其股價市值已超過200億港元。

  近些年,年界百歲的邵逸夫已經淡出了日常管理,無線實際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方逸華操作,不過他還是無線絕對的精神領袖,只要有他出現的場合,無線台前幕後的人員便起身鼓掌不斷,而歷屆港姐冠軍,都已攙扶他出席過活動為榮。

  如果說,無線是香港不可撼動的電視帝國,那百歲高齡的邵逸夫,就是這帝國內高高在上手持權杖絕對無可替代的電視國王。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沙發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1-8 13:56 | 只看該作者
  慈善:散盡千金濟眾生

  多年來,邵逸夫一直穩居香港超級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視金錢為身外之物,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是港島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

  「我的財富取之於民眾,應用回到民眾」。這位以「大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為人生信條的影視巨子,不僅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早在1973年他就設立邵氏基金會,致力於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為此他受到了廣泛的好評。1977年。英國女王冊封他為爵士,成為香港娛樂圈獲此殊榮的第一人。美國三藩市為表彰邵逸夫對該市的福利貢獻,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

  


  

  


  


  
從1985年起,邵逸夫開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祖國內地。當年他向中國保護敦煌畫展工程和浙江大學分別捐資1000萬元。有關部門特立碑予以紀念。甬上文化人王重光先生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大漠深處,類似的紀念碑不止一個,但惟有同鄉邵逸夫是炎黃子孫。


  1985 年後,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億多元用於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對於中國教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鍾。正如他所說:「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視教育為立國之本,為此多年來他盡心盡責,不遺餘力。據不完全統計,迄今,邵逸夫捐助內地科教文衛事業的資金達25 億元,捐助項目超過3000個,其中80%以上為教育項目。如今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他文化藝術、醫療設施遍布全國各地。幾年來邵逸夫還不顧耆耋之軀,多次親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視察捐贈項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國、美國、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額捐贈,合計金額早已超過30億元。在古令中外捐資助學史上,邵逸夫當之無愧可稱為第一人!

  根在寧波的邵逸夫對故鄉也傾注了很大的愛心。1987年後,他不僅多次回鄉探親訪問,還先後捐資4000多萬元幫助發展教育、文化事業。這些項目包括位於寧波大學西區的邵逸夫圖書館、逸夫教學樓、逸夫劇院以及其祖居地康樂園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區也有巨額捐贈,如他為杭州逸夫醫院的捐贈近億元。早在九十年代初,盛市政府就授予他「愛鄉楷模」、「榮譽市民」稱號,以表彰他為家鄉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為表彰邵逸夫對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貢獻,將一顆新發現的行星使命名為邵逸夫星。這是該台首次以當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很多學校都有逸夫教學樓,還有醫院


  


  

  


  


  

  


  愛情:這樣的大亨擁有一份真愛可能比常人更不易

  第一任妻子:黃美珍

  1907 年,邵逸夫出生於上海一個富有家庭,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所以香港影視圈尊稱他為「六叔」。邵逸夫從小天資聰穎,中學畢業后,應三哥邵山客之邀赴新加坡,開始涉足電影業。新加坡最聞名的富豪余東璇十分賞識邵氏兄弟,邀請他們到家中做客。那天,他們應邀來到余府,余東璇親自出門迎接,身旁還站著一位身著白色連衣裙、清新脫俗、氣質高貴典雅的美貌女子。余東璇介紹說:這是黃美珍小姐。飯後,余東璇請邵山客在書房談業務合作意向,就讓黃美珍陪邵逸夫到花園中遊玩。兩個年輕人在花園中邊走邊天南地北地聊了起來,他們聊得最多的是電影。一席忘情的暢敘,彼此相見恨晚。離開余府之後,邵逸夫飽嘗了相思之苦,第一次體會到了戀愛的滋味。其實,黃美珍也被才華橫溢的邵逸夫深深地吸引了。她經常借故到邵氏機構看望邵逸夫,如果有時間,兩人就到公司屬下的戲院看一場電影。然而,令邵逸夫隱隱感到不安的是,黃美珍是余東璇的女友,而余東璇又對自己有恩。三哥邵山客得知此事後,勸他放棄這段感情。當他和黃美珍關係暖昧的閑話傳到余東璇的耳朵里時,余東璇還置之一笑,說:「美珍喜歡電影,有逸夫這個懂電影的行家陪著,這是好事。」隨著感情的與日俱增,黃美珍更多地參與邵氏機構的內部事務,積極地出謀劃策。1929 年,邵逸夫決定嘗試拍有聲電影,他的這個大膽想法立刻得到了黃美珍的認同。邵逸夫決定到美國考察,併購買一批拍有聲電影的設備。幾個月後,當邵逸夫從美國帶著大批器材回到新加坡時,黃美珍早已等候在碼頭。看著邵逸夫瘦了一圈,她心疼得說不出話來,一對相思的戀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1932 年,邵氏兄弟終於在香港攝製完成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開創了中國有聲電影的新紀元。這部影片讓邵逸夫賺了一大筆,並聲名鵲起。

  


  

  


  


  
終於有一天,邵逸夫鼓起勇氣親自來到余府,坦白地向余東璇傾吐了他和黃美珍相愛的事。余東璇聽罷,沉默了片刻,哈哈大笑說:「你們的事我早有察覺,君子成人之美,老弟既然和美珍真心相愛,就不用顧及這麼多,難道讓美珍一輩子陪著我這個老頭子。」


  1937 年,邵逸夫與黃美珍在新加坡舉行了熱烈而隆重的婚禮。那天,余東璇還送來了50萬元的大禮表示祝賀。每次提起余東璇,邵逸夫就熱淚盈眶,對這位寬厚仁慈的前輩心懷感激。

  1987 年,邵逸夫的髮妻黃美珍於美國病逝,享年85歲。他們的這段婚姻維持了整整50年。

  


  

  


  


  
第二人妻子:方逸華


  45歲邂逅南洋當紅歌星。紅顏知己為輔佐事業,放棄名利得力相伴40載

  1952 年,邵逸夫生命中另一位重要的女性出現了。那天夜晚,他來到邵氏戲院樓上的夜總會聽歌。正準備離去時,主持人說:「下面請紅遍南洋的女歌星方逸華小姐演唱一首《花月佳期》。」聽了「方逸華」三個字,邵逸夫覺得相當耳熟,他揮手招來侍者問道:「這位方小姐好像在哪裡聽說過牽」侍者說:「方小姐是最近紅遍南洋的歌手,她的母親就是20年前上海『舞國紅星』方文霞。」邵逸夫這才恍然大悟,立即讓侍者送上一大束鮮花。一會兒,方逸華微笑著來到邵逸夫面前,彬彬有禮地說:「邵先生您好,我在上海時就看您拍的電影,也聽長輩們講過您的許多故事。」演唱結束后,受邵逸夫之邀,方逸華換上一套素雅的旗袍,兩人來到一間環境清靜的酒樓,邊吃夜宵邊聊天。那一席長談,邵逸夫驚喜地發現方逸華不僅人長得美,歌唱得好,而且竟還懂得許多業務經營管理上的事,於是力邀她加盟邵氏公司。當時方逸華的歌唱事業如日中天,但她還是不顧一切地退出了歌壇。果然方逸華沒有讓邵逸夫失望。自從進入邵氏公司之後,她認真學習管理知識,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很快便成了邵逸夫在事業上的智囊與最得力的助手。雖然邵逸夫坐擁的王國中不乏出眾的紅粉佳人,但真正能讓邵逸夫將公、私事都放心交代的,卻只有方逸華一人。在方逸華的苦心經營下,邵氏影業一次次從低谷中走出。邵逸夫的許多決定都由方逸華全權負責,使人不得不以「老闆娘」的眼光看待她。有一次,方逸華代表邵逸夫參加一場名畫拍賣會。會中,一幅由旅美畫家陳逸飛所畫的《夜宴》是拍賣會的熱門作品,由港幣400萬開始喊價,共有6位人士角逐,方逸華也在其中。最後只剩方逸華和一名台灣商人競標,對方喊出港幣160萬,這時方逸華正準備繼續喊價時,同行的人勸她放棄,認為老闆邵逸夫對於這樣一幅畫花費重金恐怕會不高興,但方逸華還是果斷地叫價180萬港幣並成交。果然,當邵逸夫手捧那幅《夜宴》時十分高興,還誇獎方逸華眼光獨到、辦事能力強,接著就把畫掛在辦公室最醒目的地方。正當邵氏影業全盛之時,電影受到電視的挑戰和威脅。這時方逸華又獨具慧眼,建議邵逸夫花了一大筆錢去競投無線電視的經營權,結果一舉獲得了巨大成功。

  


  

  


  1998年5月6日,89歲的邵逸夫與62歲的方逸華,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正式註冊結婚。婚禮後有人問邵逸夫,兩人的婚事對方逸華來說是否一件好事邵逸夫毫不含糊地高聲說:「當然是好事啦我同方小姐做了多年朋友,又一起工作了45年,結婚不單帶來了正式的名分,也確定了方小姐日後的幸福。」這種保障幸福的說法,聽來與金錢有關,但方逸華卻澄清說:「我和老闆結婚,不是為了他的錢,因為我們將所有的錢都捐去基金會了。」事實上,1937年成立的邵氏基金會,股權由兩間公司持有。基金會只持有電視廣播公司約5.4%的股權,其他權益則由邵逸夫其他公司持有,也就是說,即使「六叔」先走一步,方逸華完全可順理成章地獲得至少一半的邵逸夫的資產。方逸華一直是「六叔」工作上的左右手,至今相交47年。婚後他們原有的生活沒有什麼改變,不像普通夫妻那樣長相廝守,邵逸夫和方逸華依舊住在各自的家,平日兩人一起在電視城上班,周日方逸華才會到邵家,和「六叔」共進午餐,每次她大概逗留3小時。其實他們的居所相隔只有5分鐘車程。除了生活起居不變外,做了邵夫人的方逸華在邵氏的地位,也沒有絲毫改變。她是邵逸夫的得力助手,93歲高齡的邵逸夫依然老當益壯,沒有絲毫的退休之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2: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