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德國民眾最不信任「中國製造」

[複製鏈接]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3-10-10 05: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3年10月0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製造」在全球發達國家市場依舊步履艱難。美國的一家名為Edelman的公關諮詢公司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關注了這個問題。該公司從13年前開始每年都會推出全球市場消費者信心報告。在今年(2013)9月推出的一份特別針對新興國家的報告中,作者發現來自金磚國家的公司必須面對「嚴重的信任缺失」,而這也會讓它們在發達國家的經營活動變得「艱難而昂貴。」

    研究報告通過網路問卷調查的形式詢問了來自全球九個國家的5,400名受訪者。這9個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在內的發達國家以及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和南非在內的新興國家。每個國家的600名受訪者年齡都在25至64歲之間,擁有大學學歷,家庭收入屬於社會該年齡段人群的上等水平,經常通過媒體了解商業新聞和與政府政策相關的新聞。

    外國人最熟悉:聯想、國航、中銀、海爾

    Edelman公司這項調查報告的負責人之一芬克(Alexander Fink)向德國之聲表示,報告中關注的中國企業均是近年來在國際層面上知名度較高的國際性企業,所有受訪者都必須在一個範圍較廣的名單中列出他們最熟悉的企業,並對這些企業的可信度做出評價。評價的焦點集中在企業形象方面,比如是否願意接受某一中國企業在受訪者所在國收購當地企業。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最熟悉的中國企業是:聯想、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銀行和海爾集團。

    作者發現,總體來說發達國家的受訪者對新興國家的跨國集團品牌並不了解。他們認為新興國家企業一般和其所在國家的政府走的很近,而受訪者並不相信這些國家的政府,所以也並不看好包括來自中國跨國康採恩收購本地企業。

    所有受訪者都對發達國家的跨國集團品牌更加信任,對其平均信任度(76%)超出新興國家跨國集團品牌(43%)33個百分點。其中,最受受訪者信賴的是德國企業(80%),對中國跨國集團的信賴程度(42%)排名倒數第三,之後是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亞。

    中國企業在本土和境外的「信任度落差」

    中國的跨國企業最受本國國民的信賴,對其信賴程度(83%)為新興國家中的最高水平。而發達國家受訪民眾對中國國際性企業的信任度非常低,只達到24%。其中最不信任中國企業的是德國受訪者,只有19%的人認為可以放心的和中國企業做生意。

    報告負責人之一芬克分析稱,造成如此大差距的原因之一是標準不同。比如中國受訪者在評估企業可信度時,認為最重要的標準是該企業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而發達國家的受訪者則把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透明度和開放程度看得同產品質量及服務同等重要。

    同時,新興國家受訪者對企業、政府、媒體和非政府組織的信任從整體上來說高於發達國家。中國受訪者對非政府組織的信任度最高,達87%,對企業和政府的信任度分別為79%和80%。而在發達國家中,對所有上述機構都最不信任的是德國人。尤其政府在德國受訪者心目中的可信度最低,為44%。

    給中國企業的忠告

    芬克表示,造成中國企業在發達國家可信度不高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企業缺少對於發達國家來說積極正面的形象代表或代言人。公司的CEO不能擔當這一角色,更多的應該由專家、學者以及被收購企業的員工擔當。

    芬克指出,中國企業要想改善自身在發達國家的形象,必須首先仔細研究發達國家民眾在評估一家企業信任度時所採用的標準。除了產品的質量和創新以外,許多「軟指標」也同等重要。比如對所收購企業員工的就業保障。企業在與公眾交流時的開放程度,以及在處理危機時的透明度。所有這些與企業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標準有關的「軟實力」,都是發達國家民眾評判一家企業時的重要指標。對於發達國家市場來說,「企業認可度營銷」變得越來越重要。這裡的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不僅僅關注產品的質量和價格,也更關注生產商是否履行了它對社會和環境的義務和責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1: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