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255) 金庸民族觀的蛻變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10-1 12: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255): 金庸民族觀的蛻變

  金庸,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說他是大師也好,說他是包衣也好,無論如何,他在中國武俠小說史上的地位已經奠定。就我個人而言,曾經非常喜歡他的武俠小說,但是,對他後期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民族觀卻絕對不能容忍。
  武俠小說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看唐傳奇中的不少作品,已經有武俠小說的雛形了。待到滿清末年,初具規模,出現了《江湖奇俠傳》這樣的作品。民國以來,武俠小說精彩紛呈,名家輩出,是武俠小說的大成之期。而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則標誌著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始,他本人也被奉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之祖」。金庸出現之後,使新派武俠小說達到了巔峰。他的武俠小說,可謂雅俗共賞。有人說,金庸的小說是武俠小說,寫出了武俠的最高境界;有人說,金庸的小說是言情小說,寫盡了人間形形色色的情感;更有人說,金庸的小說不僅僅是小說,算得上是文學巨著。正如「金學大師」倪匡所說,「以前,世界上未曾有過這樣好看的小說;以後,只怕也不會再有了。」
  金庸的小說按創作時間來看,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前期作品有:書劍恩仇錄(書劍江山)、碧血劍、雪山飛狐、射鵰英雄傳(大漠英雄傳)、神鵰俠侶、飛狐外傳;中期作品:白馬嘯西風、鴛鴦刀、連城訣(素心劍);後期作品: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縱觀金庸前後期作品,從《書劍恩仇錄》到《鹿鼎記》,其觀點逐步從民族主義轉向偽中華主義,尤其表現在對民族問題的理解觀點上。現在我就淺析一下金庸是如何蛻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偽中華主義者。
  1、 金庸前期作品鮮明的漢民族主義
  金庸曾經說過,他的武俠小說在香港及海外華人社會流行,一個主要因素是它們充滿濃厚的中國文化氣息。民族感情及民族命運,在金庸小說里都占著重要地位。近代中國人民族感情都特彆強烈,也是基於類似原因,金庸小說充分反映了這點。
  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民族主義」的痕迹非常明顯,金庸在 1955后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在這部書中,中國應由漢族人統治,滿洲人是入侵的異族的意識十分明確。趕走滿清,光復大漢江山的大業,值得好男兒拋頭顱、灑熱血。陳家洛繼承紅花會總舵主一位,緣於乾隆皇帝的身世,他和陳家洛有著兄弟血緣關係,而讓陳家洛繼承總舵主有利於反清大業。陳家洛繼位后,為光復漢室努力奮鬥,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愛情幸福,正是「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其中有一段對白充分表明了這個觀點,陳家洛對乾隆說:「你是漢人,漢人的錦繡河山淪入胡虜之手,你卻去做了胡虜的頭腦,率領他們來欺壓咱們黃帝子孫。這豈不是不忠不孝,大逆不道嗎?」 又說:「你一樣做皇帝,與其認賊作父,為後世唾罵,何不奮發鷹揚,建立萬代不易之基?」。
  金庸塑造的另一個民族英雄是郭靖,在《射鵰英雄傳中》,郭靖的母親李萍逃難至大漠生下郭靖,從此在蒙古居住,郭靖的童年玩伴都是蒙古小孩,他與鐵木真幼子拖雷性情投合結為「安答」,還被鐵木真封為「金刀駙馬」。但李萍告訴郭靖不要忘了自己是漢人,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先,這些教誨使郭靖形成了強烈的漢民族意識。他可以助鐵木真滅金、攻打西域國家,但鐵木真下令攻宋時,他便把個人恩情放在一邊,毅然和鐵木真及拖雷決裂,逃離蒙古。後來,帶領襄陽軍民抵抗蒙古入侵的就是這個大俠郭靖。更為可貴的是,郭靖助守襄陽幾十年,直至城破后全家以身殉國,他把畢生精力和全家性命獻給了自己的民族。
  民族鬥爭並非毫無曲直可言的歷史遊戲,戰爭從來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金庸小說前期作品的主人公,陳家洛、袁承志、郭靖、胡斐、楊過,雖限於歷史事實,都沒有實現自己驅除韃虜的理想,但對他們採取各種形式反抗異族侵略和奴役的正義之舉給予了高度熱情的歌頌,可歌可泣,雖敗猶榮。

  2、對民族主義的動搖
  金庸中期作品《白馬嘯西風》中,有一段故事反映了他對民族主義的動搖。金庸在數中這樣描寫:西域大國高昌臣服於唐,唐朝要他們遵守許多漢人的規矩,賜了大批漢人的書籍、衣服、用具、樂器等等給高昌。高昌人卻說:「野雞不能學鷹飛,小鼠不能學貓叫,你們中華漢人的東西再好,我們高昌野人也不喜歡。」將唐太宗所賜的書籍文物、諸般用具、以及佛像、孔子像、道教的老君等等都放在這迷宮之中,誰也不去多看一眼。大唐帝國固然文化先進,但是硬要把自己的文化方式強加到弱小民族身上,結果只能征服其國,不能征服其心。在這本書中,金庸顯然開始受到偽中華主義的腐蝕,錯誤的認為:漢民族在有時候是被侵略的,但有時候也是侵略者。

  3、金庸的偽民族融合論正式形成
  在金庸後期作品中,有三部涉及民族矛盾,分別是《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和《鹿鼎記》。金庸在這三部作品中處理民族感情上,民族的劃分已變得輕微,不再強調漢民族主義,已經完全蛻變成一個偽中華主義,大談民族融合。
  在《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身為明教教主,肩負著率領群雄驅除蒙古人統治、光復漢室的重任,但最後卻娶了自己的民族仇敵蒙元郡主趙敏。他為了趙敏不惜逃婚,在形勢大好的情況下,連明教教主(後來的明朝開國君主)的位置都不要了,真讓人大跌眼鏡。而蒙古郡主趙敏為了張無忌,置國家大事於腦後,眼見著張無忌指揮明教教眾對付元兵,她只求這張無忌莫來向她請教,讓她為難,她便滿意,她和張無忌似乎都沒有強烈的民族感情。
  《天龍八部》塑造了這樣一個英雄人物,蕭峰自小就在丐幫幫主指揮之下,與丐幫兄弟執行抗契丹的使命,功勞大而當了丐幫幫主。後來發現自己竟是契丹人,隨著他的命運,也將讀者帶入了另一個世界,以曾經是漢人現在又是契丹人蕭峰眼睛看遼漢之戰。這讓讀者很難區分哪一方是好人、哪一方是壞人,誤導讀者,使讀者看到的是雙方都有好人有壞人,錯不在任何一方,而是在於戰爭。這種偽民族融合觀念,蓋過了民族主義觀念。
  到了金庸最後一部小說《鹿鼎記》,滿清已經入主中原,中國已是個殖民地。這部小說的時代背景與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極其相似,但金庸的民族觀卻有了顯著的蛻變,在這部小說里,陳家洛的化身陳近南變成了悲劇性人物,他們的觀點:滿洲韃子應撤離中原,把國家統治權還給漢族,但這個觀點在金庸的筆下卻顯得蒼白無力。而韋小寶的觀點:滿人統治中國后,老百姓有飯吃,國家強大,收服台灣打敗了老毛子,那有什麼不好?這個觀點卻被金庸大談特談。

  縱觀金庸作品,早期的例如《書劍恩仇錄》、《飛狐外傳》中被戲弄的乾隆和滿洲官僚。《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的靈智上人和藏邊五丑、《連城訣》中的血刀淫僧。《射鵰英雄傳》中的女真人和《神鵰俠侶》中的蒙古人等等。而到了後期,例如《鹿鼎記》中,被戲弄的卻轉而成為那些為民族解放而鬥爭的英雄了,如《笑傲江湖》中對少數民族的肯定,《鹿鼎記》則完全肯定了康熙的統治,而不再強調滿漢之別,醜化李自成、台灣鄭氏政權,以及對黃宗羲思想的肆意歪曲。

  至此,金庸已經喪失了一個炎黃子孫應有的民族氣節。
  ------------------------------
  金庸 害人不淺啊
  他祖上三代滿清進士
  他當然懷念清朝了
  --------------------------
  金庸的墮落!

  人老了,沒有進取心了

  「自從康熙當皇帝以來,人人有書念,人人有錢賺,幹嘛推翻他呢,復國復民就是脫了褲子放屁,關人鳥事」,查良鏞通過韋小寶之口表達了自己的墮落觀點:
  不管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滿洲人、還是日本人,只要能令漢人苟活下去,都可以來統治漢族人,民族氣節算個屁,愛國主義算個屁……
  -----------------------------

  他從未進步過,談何墮落,查家本來就是滿遺包衣家世,所謂包衣,不過就是滿清的奴才而已。而郭靖是抗蒙古的,蒙古與他的滿清家世毫無關係,因此他抗蒙古反元就表現得比較徹底,但韋小寶已經涉及到他的包衣世家了,對滿清的奴性開始作祟,於是吹捧滿酋。二者的差別,只不過就是關係的親疏而已,從未有多少進步,談何墮落。
  ------------------------------
    這些都是思想奴化,消磨我漢人反抗意識,像韋小寶這些不明就裡的無知小民,很快就上當了

  墮落了,金庸前期的書還是很有民族情感的,後來就不行了。墮落了。尤其封筆作鹿鼎記。明顯還想再討好某個集團

  自看了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之後對此人的好感全無,以後再也沒有看過此人的小說了
  得知此人乃不完全懂文化歷史之人。實屬那些半瓶子水在那裡靠賣那些自己幻想出來的小說掙生活費
  -------------------
  金庸就沒站起來過,何來墮落之說呢,呵呵,他一直是跪著的,梁羽生曾說他是「國士」,暗喻他是為政權需要服務的。

  金庸本來就是一條狗,談不上什麼「墮落」,因為它從來都是如此下賤。

  金庸是說書的,我喜歡古龍的作品!

  金庸 金庸祖籍為江西省婺源縣,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寧。查家為當地名門望族,歷史上查家最鼎盛期為清康熙年間,以查慎行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后全族人分入漢族八旗,正式成為包衣。其先祖查繼佐是「明史案」最早向當局告發人之一。

  1964年發表《寧要褲子,不要核彈》社評,遭新華社以「反共反華,親英崇美,背叛民族立場」回應。被香港左派分子罵為「漢奸」、「走狗」、「豺狼鏞」;更曾受死亡恐嚇,一度離開香港暫避。回港后一路受港英政府特別保護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前後期美化滿清的作品影響不大,但全是對反清之士的醜化,醜化天地會就是代表(孫中山就是天地會的)。中期的名作醜化漢人。混淆了人們對歷史的認識。

  閻崇年 其祖世代為滿族包衣奴才,其祖父為偽滿吉林熙洽手下的包衣奴才(管家),父為日偽山東的一個維持會長,光復后舉家四處逃避,49年至北京定居。

  結論:漢奸會遺傳!
  -----------------------
  金庸祖籍為江西省婺源縣,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寧。查家為當地名門望族,有「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之譽。歷史上查家最鼎盛期為清康熙年間,以查慎行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后全族人分入漢族八旗,正式成為包衣。現代查氏家族還有兩位知名人物,南開大學教授查良錚(穆旦)(四十年代九葉派代表詩人,翻譯家),台灣學術界風雲人物、司法部長查良釗。出自海寧的著名人物還有王國維和徐志摩。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其先祖查繼佐是「明史案」最早向當局告發人之一。金庸祖父查滄珊是「丹陽教案」的當事人。
  ---------------------
  百度百科有介紹,http://baike.baidu.com/view/2619.htm
  終於明白他為何美化包庇滿清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20: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