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中國人從啥時開始吃西瓜?(圖)

[複製鏈接]

5203

主題

5258

帖子

749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堅果兒 發表於 2013-8-19 17: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倪方六

  用南京人的話來說,「這幾天熱死了」。天熱了,西瓜就好賣了。吃西瓜,在現代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但在古代早期,想吃塊西瓜可不容易,即便到了元代,西瓜仍是貴族享用的夏季解暑佳品,每年六月,全國各地會陸續往元大都(今北京)皇宮進獻水果,其中便有西瓜。

  那麼,中國人最早何時吃上西瓜的?考古中已發現。

  

  圖:中國最早的「西瓜圖」描摹(內蒙古敖漢旗羊山一號遼墓壁畫)

  中國古人最早「吃西瓜」的場面,是在內蒙古遼代墓葬壁畫上發現的。

  這個墓葬的發現很意外。1995年秋天,敖漢旗四家子鎮閆杖子村農民挖水土保持坑時,竟然挖到了3座古代墓葬。敖漢旗博物館接到報告后,立即向上級彙報,經同意後進行了清理髮掘,出土了好多珍貴文物。

  最令人驚喜的,在一號墓墓室的東壁上,發現了3隻「西瓜」,這是以前從來沒有看到過的。

  「西瓜」出現在墓主人「宴飲圖」中。整個「宴飲圖」寬132厘米、高135厘米,畫面很熱鬧:面畫上有4男子,其中墓主人半側著身,向右端坐於磚砌半浮雕的黑色椅子之上,右臂肘枕於椅背上端,左手按於左膝;身著紅色圓領窄袖長袍,腰束帶,足蹬紅色靴踏於一紅色小方凳子上;頭戴襆頭,面部畫面子脫落,但可見眉目和長髯……右側為2名侍者,均穿圓領窄袖長袍,前者戴襆頭,身體前躬,雙手捧一內盛瓜棱小盞的海棠盤,做恭敬奉獻狀;後者戴氈帽,雙手捧一大方盤,內盛食物。特別顯眼的是,在墓主人身前的磚砌浮雕黑色方桌上,放有二盤水果,一竹編式淺盤內放有石榴、桃子和棗子等水果;另一黑色圓盤內赫然放著 3隻大西瓜。

  從這幅壁畫上可以看出,當時契丹貴族(墓主人)的生活方式是相當講究的,食用果品豐盛。這種情況,與《遼史》中所記載的契丹皇家、貴族喜歡用水果佐飲的飲食時尚,是吻合的,與今天在正餐結束之後上個「水果拼盤」,也驚人的一致。

  據考證,此墓築於遼聖宗耶律隆緒太平六、七年(公元1026、1027年)間。也就是說,這3隻「西瓜」距今已近千年了,是迄今在中國古代繪畫中發現最早的3隻「西瓜」。

  西瓜在早年屬貴族的夏季消費品,那麼,普通老百姓從什麼時候開始吃上西瓜的?這要感謝一位名叫洪皓的南宋官員。

  洪皓,是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進士,曾任寧海主簿、秀州司錄。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深受宋高宗趙構賞識和信任的洪皓臨危受命,以禮部尚書的身份出使金國,希望求得宋金和平,迎回被擄的徽、欽二帝。但不想卻被金人扣留長達15年之久,直到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年),才得以回到南宋。

  回來時,洪皓帶回了金人種植的西瓜種子,最早種植於皇家特供菜園中,從此江南有了西瓜。這事在洪皓撰寫的遭扣期間見聞錄《松漠紀聞》中有交代:「予攜以歸,今禁圃鄉囿皆有」。

  從洪皓的記述中還可知,當時的西瓜形狀、皮色與今天差別不大:「西瓜形如匾蒲而圓,色極青翠,經歲則變黃,其瓞類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

  在此以後,有關西瓜的說法,開始頻現於南宋文人的筆端。如,范成大《西瓜園》中的「年來處處食西瓜」,汪元量《通州道中》詩中的「西瓜黃處藤如織」、方回《秋大熱上七里灘》詩中的「西瓜足解渴」、董嗣杲《中伏》詩中的「醉拾西瓜擘」……從這些詩句中可以推知,西瓜在南宋已不是「貴族消費品」,當時普通老百姓也已吃上西瓜。

  在宋代文人中,最會吃瓜、並能吃出道理來的,不少人說是蘇東坡。據說蘇東坡曾撰一「西瓜聯」,上聯是:「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東甩」;下聯是:「自上而下讀左傳,書往右翻」。

  很顯然,這是後代好事文人的附會。蘇東坡即蘇軾,是北宋文學家,西瓜是蘇死了四五十年後,才由洪皓帶回南宋的,而蘇生前的北宋國境內並不見種植西瓜的記錄。即便有西瓜,也是從遼金地區「進口」的,屬名貴稀罕瓜果,並不是蘇東坡之輩能吃得到的,更別說經常吃了。實際上,「西瓜聯」並非蘇東坡的傑作,而應該是明代才智過人的大文人解縉所撰。

  到洪皓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去世時,西瓜已在大江南北四處種植。在湖北省恩施市境內,曾發現一塊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刻立的「西瓜碑」。從碑記來看,當時西瓜已有四個優良品種:「蒙頭蟬兒瓜」、「團西瓜」、「細子瓜(御西瓜)」、「回回瓜」。前三種至刻碑時,已在當地種植了 80多十多年;「回回瓜」是從北方引進的,也種植了30年。

  其實,中國人到底何時吃上西瓜,史學專家和農學專家的觀點並不盡相同,對「西瓜的身世」各有不同的看法。

  主要觀點大概有兩種。一種是「國產瓜」學派,認為西瓜是中國原生物種,而不是非洲原產;一種是「進口瓜」學派,西瓜原產地在非洲,而非中國。

  「國產瓜」學派,從中國古代傳說和古文獻中尋找依據。有一神話傳說,稱西瓜是神農「嘗百草」時發現的,原名「稀瓜」,后訛傳成了「西瓜」;再者,《詩經·豳風》的《七月》一詩中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的說法。但「稀瓜」和「七月食瓜」中所說「瓜」,是不是現代的西瓜?並無實物和信史能夠證明之。

  到1959年,「國產瓜」的觀點獲得重鎊證據,在浙江杭州水田畈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中,發現了原始「西瓜籽」。有關神農氏的「稀瓜」傳說,似乎一下子變成事實,不只證明中國是西瓜的原產地,還把中國栽種西瓜的歷史提前到了4000年前。

  隨後,「西瓜籽」又在漢墓中被考古發現:1976年,在廣西貴縣羅泊灣(今貴港市貴城鎮境內)西漢墓槨室淤泥中,發現了「西瓜籽」;1980年,在江蘇揚州西郊邗江胡場五號西漢墓隨葬漆笥中,又發現了「西瓜籽」;在江蘇高郵邵家溝東漢墓中,也找到了「西瓜籽」……

  這些「考古發現」,令中國農學界興奮不已。但這些「考古發掘」隨後一一被證明是不可靠的:杭州新器時代的「西瓜籽」,經鑒定是葫蘆或其變種瓠瓜的種籽;廣西和江蘇發現的「西瓜籽」,實為粉皮冬瓜的瓜籽。

  在事實面前,「進口瓜」學派佔了上風,中國西瓜「從國外引進說」觀點,重新為國內學術界公認。

  如果西瓜原產於非洲,那麼何時引入中國的?持「進口瓜」觀點的學者中間也有分歧,有「漢代說」、「南北朝說」和「五代說」等。

  其中,「五代說」最為廣泛,也是主流觀點。其依據來自信史。在歐陽修主編的《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第二》中,第一次出現了「西瓜」這一名詞。

  《新五代史》的史料出處,是胡嶠《陷虜記》中的說法。胡嶠是五代後晉華陽(今安徽績溪縣華陽鎮)人,契丹會同十年(公元947年),其作為宣武軍節度使蕭翰掌書記隨入契丹。蕭翰被告發謀反遭殺,胡嶠受牽連被契丹扣押了7年,一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才被放回中原。《陷虜記》即記述了他在契丹7年間所見所聞:「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

  看到這裡,各位應該知道中國人何時吃上西瓜了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0 22: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