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談民歌《陌上桑》與一些文人的仿作——古典詩文比較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3-7-28 04: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談民歌《陌上桑》與一些文人的仿作——古典詩文比較
陳友冰

  自《陌上桑》問世以後,曹丕、傅玄、蕭子范、顧野王、王逮、劉希夷等漢唐文人皆有過仿作,但由於審美理想的不同和藝術造詣的高下,無論在思想價值或表現手段上,這些仿作和原作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正像德國的歌德所說的那樣:「莎士比亞給我們的是銀盤裝著金桔,通過學習,我們拿到了銀盤,但裝進去的卻是土豆。」(《歌德談話錄》)下面我想用仿作中有代表性的兩篇——傅玄的《艷歌行》和劉希夷的《採桑》與原作做一比較,在一番高下得失的分析中,也許可以從中發現應該如何去繼承優秀的遺產。

  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郡泥陽(今陝西耀縣東南)人, 出身於官宦家庭,祖父傅燮,東漢漢陽太守。父親傅干,魏扶風太守。本人歷任縣令、太守、典農校尉、司隸校尉等職。傅玄是晉武帝太康年間的著名詩人,現在詩百首左右,集中十之八九都是對漢魏樂府的模擬,《艷歌行》是其中的一篇。

  劉希夷,(約651-?)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漢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少有文華,上元年間進士,後為人所害,死時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傳。為人善彈琵琶。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辭意柔婉華麗,且多感傷情調。《代悲白頭吟》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世代被傳誦人口。他仿《陌上桑》而作的《採桑》正是典型地反映了他創作上的這種特徵。

  傅玄和劉希夷的兩首仿作在語言上,尤其是劉希夷的《採桑》在人物心理的描繪和景色的烘托上也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如「回首渭橋東,遙憐樹色同。青絲嬌落日,緗綺弄春風。攜籠長嘆息,逶迤戀春色。看花若有情,倚樹疑無力」就很成功,但總的來說,它們在審美情趣以及內容和形式的和諧一致上則大大遜色於《陌上桑》,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在人物的身份和肖像描繪上,原作和仿作表現了不同的審美理想

  在漢樂府《陌上桑》中,秦羅敷是位美麗而勤勞的農家姑娘:詩作者採取了我國民歌的傳統手法來描繪她驚人的美麗。一是象徵烘托:「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用升起的朝日來象徵羅敷正當韶華,用紅艷艷的色彩來渲染羅敷的無比新鮮,再用自名羅敷來交待她的美麗和自信。二是用誇張藻飾之法來強調羅敷服飾之精美:「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我們讀了這段,並不會感到這種華貴的裝飾與採桑女子相矛盾,因為這是一種誇張的手法。在文學作品中,特別是在我國古典的民歌中,往往大肆鋪敘主人公的衣飾、用具之美,藉以表現主人公的外貌和心靈之美,如同為漢樂府的《有所思》中描寫女主人公的信物是:「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南北朝樂府《孔雀東南飛》中寫女主人公劉蘭芝的裝飾是:「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以上兩位婦女,裝飾堪稱華貴,但她們也都是勞動婦女,為了渲染主人公的美好,詩作者採用了誇張的手法。其目的,正像高爾基所說的那樣:「藝術的目的是誇張美好的東西,使它更加美好;誇大壞的——仇視人和醜化人的東西,使它引起厭惡。」(《高爾基論文學》)另外,這種誇張和藻飾有一個前提,它是建立在秦羅敷熱愛勞動這個美好品德基礎上的,是以充分肯定她勞動婦女身份為前提特徵的。因這段誇飾之前,有這麼兩句:「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她是一位養蠶姑娘,她對自己的職業又很「善」,從「青絲」為系,「桂枝」為鉤也反映她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勞動,處處精益求精的職業特徵。困此上述的這段肖像描寫和人物身份交待,只能看成是民歌手們對勞動婦女一種誇張式的描繪,結勞動生活一種發自內心的讚美。

  在傅玄和劉希夷的仿作中,出於自己的審美愛好,採桑工具的精美描繪不見了,採桑女的身份也不見了,詩人筆下的羅敷是個貴族小姐的形象。在傅玄的《艷歌行》中,她的穿戴是「首戴金翠飾,耳綴明月珠。白素為下裾,丹霞為上襦」。她的住處是「堂在城南居。青樓臨大巷,幽門結重樞」。她的愛好與職業不再是「善蠶桑」和「採桑城面隅」,只剩下驚人的美麗:「一顧傾朝市,再顧國為虛。」劉希夷的《採桑》人物身份雖仍是「採桑女」,但詩中刪去了採桑的場面,改成了灞水邊游春、傷春,所謂「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綠」;「誰家採桑女,樓上不勝春」;「回首渭橋東,遙燐春色同。青絲嬌落日,緗綺弄春風」,身份和情調既像個待字閣中,春情無限的少女,又像個良人遠去,惜春傷別的少婦,我們似乎從她身上看到了遊園驚夢的杜麗娘、草橋懷春的崔鶯鶯的影子,與那個熱愛勞動,對生活充滿信心,聰明、機智又勇敢的民間採桑姑娘秦羅敷距離就很遙遠了。改變了歌頌的對象、離開了勞動生活的謳歌,只能說明仿作者的美學趣味與民歌手們已有了明顯的不同。他們是站在自己審美的立場上來讚美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的,《陌上桑》這種樂府民歌形式,只不過是他們藉以藏納貴族美學形象的軀殼罷了。

  二、在人物性格特徵的塑造上,原作與仿作採取了不同的態度

  《陌上桑》中的秦羅敷,不但勤勞美麗,而且不羨權勢,不畏強暴,表現了民間女子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這集中表現在她和荒淫貪婪的五馬太守的面對面鬥爭之中,這位「五馬立踟躕」的「使君」,是漢代和刺史或太守,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權力,而秦羅敷則是個下層採桑女子,置身於身世顯赫,僕從如雲的五馬太守包圍之中,卻毫不畏懼,一口回絕:「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不但回絕,而且直接指斥這位炙手可熱的太守行為是愚蠢的,羅敷不畏強暴的堅貞品格更加凸顯了出來。

  民歌的作者深深知道,在那個權勢者可以為所欲為的社會裡,一個出身貧賤的弱女子要想保住自己的貞操,光憑勇敢是不夠的,還必須「機智」,還要講究鬥爭策略,於是她編造出一個「誇夫」的情節。羅敷把自己說成是有夫之婦,而且丈夫還是個達官顯貴。為了使對方深信不疑,她繪聲繪色地描繪出丈夫的聲威:「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有滋有味地誇耀丈夫的富貴:「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煞有介事地編造了丈夫的履歷:「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滿懷自豪地誇耀丈夫的品貌:「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這段誇說,羅敷越說越高興,使君自然越聽越掃興。「座中千餘人,皆言夫婿殊!」喜劇便是在這種充滿勝利快感的哄堂大笑中結束。這是勝利的笑聲,它把羅敷聰明機智的性格特徵撥到了最亮點,當然,詩作者的愛憎也就從中鮮明地表現了出來。

  必須指出的是,荒淫貪婪的五馬太守要與羅敷共載,這是以漢代的社會現實作為依據的。東漢時代由於吏治腐敗,豪強橫行,達官大吏光天化日之下強擄民女,史不絕書。據史載,東漢大將軍梁冀就常常「遣客出寨,交通外圍,廣求異物,因行道路,發取妓女御者。而使人復乘勢橫暴,妻略婦女。」宦官左悟等更是「多取良人美女,以為姬妾」(《後漢書》梁冀傳、單超傳);所以羅敷誇夫這段不但突出地表現了秦羅敷不慕權勢,不畏強暴勇敢而機智的性格特徵,而且對當時的社會狀況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對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認識作用。

  也許正因為這段揭露性都較強,歷代文人在仿作時都無例外地把它刪除或改作。傅玄的《艷歌行》中,那個荒淫貪婪的五馬太守成了個彬彬有禮的君子,他不再是迫不及待地親自上前調戲,而是「遣吏謝賢女,豈可同行車」,「賢女」二字似乎告訴我們,使君看中的並不是羅敷的美貌,而是她的賢德。《陌上桑》中那個堅強、挺立於五馬太守面前的機智的秦羅敷這時匍匐於權勢者腳下:「斯女長跪對,使君言何殊!」她的丈夫,也不是使羅敷引以自豪的使五馬太守懾服的「專城居」,而是個低賤的下等人:「使君自有婦,賤妾有鄙夫。」針鋒相對的指責和充滿相像力的嘲諷,也變成了規勸和希冀:「天地正厥位,願君改其圖。」這種蒼白無力的道德說教,只能當作是作者濃厚的封建正統觀念的反映,而不可能出自一個有個性又爽朗的採桑女子之口。

  劉希夷的《採桑》走得更遠,它連使君醉心於羅敷之美要與之共載、被羅敷嚴辭拒絕這個基本情節都被改掉,變成眼前這位五馬太守就是自己遠遊歸來的丈夫,只不過是離家日久,相逢不識罷了。所以全詩以大量篇幅寫羅敷的春愁、相思和貴婦人百無聊賴、嬌弱無力之態;然後寫她和五馬太守的誤會:「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頭。相逢不相識,歸去夢青樓」,整日思念的人就在眼前,卻對面而不相識,而使君也成個失之交臂的正人君子,這樣羅敷就不再產不貪權勢,不畏強暴、勇敢而又聰明的採桑女,而是變成了多情多愁,嬌弱害羞的閨中思婦了。當然,樂府民歌中對漢代官吏的揭露抨擊,對漢代社會的揭露也隨著主人公性格特徵的改變而消失了。

  三、在表現手法的選用上,原作與仿作也採取了不同的方式

  漢樂府《陌上桑》作為我國古代一首傑出的民歌,在表現手法上給後人留下許多值得師法的地方,特別是通過烘托、誇張、對比、虛擬等藝術手法,造成一種活潑詼諧的喜劇氛圍,如誇飾羅敷的衣著之美,虛擬一個「四十專城居」的「丈夫」來嚇退使君等,讀後都給人留下極其難忘的印象。特別是「行者觀羅敷」這一段,民歌中調動了烘托、誇張幽默等多種手法,使羅敷在這個充滿喜劇色彩的鏡頭中顯得更加光彩照人。民歌手們著意選擇不同的年齡:著帩頭的少年和捋髭鬚的長者,不同的身份,路過些地的挑擔者和在附近耕田的,描繪他們在羅敷驚人之美面前瞠目結舌的驚愕之狀,以及不自覺的下意識動作,而且這些動作又符合他們的職業特點和年齡特徵:「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然後在這許多不同之中突出一個共同點:大家在羅敷面前都忘情失態,不能自已,以至耽誤了幹活。於是,羅敷的驚人與巨大的吸引力也就從中自然地烘托出來了。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現代作家在描寫人物時也繼承了我國文學史上這種傳統的表現手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趙樹理在《小二黑結婚》中,就是採取此法來烘托小芹的美麗:「小芹今年十八了……青年、小夥子們有事沒事,總想跟小芹說幾句話。小芹去洗衣服,馬上青年們都去洗;小芹上樹采野菜,馬上青年們也都去采。」用這種烘托鋪墊的手法來表現主人公的美麗,是我國民間文學一種傳統的而又行之有效的表現手法。

  但是,有些學者從正統的道德觀念出發,以這段描寫是大搖其頭的,認為這會敗壞世風,使人情澆薄。他們把「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解釋成「緣觀羅敷,故怨怒妻妾之陋」(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於是羅敷反成了敗人家庭,壞人德性的風流女子。一些《陌上桑》的仿作者,也都有意識地對此進行刪改,變成正面描繪或者乾脆刪去。傅玄的《艷歌行》和劉希夷的《採桑》亦是如此。傅玄把這段精彩的描繪變成兩句話:「一顧傾朝市,再顧國為虛」這是個敗筆,首先它是漢武帝時代李延年《佳人歌》的翻版;「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在創作上並無新意;其次,這兩句與《陌上桑》中與行者、耕者、少年見羅敷時富有喜劇性的言語動作相比,顯得抽象而空泛,缺乏美的感召力。劉希夷的《採桑》乾脆把這個情節刪去,改成弄春含情的郊遊:「回首渭橋東,遙憐樹色同。青絲嬌落日,緗綺弄春風。」儘管他想用青絲映日、緗綺含風來暗示羅敷的驚人之美,但總缺少那種具體而真切的印象,更不能產生那種美引起轟動的喜劇效果。所以這兩首詩在表現手法上比起漢樂府《陌上桑》是有差距的。而這種差距又是由於審美理想不同、對事物認識方式的不同而決定的,是受他們的道德觀念所制約的,正如歌德所說:「一個作家的風格是他內心生活的準確標誌。」(《歌德談話錄》)正因為內心世界不同,漢樂府《陌上桑》與歷代文人的仿作採取了不同的表現手法。

  附:

陌上桑 漢樂府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頗有餘。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東方千餘騎,
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
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十五府小吏,
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皙,
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
皆言夫婿殊。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      
《艷歌行》    (晉)傅玄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字為羅敷。
首戴金翠飾,耳綴明月珠。白素為下裾,丹霞為上襦。
一顧傾朝市,再顧國為虛。問女居安在?堂在城南居。
青樓臨大巷,幽門結重樞。使君自南來,駟馬立踟躕。
遣吏謝賢女,豈可同行車?斯女長跪對:使君言何殊!
使君自有婦,賤妾有鄙夫。天地正厥位,願君改其圖。
《採桑》    (唐)劉希夷

楊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秦家採桑女,樓上不勝春。
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綠。紅臉耀明珠,絳唇含白玉。
回首渭橋東,遙憐樹色同。青絲嬌落日,緗綺弄春風。
攜籠長嘆息,逶迤戀春色。看花若有情,倚樹疑無力。
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頭。相逢不相識,歸去夢青樓。
點擊:2,142   發布:2013-07-11 09:09   責編:xiaoben   來源:國學網
世人皆醉我獨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9: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