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殺馬特」:城市中尷尬的第三元(圖)

[複製鏈接]

3996

主題

4055

帖子

5529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52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發糕 發表於 2013-6-21 15: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他們是來自農村或城鄉結合部的「90后」新生代農民工。社會學意義上,他們是沒有故鄉的中國獨特的城鄉二元格局之外的「第三元」。在文化上,他們同樣面臨著這種窘境,農村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城市以譏諷的眼光消費他們。

  

  「殺馬特」(圖片來源於網路)

  「殺馬特」一詞音譯於英文smart,意為時尚的、聰明的。但由於文化知識精英的話語壟斷與價值重構,讓「殺馬特」從「smart」一翻譯成中文,就成為了其反義詞。現在在微博上流行的「殺馬特」,指代的是這樣一個群體:留著怪異髮型,穿著誇張,佩戴古怪,濃妝艷抹,氣質詭異,來自農村或城鄉結合部的「90后」青年。

  就在最近,「殺馬特強子」、「殺馬特龍少」等微博紅人,塑造了自己的「殺馬特」形象。他們的微博用語中,東北土話等方言成為佐料,東北××屯、河南駐馬店、北京二撥子村等是這些微博用戶的一個假想來源地(而實際上,這些地方都是農民工流出地或居住地)。但顯而易見地,這些迅速走紅的博主並非真正的農民工群體,而是百分百的文化知識精英,只是借用或惡意使用這套語言與形象,用以嘲諷取樂,以製造網路狂歡,每一句話都將反諷進行到底,從而在文化尊嚴上,徹底貶低「殺馬特」這一群體,強化了社會公眾對於此群體的歧視與隔離。

  被「殺馬特」的青年們,與去年流行起來的「洗剪吹組合」形象一起,構成了當下中國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新生代農民工。從社會學意義上看,他們如何融入城市、被城市接納(現在是被嘲笑),如何完成自身的個人的現代化(現在是半現代化的驚悚穿著),這關係到中國未來的社會局勢。特別是它與「小清新」 的對比關照,能展示出中國文化多元化背後的文化區隔與文化歧視。

  那麼,「殺馬特」到底是怎樣一個文化群體,他們的存在對我們理解今日的中國社會又有何意義?這正是筆者要探討的問題。

  「殺馬特」是怎樣煉成的

  「殺馬特」群體,有許多可辨認的文化特徵。在社會學背景上,他們多為農村出來的「90后」,中學畢業或中高職技校畢業。在其文化選擇與喜好上,各種網路口水歌曲是他們的最愛。從生活方式看,他們的服飾是廉價的地攤貨,使用的是國產山寨手機,然後用之自拍放到QQ空間,除此之外,他們的照片也有很多是在照相館拍攝,背景通常是一塊湛藍色天空的幕布,或街頭大頭貼機器拍攝的大頭貼。生活狀態上,他們從學校走出后,直接離開了家裡人,進入鄉鎮以上的中小城市,或者大城市的城郊,租住在價格較低的民房或地下室,且是多人合租。職業上,成為理髮店員工、保安、餐館服務員、富士康這類工廠的工人,是他們主要的就業去向—也不排除個別在一些「灰色」與「黑色」地帶的工作。和父輩很多從事建築業的苦活累活不一樣,他們很難承受高強度的體力活。交際的圈子,也是同齡的老鄉為主。當然,也延伸到網路世界,通過玩勁舞、QQ視頻等,結識同齡的同興趣愛好的網友。業餘活動的地方,就是網吧、迪廳、路邊大排檔等。

  倒推文化淵源,「殺馬特」的「煉成」受到了2000~2010這10年間的城市「90后」非主流文化的傳染,而城市「90后」非主流文化則沿襲自歐美國家的青年亞文化。

  但到了「殺馬特」這裡,這種青年亞文化,不再是非主流的叛逆,更不是歐美國家標新立異、要展示反叛性的重金屬風格或哥特風格。相反,他們的這個形象,是試圖接近主流的一次失敗的努力。

  「殺馬特」們努力構建一個自己心目中理解的城市人形象,然後試圖模仿之,在相似的群體中形成一種風潮。他們一直在試圖接近城市文化,成為他們的一員,但是融入城市文化對於這個群體來說無疑太奢侈了。他們的經濟能力無法讓他們實現想象中的生活方式,於是,誇張的外形、廉價的服飾、國產山寨手機與網吧低像素攝像頭的自拍照,塑造出了他們現在的形象。他們自認的流行時尚,在眾多城市人看來,卻是驚悚、誇張、「二逼」、土氣,和穿著劣質西裝配著運動鞋的農民是一個性質,只不過是另外的一種鄉土氣息,是一群21世紀的「閏土」。結果,在這個消費社會,他們成為了審丑狂歡的消費品,和芙蓉姐姐、犀利哥、鳳姐等一樣,成為「神一般的存在」。

  與小清新的文化區隔

  與殺馬特迥然相反的是近些年持續流行的「小清新」之風,它在青年文化形態上,與之構成了一個兩極化,各處一端,絕無交叉。它們二者的差距,並非嬉皮士與雅皮士之間的差異,用當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矮矬丑」的屌絲與「白富美」的女神之間的距離,而這距離是賣多少個腎也難以填補的,構成了社會學大師皮埃爾·布迪厄在《區隔》中所言的由「品味和趣味」區隔出的社會分層。

  小清新是以接受過大學教育或正在接受大學教育的女生為主,同樣具有可辨認的文化特徵。著裝上,熱衷淡淡的清雅色系,布鞋、白色亞麻襯衫和長及腳踝的棉布裙子、無鏡片眼鏡、運動裝;「武器」裝備包括筆記本電腦、LOMO相機、單反、iPhone,然後照出且經過PS的唯美的、逆光的、暖色調的各種照片;生活方式上,喜好在校內網或微博上髮狀態、發美食照片、上星巴克、喝依雲礦泉水、抱布娃娃,養寵物狗;喜好旅遊,鼓浪嶼、麗江、烏鎮、港澳台、境外特別是韓日歐是她們心中的聖地;村上春樹、安妮寶貝、陳綺貞、柴靜、劉瑜是她們的文化偶像。她們鄙視粗俗的「殺馬特」,也不鳥憤世嫉俗的憤青,還時不時地裝個萌,發個嗲,也會對時事有些關心,但更多的時候,她們是沉溺在自己小圈子的世界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人生若只如初見」、「默然相愛,寂靜歡喜」成為她們的黃金絕句。她們很多是前幾年的「非主流」轉型而來的,又成為「布爾喬亞」、「小資」的後備軍。

  「殺馬特」與「小清新」作為同時存在的文化現象,但其二者權力話語完全不同,這也造成了它們截然不同的社會待見。如果說「小清新」們日益被指認為主流的都市青年文化,如果說「旭日陽光」們被媒體包裝成一種草根文化,那麼「殺馬特」們卻是名副其實的「雜草文化」,他們長在人們無視的地方,長成后也是無人關注,不僅不被尊重和重視,甚至還可能面臨被調侃、被消費、被迅速忘記的命運。

  尷尬的「第三元」

  改革開放之後,因社會流動的加劇,所謂的「盲流」終於得以正名。最早進城的、生活改善起來的第一代農民工們,開始和城裡人一樣,穿起了夜市地攤上購買的衣服,也夾起了手提皮包,腰上也別上了手機。但社會並沒有讓他們真正地落腳城市。一轉眼20年過去了,他們的後代也從農村走了出來,進入了城市。但命運又開了一次輪迴的玩笑,他們的下一代,又在學習城裡人樣式,卻成為了不農不城的「殺馬特」。嚴格意義上說,「殺馬特」們已經不再是農民了,只是戶籍依然將他們烙印在這個身份之中,城市的城門,對於他們已經洞開,但城門之後,還有一層厚厚的擋風玻璃在隔絕著他們。

  從這個意義上說,「殺馬特」們將構成中國社會的「第三元」。他們對於父輩的農民形象來說,已經屬於光怪陸離、花枝招展的城裡人了,但對於城市人來說,他們的骨子裡永遠透露著鄉土氣息,無論多麼努力展示,結果都是卸不掉身上的氣質。在社會學意義上,他們成為了沒有故鄉的中國獨特的城鄉二元格局之外的「第三元」。在文化上,他們同樣面臨著這種窘境,農村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城市以譏諷的眼光消費他們。

  同時,在話語權壟斷的背景下,大量的農村與中小城市的故事難以在都市媒體之上呈現,而大城市裡的雞毛蒜皮,都能夠成為新聞。報紙、雜誌、影視,都在一個勁地展示或奢華的或小清新的圖像影響,傾銷著城市消費主義膨脹的慾望。在這種耀眼光芒之下,「殺馬特」們成為了一群被遮蔽的群體。他們生活在一個灰色地帶,他們生活的那些場域,則成為文化意義上的隔離區,是低素質、混亂和危險的象徵。這是社會大背景下的作用,由於有限的教育背景,微薄的經濟收入,殘酷的生存環境以及逼仄的發展未來,他們或沒有能力或沒有意識在文化方面很好地提升自我,這是個人以及群體半城市化和現代化不完整的結果。於是,他們在文化形態上就成為了文化半成品,是不僅物質貧困、文化也異常貧困的「文化貧民」。(文/張天潘)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23: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